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微仿”:道德与法治校本研修的创新建构

2022-04-05 13:46王璐
中小学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优课优质课课例

王璐

摘 要道德与法治“优课微仿”校本研修突破“讲授—接受”的传统教研活动方式,聚焦优质课例,通过“读课—微仿—迁课”的过程,引领教师从关注具体的教学环节转向领会优质课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理念;改变机械模仿或照搬他人教学设计的做法,聚焦设计亮点磨砺模仿体验,提升教学反思意识;以对比设计的撰写与教学实践,实现优质课例教学理念和思路的迁移与创新,切实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

关 键 词 教研创新;校本研修;小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模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3-0059-04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大多以“讲授—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师一般通过“听、看、评”等方式参与其中,由于“浸入度”不够,缺少实践机会,导致研训效果不甚理想。教师机械照搬他人的教学设计或教学策略,由于不符合学情而“水土不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究其本质,观摩优质课等教研活动的价值在于启发教师领会他人教学设计及其策略背后所折射的教学思路和理念,进而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在改进提升中深化对本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学技能,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理念。

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尝试创新“优课微仿”校本研修新方式,聚焦优质课例,通过“读课—微仿—迁课”的过程(见图1),力求深化日常听评课、优质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专业学习深度,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程理解和教学能力。

“优课微仿”以“读课”“微仿”和“迁课”为核心活动,教研组借助网络资源和各级各类培训平台,搜集并筛选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通过建设优秀课例资源库、制定评课标准,搭建展示平台等,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在日常研修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过“通读、评读、研读”等方式,力求读懂优秀课例的教学策略,以及亮点设计所体现的教学思路、课程理解和教学理念等;进而展开“微仿”,通过尝试性模仿亮点、锤炼性模仿等教学模仿实践,实现二次领悟和提升;最终实现迁移创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清晰地梳理和提炼自身教学思路和理念,增长教学智慧。

“读课”是“优课微仿”的基础和前提活动,其落脚点在于“读懂”优质课例的设计意图,初步领会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依据道德与法治常规教学设计流程,教研组引领教师在反复观看优质课例的教学视频或通读其教学实录后,尝试“撰写”优秀课例的教案,从而理清其教学的核心板块、思路结构,理解其设计意图及价值,老师们将其生动地称之为“译教案”。例如,有教师在观摩优质课例“万里一线牵”(三年级下册第13课)后,初步提炼整理了其核心教學板块:

通过这样的课例“解读”“翻译”,教师不再只关注具体的活动过程,转而先找准其教学思路,进而“品味”其设计意图,这将为后续高质量的评课、模仿等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将帮助教师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掌握听评课的关键,即学会“听懂”课的逻辑主线——教学思路和意图。

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制定评课标准,以此指引教师展开“评读”,以评课明晰其教学亮点。“评读”以“优课微仿”评价量表(见表1)为基本标准,立足优质课例教学设计的评价指标,“对标”评价其教学实践达成情况,从中深度分析分析“优课”究竟“优”在哪里,即具体的亮点教学策略或环节、板块、活动等设计意图和价值,从而理解、领会其精华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优课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主要聚焦目标制定和教学资源选择。前者注重引领教师关注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全课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整体观念;注重分析其目标制定是否基于准确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现内容适切、操作性强;尤其要突出以学生为目标主体。教学实施的评价指标(见表1)设计更加细致,着重设计了预学指导、活动设计、交流互动、生成性教学、课堂理答与语言表达和延学指导五个评价维度,并做了具体说明。

通过细致深入的评课,教师对优秀课例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设计亮点,并由此展开深入研究,即聚焦一个环节或活动、板块进行揣摩、理解,领会其意图和价值。例如,有教师通过深入研读和评价,从“万里一线牵”这一优质课例中提炼了如下亮点环节,并作了分析:

通过这样的研读,教师不仅解读了“优课”的教学设计,而且能深入领会优秀课例中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理念,为接下来的“微仿”奠定基础。

“优课微仿”在“读课”基础上强调“微仿”,旨在引导教师改变机械模仿或照搬他人教学设计的惯性做法,既要通过模仿来提升教学技能,提炼、掌握同类内容的基本教学方法;更要以模仿体验展开教学反思,领会优课的设计意图和理念,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将立足优课的亮点从尝试性模仿到锤炼性模仿,由表层的“形似”逐渐走向深层的“神似”。

尝试性模仿,指教师针对“读课”过程中发现的“优课”点环节进行课堂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反思自己和优秀课例之间的差距,激发其改进动力。此类模仿显然是比较粗略、浅表、框架式的,重在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

例如,有教师尝试直接模仿杭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例“多彩的世界文化”(六年级下册第7课“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第一环节“感受文化多样魅力”的活动设计:“观看世界精彩舞蹈剪辑”,希望引导学生感受世界舞蹈文化的不同魅力,领悟文化多样性。教学中发现,尽管要求学生作了相关课前调查,但是由于班级大多数学生对舞蹈接触不多,对其他国家的舞蹈文化不太感兴趣,導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展开有效的交流分享,难以实现对“文化多样性的感悟”。

这一“失败”的模仿体验引发了教师的反思,她反复揣摩这一优质课例的设计意图,将自己模仿教学中自己不满意之处作了梳理,着重将“如何引导学生探究世界各地多元文化产生的原因”作为教学改进的重点。教研组及时跟进,截取优秀课例中有关“探究成因”教学的相关视频和实录片断,组织成员观摩学习,理清其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通过讨论研究和观点碰撞,教研组总结了如下改进策略:深入调查学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着重激发其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世界精彩舞蹈剪辑”可放在本环节的结尾作为过渡资源,既尊重了教材编写,又可引出后续对“文化差异成因”的探究。

于是,执教教师立足学情分析,以大多数学生拥有的出国旅行经验“旅行”为话题导入本课,引领学生探究“多元文化的成因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后续教研活动中,执教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作模拟展示微课;教研组成员依据对优课微视频的感知和理解,对这一展示课的设计和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执教教师则据此调整教学行为,进行第二次模仿,从而深化其教学反思和体悟。这一过程即“锤炼性模仿”,经历多次教学和反思改进,力求帮助教师“吃透”优课的教学意图和理念,实现模仿的“神似”。

对于最终修改完善后的“微仿”课成果,教研组将其录制制作微课并进行分类,如活动设计、板书设计、小组合作等,供教研组成员学习、迁移和应用。具体而言,组织教师对比观摩“优课”视频和录制的微课,在整体了解优课的基础上,聚焦优课的教学亮点审视组内教师的仿课;进而共同探讨梳理同类型教学主题或内容的教学策略的应用。

例如,通过此次模仿实践研磨,以及其他优秀课例的对比观摩,教研组梳理提炼了“导入环节”的教学策略,如:(1)充分解读教材,依据精准的目标,搜集导入话题;(2)精准分析学情,选择适切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3)精心组织语言,运用合适的资源,创设课堂氛围等。如此,扩大与深化一次观摩仿课学习效果,促进教研组成员共同进步。

“优课微仿”旨在凸显观摩优质课等教研活动的最终价值,即实现专业学习的迁移应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因此,“迁课”这一过程更加注重教师自身的实践、反思、改进等过程体验,并要作出理念或依据的总结,实现教学理念的提炼与提升。

仍以“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为例,教师经过前期对优质课例的研读,以及其他优秀课例的“微仿”之后,立足学情作了新的教学设计(见表2)。教研组鼓励教师作对比设计撰写,并陈述具体的设计理念和依据。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突破了优课的设计思路,作出了创新性尝试。通过课前导学单,为学生根据个性兴趣初步感受多彩的世界文化提供学习工具支持,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以学生感兴趣的“旅行”话题导入文化分享与探究,实现经验的唤醒、整理与提升,进而通过“建筑设计”引领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深化切身体验,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一“迁课”思路的创新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聚焦关键教学问题,带领学生拾阶而上地深入思考与探究,真正实现了从“仿优”走向“创优”。

“优课微仿”研训为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开辟了一条专业发展的新路径,许多教师通过此活动不断突破自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将继续探索,持续促进教师团队的优质发展。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优课优质课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A party (Checkout time & Writing time)(部级优课)
跳吧!跳吧!(部级优课)
Going to school(部级优课)
Summer is coming.(部级优课)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年教育研究与评价项目获奖结果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例谈x/1+x0)题型的构建
优质课评选当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