道德与法治常态化学科实践活动策略探新

2022-04-05 13:46陈义明骆殿兵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活动

陈义明 骆殿兵

摘 要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性,基于本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形成常态化实践活动,通过每课时的时事述评展开生活实践、思考与表达,借助每个单元的“晓声说法”走进法治生活,以实践体验切实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通过每学期的综合性社会考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引领学生的社会关切与价值认同,促进法治实践与思维发展,深化体验参与与素养养成。

关 键 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价值认同;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3-0021-04

①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科研资助项目“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编号:BRA2020230)阶段性成果。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基本目的,是人们增长见识、丰富情感、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样离不开实践,正如余文森教授所指出的:从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是育人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要“让学生真正像学科专家一样在学科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实践、探索和思考”[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实践性是其重要特点和基本理念,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将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但是,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紧等因素,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通常面临诸多困难。一些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往往是偶尔的、零散的、浅显的,难以持续发挥作用。对此,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部基于课程内容、坚持学生为本、联系现实生活、导向学科素养、重视活动过程等原则,系统策划、精心设计,探索形成了“时事述评”“晓声说法”“社会考察”等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常态化实践活动方式。以此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自主辨析中思考、在社会实践中历练,养成道德与法治素养。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力求既充分体现国情,又具有全球视野,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青春生命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较强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要注重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不断拓展视野,落实“从感受、认识、理解走向行动”[2],落实课程的实践性,引领学生的社会关切和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与教材的育人价值。

也因此,时事教育已经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尚未颁布,本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一脉相承,其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热点新闻、国家政策和重大事件的评述能力,在“教学提示”中要求学生能够对部分内容进行评述。

基于此,我们在七年级创设了“慧眼看世界”时事播报评点活动。具体而言,每节道德与法治课前留出5分钟,由一位学生上台播报评点一则时事新闻,或评述一个热点问题,再由2—3位学生谈认识、作点评,最后教师作总结和引导。活动中,我们注重指导学生不断优化活动内容,规范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水平,逐步形成了立足“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讲述评点”基础流程的实践、思考、表达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模式。

环节一:择取话题,拓展生活视野。“慧眼看世界”由学生轮流上台主讲,每次一人,由道德与法治科代表负责安排和协调。轮到主讲的学生须提前一周作准备,通过观察现场、浏览网站、阅读报刊等,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和阅读相关材料。讲述的话题可以是热点新闻、国家政策和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本校、本社区的真实事件。借此,激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不断拓展视野。

收集话题环节,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辨识信息的真伪,筛选体现真善美,且与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相关联的话题。如此,使活动能够传递正能量,并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九课“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有学生在众多社会新闻中,选择了“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并特别关注张定宇的事迹,确定了“步履蹒跚的前行者”的述评话题。这一热点话题的择取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切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预学理解,为课堂教学作了良好的资源和情感铺垫。

环节二:分析要点,提炼价值观点。5分钟的述评过程凝聚着学生对社会生活热点时事的理解、价值观的辨析、观点表达等,这要求主讲学生对自己所选话题及其素材具有充分的理解、分析和深入思考。我們指导学生用2—3张幻灯片呈现事件的主要信息和自己的评述要点,从而整理、概括自己对时事话题的理解和观点,并从事件的众多信息中选取主干信息,学会用不同颜色或字体突出关键话语。

听讲学生如有疑问或困惑,可与同学讨论、向老师咨询,特别强调以正确的立场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事件或问题,能够抓住关键作出正确的评判。例如,在上述“步履蹒跚的前行者”话题述评中,主讲学生将“步履蹒跚却坚持为患者多赢一秒”和“步履蹒跚却走好生命的每一步”作为关键内容,彰显张定宇“抗疫英雄”和生命勇士的品质,力求表达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直面挫折,挖掘生命的力量等价值观念。

环节三:述评表达,促进价值体认。时事播报评点活动中,主讲学生述评后,请其他同学自由发言。我们指导学生从两方面表达观点:一是对事件谈看法和启示,二是对主讲学生的讲述和观点作评点,以此引领其观点表达和思维过程。教师则作总结评价,既谈对事件的认识,又对学生的讲述和见解作评点;既为学生出色的表现、有意义的见解点赞,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予以指导,着重实现正确的价值引导。例如,在“步履蹒跚的前行者”述评中,有学生聚焦主讲呈现的信息:“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的话语,赞美抗疫英雄们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的大爱姿态和责任担当。述评主题内容与过程表达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韧性的领悟,为接下来的“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铺垫了生动的情感和丰富的素材,自然深化了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挖掘生命力量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体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加强法治教育自当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有之义。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八年级下册特别设置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专册,在法律知识学习基础上,关注引领学生体验法治生活,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

基于此,我们在八年级开展了“晓声说法”实践活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之后,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观察法治生活、收集法治材料、讨论法治问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带领学生走进生动的法治生活,在切实体验实践中锻炼法治思维,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活动一般分三步展开:

第一步:以主题细化拓展法治视野。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专门安排一课时作为活动指导课,先带领学生回顾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然后与学生一起,基于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列出一系列活动主题,供学生自主选择。我们特别设计、编印了《“晓声说法”活动学生准备单》(见图1),为学生围绕主题观察生活,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进而归纳提炼观点等提供思维指引。

例如,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包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内容,师生列出了“走进法治社会”“亲社会行为的法律保护”“网络生活的法律边界”“网络空间的法治化”“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网络诈骗的个人预防和依法维权”等探讨主题。多元视角的主题关切不同领域的法治问题,旨在引领学生从法治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丰富法治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学生可从中选择一个主题再细化,选择某个角度开展活动。如有学生立足“亲社会行为的法律保护”主题,决定立足民法典的“好人法”条款激励见义勇为,刑法打击危害疫情防控的行为等角度展开自主研究。这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民法典、刑法等的理解,从而深化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步:以分析评述深化法治辨析。学生将利用双休日时间,通过走访调查、浏览权威网站、阅读权威报刊等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或是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法治建设政策和事件,或是依法治理、依法维权、依法惩处违法犯罪的真实案例。准备单的填写是“晓声说法”的重点环节,着重引领学生联系所学法治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对材料进行分析评述,学会理性表达对法治生活的理解。我们将其作为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精选1—2个材料,一事一议、作简要评述。

例如,针对打击危害疫情防控的行为的相关事件,有学生特别关注扬州公安发布的信息:毛某宁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央视评论:一个人的任性,后果有多严重。在评述板块,他从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分析了疫情防控之下不能“任性”的道理;从城市运行、市民生活和个人受到法律制裁多种角度分析带来的严重后果,强调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其逻辑思维清晰,视野广阔,展现了新时代初中生良好的法治素养和责任意识。

第三步:以展示评析提升法治思维。法治专册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我们通常在布置任务一周后,利用部分课堂时间通过课堂讲述和投影等方式,集中展示部分学生的准备单,教师作简要述评,对活动作简要总结,并对一些重要事件或问题作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深化对本单元的理解。课后,学生阅读他人的主题和观点评析,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互相交流、评析。如此,引领学生在法律知识与典型案例、课堂学习和课后研究、教师教法和学生说法的有机融合中,增长法治知识、丰富法治体验、学会法治思维、提高法治素养。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性,强调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实施建议”中特别提出“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我们每学期组织八年级学生利用国庆节等假日,独自或2—3人结伴开展“社会考察”活动,以综合性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社会体验和素养养成。

例如,在国庆节前一周,我们设计了综合性社会考察活动,主题涉及经济、文化、交通、科技、环保、居民生活、社会治安、社区管理等多个方面。教师安排一课时作社会考察活动指导课,向学生讲解社会考察的注意事项及其意义,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考察主题和考察单位,自主设计考察内容和考察方式;并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考察,以及撰写考察报告的具体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居住地和环境条件,就近考察一个社区,或一个居委会、一个行政村、一个企业、一个科研院所、一个市场等。

国庆节假期,学生自定时间,或独自、或与同学结伴、或在家长陪伴下实地考察,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收集有关数据资料,了解有关情况和实例,并拍摄一些照片和视频。回家后整理考察所得,分前言、基本情况、考察内容、几点认识等板块,撰写一篇社会考察报告。

我们特别提示学生,考察报告反映的情况必须客观真实,作出的评价必须有理有据,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有创意和参考价值,并可附上现场照片作为证据。此类活动可说是一种综合性情境实践活动,有利于指引学生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与社会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报告的撰写,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以辩证思想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之策,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论证、应用与迁移。教师将逐篇阅读、评点,并安排一课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考察主题、考察过程、考察感想,成熟的有价值的考察报告还将提交给有关部门。

例如,继2021上半年出现部分省份限电之后,中央有关部门在七八月份就陆续发出信号,要求各地纠正“运动式减碳”,同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席卷全国多个省份的“有序用电”,让人们提前感受到了国家减碳的决心和各地推进力度,让工厂和居民从几乎长达十数年的“用电自由”中惊醒。在此现象的背后,有许多待解的疑问:限电情况为何在工业生产淡季还有所加剧?限电政策带来哪些影响?企业采取了哪些限电措施?

对此,学生组建考察小组来到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对企业限电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小组走进生产车间,实地参观、走访座谈,了解了国家限电原因、影响,企业采取的限电措施,总结了考察收获:1.深刻感受到“限电”政策的高度落实以及国家限电的力度;2.看到了企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之高,限电政策引导企业走上全面精準的科学发展道路;3.认识到国家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4.深刻感受到企业、社会和国家互相影响,我们要在家庭、学校、出行等日常生活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这样的活动与成果总结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激励学生持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育人方式变革的四个体现[J].基础教育课程,2021(02):20.

[2]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活动
“六小”活动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活动随手拍”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