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梗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观察

2022-04-08 10:26莫玉菊杨载欣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四化心梗研究组

莫玉菊 罗 劲 杨载欣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 5252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冠状动脉持续性出血引发的心肌坏死,常以剧烈性、持久性疼痛为发病时主要表现,休息或给予硝酸甘油类药物缓解效果不理想。据报道,该病好发于欧美地区,仅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患有心肌梗死,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心肌梗死患病群体量呈逐年上涨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关键时间在于发病后与获得心肌再灌注的时间差,因此医院逐渐将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的主要发展方向[2]。本文旨在探讨将“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4例作为研究组,采用“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另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实施“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前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均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2)均为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3)能够参与研究全过程者。排除标准:(1)存在肿瘤或其他严重性基础疾病患者;(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患者;(3)存在重要器官病变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研究组另给予“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成立急性心梗院前—院内急救团队,由急诊科、心内科等医护人员组成。(2)流程化:①当急救人员接到求救电话后,1人维持通话并给予患者或家属初步自救指导及注意事项,并记录现场位置;1人通知出诊团队集合,并检查急救专用品是否齐全;出发后在车上再次联系求救者核实现场准确位置,并对求救者进行心理安抚。②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查体,询问并评估给出初步诊断。③帮助急性心梗患者打开呼吸道,并建立有效静脉留置通道,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连接仪器对患者进行病情动态监测。④做好转运准备,与家属、医院急诊科、心内科进行转运风险沟通,评估患者转运指征,上车后首查患者心电图,在转运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出现病情改变应及时改变护理方案。⑤在患者到达医院后与心内科进行会诊,同时复查患者心电图,联系手术室准备手术用品、检查各仪器、模式设置,等待患者。(3)时间量化:①出诊团队出车前准备在5min内完成(包括出诊成员通知、急救用品检查及成员集合出车)。②现场急救在10min内完成(包括现场评估、初步诊断、患者呼吸道开放、静脉通道建立)。③转运过程在60~180min内完成(包括评估转运指征、上车后护士完成心电图检测、20min内血清心标三项检测,以微信方式发心电图图片和心标三项结果报告至胸痛中心微信群、急诊科医生车上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病情及治疗方案,有急诊PCI指征且患者及家属同意行急诊PCI,通知心内科和导管室做好急诊PCI准备,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入导管室手术。若出现异常情况完成除颤、首次心肺复苏)。④院内准备在40min内完成(包括心内科、急诊科手术团队集合到位、术前准备工作、团队交接)。(4)标准配置化:①自救指导内容:患者病情现状、现场可使用的急救资、患者体位进行安全安置、硝酸甘油等药物给药进行暂时控制。②再次急救指导内容:询问初步急救指导效果、患者病情现状、针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自救指导。③并发症前瞻性护理措施:针对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心衰及室颤等项目进行准确评估。④出现动态病情变化时进行标准化配置应急护理(包括除颤、心肺复苏等)。⑤两组团队交接时的标准配置(包括患者病情及既往病史、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患者病情现状及有无异常情况出现)。

1.3 观察指标 (1)急救时间。对比出诊时间、首次心电时间、转运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及住院总时间。(2)护理结局。(3)护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前1d以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总分为100分,总分≥90分为满意,80分≤总分<90分为比较满意,60分≤总分<80分为基本满意,总分<60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急救时间 研究组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2.2 护理结局 研究组护理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结局比较[n(%)]

2.3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梗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被纳入院前急救危重症范畴。研究表明,我国随着人们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不断上升,不良的日常行为习惯导致急性心梗的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对生命安全同样产生极大威胁[3]。当患者血管闭塞时间≥18min时,心肌细胞会出现坏死现象;患者血管闭塞时间>3h,坏死区的侵占范围会扩展至全层的2/3;闭塞时间>6h,则形成透壁性心肌坏死结局。针对上述结果,发现优质的院前急救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发病、心肌再灌注时间差。院前急救的高效性与四大因素密不可分,首先是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然后对急救过程进行时间与质量上的管理,再将内容进行全面优化,最后排除医护人员、环境引发的标准与质量间的差异。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具有流程不清晰,准备过程中浪费时间较长,对完成时间缺乏准确要求,对急救活动的具体内容缺少标准,不同科室、不同环节间存在着理念、能力差异等问题,以上问题导致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前急救活动效果较差。流程化管理在实践中能够优化整体的护理顺序,使其高效、有序进行,对院前急救护理引入流程化管理,能够引导医护人员有计划、有效地执行急救护理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将时间量化管理用于流程中,对一系列护理活动给予时间上的明确要求,使护理人员具有紧迫感,长此以往有助于其养成对时间的控制意识,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对护理内容进行标准化配置,旨在提示与督促护理人员在关键环节、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长期进行标准化配置使护理人员针对重点护理活动形成下意识反应,有效节省医护人员精力且规避护理项目遗漏。通过优化急性心梗院前急救护理模式,针对上述有效护理工作方法进行融合,为急性心梗的院前急救护理提供有效的量化标准[4-5]。本文中通过改善一系列护理活动,使急性心梗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流程化、时间化、标准化的实施方案深入人心,有助于提升院前急救团队整体素质,实现院前、院内急救的完美衔接。还将具有“四化”优势的院前急救护理用于急性心梗患者,通过优化流程、强化时间、标准化行为管理等方面,节省急救无意义耗时。并通过院前与院内急救准备同步模式,进一步缩短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心肌再灌注时间差,从而以理想的时间对指标进行评估。大量调查显示,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时间高于一切,能够有效节省急救时间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首要选择。本文中,研究组患者护理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观点相一致。而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是帮助该类疾病患者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出诊时间、首次心电时间、转运时间、院前急救时间及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对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急性心梗患者的经济压力。“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的实施,以流程细化缩短患者等待抢救的时间,以时间量化规定护理活动的时效性,以标准配置协助重要护理活动的全面落实,以前瞻性的护理视角、省时性的护理操作,高效完成标准化护理内容,将护理活动变被动为主动配合,变无序为高效有序,有效缩短急救耗时,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取到一定的黄金救援时间,同时借助于急性心梗急救知识的科普化指导,以帮助患者完成必要的初步自救活动,降低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提示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尚可。

综上所述,“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急救时间,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四化心梗研究组
有些咽痛是心梗信号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心梗猛于虎
诱发“心梗”的10个危险行为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心梗发作前有哪些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