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2022-04-11 16:03牛向宝姬晓卫刘石红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6期
关键词:针灸

牛向宝 姬晓卫 刘石红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6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早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的肢体肌力水平和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针灸;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6--01

中风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最常见类型,占60%~80%,其发病率达到185/10万~219/10万,且每年仍以8.7%的速率上升[1]。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有3/4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肢体偏瘫的发生率最高。弛缓期瘫痪发生在急性期,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下肢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的肌肉收缩功能缺失、瘫痪症状。研究发现[2,3],早期康复训练可增加运动感受器的传入活动和大脑皮质的传出活动,促进大脑皮质的神经功能重塑,促进部分下肢运动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针灸是中医常用康复技术,对

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效果进行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我院从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68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44~77岁(64.74±4.63)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5~78岁(63.89±4.7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首次发病,均经CT或MRI确诊;(2)发病时间<7d;(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既往颅脑外伤;(2)严重精神疾病。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1)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保持患侧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下肢曲膝曲髋。(2)定时翻身:指导患者以Bobath握手的方式主动翻身,不能独立完成者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指导或被动翻身,1次/2h。(3)根据肌力分级进行锻炼,0级:床上运动,被动活动患肢及关节,轻叩肌腱、肌腹以进行感觉刺激。肌力Ⅰ、Ⅱ级:一对一被动+助力运动+主动训练,肌力Ⅲ、Ⅳ级:主动运动加抗阻运动,协调运动训练,协调运动训练,包括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桥式运动,转移训练,坐、卧位转换、坐位平衡等。上述训练均45min/次,1次/d。(4)心理干预,训练前为患者解释病情,讲解康复锻炼的方法、意义、配合等,以提高其依从性。及时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对焦虑、烦躁、绝望等情绪者进行心理疏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灸治疗:取穴内关、三阴交、极泉、委中、手三里、外关、肩髎、曲池、合谷、伏兔、阳陵泉、足三里、环跳、中渚、血海、太冲,采用捻、转、泻、补手法,得气后留针,留针30 min/次,行针1次,1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观察指标(1)肌力评定,采用Lovett 6级分级法,完全瘫痪为0级,肌肉轻微收缩、肢体可在床上平行移动、能抬离床面、可与外界阻力对抗运动分别为1、2、3、4级,肌力正常为5级。(2)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法,总分45分。(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评分法,总分100分;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价上、下肢运动功能,分别66分、34分,评定分数,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均数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肌力比较两组干预前上下肢肌力评分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发病后两周内是治疗预防后遗症的最佳时机,该时期若治疗正确及时,患者神经缺损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否则则可能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是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通过刺激肢体肌肉和关节,通过其本体运动和感觉传入中枢,诱发各种传出神经冲动的释放,启动未受损脑组织的功能代偿,促进各种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保护缺血脑组织、恢复大脑功能的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并能避免肢体痉挛和肌萎缩[4]。

针灸疗法是通过对相关穴位的刺激,起到醒脑开窍、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的作用。“急则用针,缓则用药”,患者中风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古人主张早期针刺施救、促醒,尽早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有利于改善其肢体功能。《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均记录了针灸治疗肢体萎弱不用,本研究中所取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有醒脑开窍之效,三阴交为肝、脾、肾经交会穴,可滋肝补肾、疏通经络。其他诸穴如手三里、外关、肩髎、曲池、环跳、阳陵泉等多为手足阳明经,“故痿疾者取之阳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可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针刺上述诸穴,可激发全身诸阳经之阳气,促进头部气血流循,交通阴阳、醒脑开窍,达到治疗中风瘫痪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灸相关穴位可降低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局部血管外周阻力,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有学者[5]认为针灸可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的黏滞性,改善脑微循环,维持代谢平衡,减轻脑损伤;此外,针灸还可降低脑皮质及血清中炎性因子及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抑制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脑细胞。

针灸疗法可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解除肌肉粘连及痉挛、增加肢体肌力,而规范的康复训练可纠正中风后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两者结合,可促进高级神经中枢对肌肉控制的重建及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从而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也提示上述方法结合可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肌力,改善肢体功能。

总之,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治疗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患者效果满意。但临床对于两者介入治疗的时机尚有争议。本研究认为,患者发病14d内患者病情已趋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是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傅勤慧,裴建,惠建荣,等.电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中医症征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8):863-868.

[2]苟尧,吴金桂,莫雪妮,等.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与单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J].亞太传统医药,2019,15(1):153-156.

[3]王春旺.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9,32(15):152-153.

[4]张宇,孔令博,王兰,等.早期针灸联合现代康复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弛缓期瘫痪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6):42-44,51.

[5]詹小井,曹艳,黄民君,等.针灸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1):39-41.

猜你喜欢
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辅助生殖促排方案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宁神汤结合针灸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效果探究
针灸发展前景研究
针灸
对我省近年针灸发展状况的分析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