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心随羽动 向上的动力

2022-04-08 13:17闫佳
羽毛球 2022年4期
关键词:张宁羽毛球

闫佳

作为央视著名节目的编导和制片人、作品曾经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18年前《东方之子》的雅典缘起,羽毛球就在陈开心中生根发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透过热爱的媒体事业,陈开也会在“心随羽动”中洞悉世情。他曾在祖国最南端的海岛上与守岛官兵切磋球技,也和中国驻外人员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体验过清晨7点前的半露天球场,更是与“奥运双冠王”张宁成为神仙般的莫逆之交……

时间迈步向前,羽毛球早已成为陈开相伴一辈子的运动和生活方式。

陈开和羽毛球的缘分始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当时,在央视新闻评论部东方之子栏目做编导的他,接到了采访奥运冠军的任务。在那之前,他采访过多位中国体育界的体坛风云人物,比如郎平、李永波、姚明、刘国梁、杨杨等。“一想到我能够近距离了解体育人、了解体育精神,心中就很兴奋。因为当时2004年雅典奥运会刚结束,比赛场景还都历历在目。”

那次系列采访,给陈开印象最深的就是采访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张宁。据他回忆,那天是中国军团从雅典归国的当天,一大清早,张宁就在天坛运动员公寓的楼道接受了采访。不顾旅途的疲惫,张宁强忍着困意回忆起夺冠的幕后故事。她的直爽与真诚,让陈开看到了羽毛球人坚持、坚韧、坚强的可贵品质,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心随羽动”,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

说起陈开正式走入羽毛球馆,大概要追溯到北京奥运会前。那段时期,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被亚健康的身体状态困扰已久。好在央视的羽毛球群众基础格外好,这让他迅速入门并上了手。

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如今,陈开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曾经的中重度脂肪肝、心肺功能等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样,陈开一直坚持的另外原因是央视良好的羽毛球氛围。新闻中心每年一届的新闻杯和全台羽毛球比赛是台里最受员工喜爱的体育盛事,因为他组织能力强,又是热心肠,这些年他一直是央视新闻中心羽毛球队的队长,台队的“外交部长”,很多对外交流活动都是他具体负责对接组织协调的。

这些年,央视羽毛球队、新闻中心羽毛球队跟很多国家部委、央企、俱乐部都搞过交流活动。比如,台队到外交部、到航天科工、到中石化等单位进行交流比赛,和民间的玉桥俱乐部进行友谊赛、新闻播音员走进国家羽毛球队搞主题党日活动,这些活动都留下了生动难忘美好的瞬间。

回归到最初打羽毛球时,陈开坦言他也出了很多状况。那段痴迷成魔的日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哪怕一个月只有一天休息的时间,他也要“泡”在球馆。凭着少年时期有模有样的足球、篮球功底,他自小在同龄人中就是动作最协调、最标准的。但他完全没有料到,想要“调教好”白色小球,方方面面的功夫都要下到。

剛打球的时候,身体承受不了高强度的运动,陈开就跟自己较劲,结果打一会儿就到洗手间吐了。他笑称自己“面儿薄”,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人当面请教。急于求成的他,没有找过专业的教练学球,胳膊肘、膝关节都受过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左膝外侧副韧带断裂。到北医三院看病时,专家开玩笑地对他说:“你一业余选手还能得专业运动员的伤,真牛”。有了那次受伤的经历,陈开开始琢磨改变,控制饮食减体重,大量看录像,模仿专业运动员的动作。羽毛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慢慢地,热衷琢磨的陈开打得有模有样了。他表示,羽毛球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现在他的体重轻了近40斤,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精力也更加充沛了,这都是羽毛球带来的切实好处。

因为工作需要,陈开去过很多地方。2017年拍摄十九大献礼片《大国外交》,其中一站,他带队去巴基斯坦瓜达尔港采访拍摄,第一次体验了在电影和电视新闻中才能看到的场景:车队前后是配备了重武器的军警护卫车,一下车身边马上有几个手持冲锋枪的警卫贴身保卫。一问这是常态,因为危险随时可能发生,他们到达的第二天,附近村子就发生了劫持人质事件。可想而知,中国驻外人员常年远离祖国,在极其复杂艰苦的环境下坚守是多么的不容易。

瓜达尔港夏季温度通常在40度以上,地表温度50多度,打羽毛球是驻外人员排解寂寞和解压放松的方式之一。瓜达尔港的羽毛球场是半露天的,只有早上7点以前能打,因为7点前的室外温度在32、3度以下。“当地是热带沙漠型气候,站着都出汗。虽然每天只能打一个小时,但运动过后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也因为羽毛球,驻地人员很快就和陈开在天南海北中畅所欲言。2021年拍摄中组部榜样6特别节目,陈开带队赴南海,在永兴岛的羽毛球馆和守岛战士、工作人员一起切磋球技,在祖国最南端的羽毛球馆打球也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体会羽毛球的乐趣,这让陈开相信这项运动的魅力是无穷的。

羽毛球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出差还是加班再晚回到家,第二天,陈开一定要想办法打一场羽毛球来调整放松。这些年,他在球场上结交了非常多的好朋友,专业的、业余的,各个年龄段的都有,而且友谊都特别纯洁。“爱打羽毛球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整个气场都是向上的,心态好、身体棒,都是充满正能量的人。”

正是从运动中收获了体能储备与不放弃的拼搏精神,陈开平日的工作能量获得很大提升。领导同事对他的评价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熬夜、特别善于攻坚克难。陈开做了很多特别难的特别节目,能够咬牙扛下来,圆满播出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等行业最高奖,他直言都跟羽毛球赋予的能量有很大关系。因为他相信,优秀的人本质上有很多精神是相通的。能够成功一定是有强大的内心做支撑,有梦想做目标,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自己的目标去付出。优秀运动员的这种拼搏奋斗精神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比如我们有时候做节目,忙到出不了机房也是常有的。你要没有好的身体,没有好的意志品质,别说是连干7天,可能到第3天就累趴了。所以,每逢困难的时候,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完成目标。”

自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采访之缘,陈开与张宁的神仙友情就此开始。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熟悉,都因为羽毛球。

他们渐渐熟起来是从张宁转型成为教练开始。那时,陈开经常抽空到国家队观摩“偷师”。看着小队员们为了一个技术可以练习好几组多球,他十分感慨。有一次,张宁问他要不要也来组多球体验一下,他连忙表示,到了自己这个年龄和身体能力,练多球肯定不行,练不了几下就趴下了,还是通过琢磨去钻研打磨一些细节来得实在。当然,张宁每次和他打球都会临场指导,从如何握拍到怎么放网、勾对角,还有后场劈吊,这些都让陈开受益颇深。关于一些伤病的治疗,张宁也会向他传授一些力量肌群的训练办法,让陈开有了主动保护的意识。

在陳开的眼中,张宁为人实在,对朋友真诚相待。“看着她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再到现在忙自己的品牌、做公益,张宁身上那股永不放弃的劲儿。她经常说,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而且是踏踏实实把每一步做好。”

再后来,他们在球场上的交流进化成为两家人更多在生活上的互动与互助。逢年过节,遇上陈开出国出差,张宁一家人就会带着陈开的夫人和孩子参加家庭聚会。某一年,张宁带队去武汉参加亚锦赛,没法照顾放春假的女儿,张宁便托付陈开夫人带着女儿坐火车去武汉看比赛。“我觉得热爱运动的人,都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散发着相同的磁场,相互吸引。用‘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妹’来形容我们,刚刚好。”

羽毛球对生命能量的提升

陈开感恩自己生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有了央视这个平台,他有机会采访到中国各行各业非常出色、有境界、有情怀、有格局、有能量的人,从他们身上,他汲取着能量,得到快速成长。

在陈开看来,新中国体育在外交上的作用无比巨大,当年的乒乓球外交,小球撬动大球,改变世界格局;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精神振奋国人;等等这些都是体育带来的独特魅力。他感恩羽毛球赋予自己能量,在羽毛球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他领悟到只要坚持不懈,人生是一点点向上进步和成长的。

他说:打球会让你一点点变好,变得更阳光、更健康。同样,不管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只要你付出努力,保持耐心,就能一点点向上走,一点点变好。很多光芒万丈的人生,其实都是这么一点点甩掉身上的枷锁、肥肉,一步步从谷底爬出来的。努力不会被辜负,只要心随羽动、付诸行动,一定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猜你喜欢
张宁羽毛球
Go to School 上学
羽毛球
Umbrella Day伞日
There
打羽毛球
我爱我的母亲——中国
打篮球
Single-Log独木桥
飞行的羽毛球
我学会了打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