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积累与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

2022-04-12 09:12娄冬梅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娄冬梅

摘要:一些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写作教学中主要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学生不愿主动参与写作;其次,写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缺少一定写作素材;最后,很多学生并未掌握写作技巧,其写作的文章没有清晰思路。我认为,在高中阶段,主要是后两个问题。产生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与写作素材有很大关系:学生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量”和“质”不达标,缺乏对已有写作素材的深刻感悟和灵活运用;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积累与运用写作素材方面,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策略。于是,学生往往“难为无米之炊”或者“有米也不会炊”。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积累与有效运用素材方面多下功夫。

关键词:高中作文;素材积累;素材运用

一、引导学生掌握积累素材的策略

朱光潜曾提道:“语文是积累之学,作文也是如此。”在作文教学中,素材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源泉和溪流,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断。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在素材积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习惯不好;方法不当,质量不高;途径单一,视野狭窄等。这就需要教师从积累的策略上作出指导。

(一)回归课本,分类积累

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素材只能通过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来积累,课本上的只是一篇篇的阅读材料,跟写作没多大关系。殊不知,教材是我们写作中充实而系统的素材库。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跟教材接触的时间最多,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从教材中“淘金”,分类积累,编辑自己的素材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类编辑积累:

1.语言素材

其内涵具体是指高中阶段教材中,所隐藏的、有价值的语言。其中,诗词、名句、成语、典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学习教材的先后顺序或者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整理积累到素材本上,明了其义并熟读成诵。行文时,学生若能恰当地引用化用,可以进一步改善学生作文中语言生硬的情况,从而使文章更加充实,也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积淀。

2.人物素材

其内涵具体指教材中所出现的较为经典的人物形象。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教材中有很多指明作家,例如各个时期的诗人、作者等。对于这些颇有积累“价值”的作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知其人其事,可采用编写“人物生平大事记”的方法,逐一积累,为运用打好基础。在这当中,也有很多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窦娥、刘邦等,这些人物事迹流传至今;后者如新教材中的袁隆平、张秉贵、钟杨等。这些都可作为人物素材积累下来。

3.技巧素材

技巧素材是指高中必修课文中所运用的各种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语文学习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叶老所说的“工具”就是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必修课文不同的文体中借鉴相关的写作技巧,并将之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高中写作训练的重点文体是议论文,可从教材的古代和现代论述类文章中学习写作技巧:可学习《劝学》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行文思路,可学习《过秦论》和《师说》的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可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的比喻说理方法等;可学习《拿来主义》《反对党八股》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

4.专题素材

其内涵是主题以及性质相同。从素材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专题性素材,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后,即可引导学生将其记录,之后将其引入写作文章。在育人过程中将素材概括归类,识记牢固,便于临场发挥。从积累策略来看,专题素材可以在综合前几类素材的基础上再次分类归纳,也可以与前几类素材同时积累。

(二)关注生活,随时记录

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为写作素材的积累提供了源泉,教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观察自然和社会,并能作出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公益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等。在观察与参与的过程中有了感悟或灵感的火花或获得的经验,甚至是捕捉到的活跃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都要随手、及时记录。

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假期,收看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例如《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等,这些优秀的节目,可以触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思考,学生从中汲取养料,可以积累写作素材,甚至终身受益。

(三)广泛阅读,大量积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和铺垫,写作是阅读积累的运用和升华。写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阅读量的高低、阅读的深浅以及读写的结合程度。

开卷有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可引导学生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读者》《意林》等报纸杂志等。

对于单篇文章,特别是《人民日报》的经典评论,要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是什么”“是如何构思的”“整体表现效果如何”三方面去分析品味,力求读有所得:可以从中获得知识、思想立意,或是遣词造句、结构思路、技巧手法等可以借鉴的地方。可以专门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还可以做剪报本,或者摘抄、点评等。

对于整本的经典著作,要做好阅读规划,主要放到假期或每学期分散阅读,可以按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批注评点、鉴赏评析,甚至做专题研究,可以运用积累课本素材的各种方法来梳理积累。

(四)利用媒介,扩大积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多种媒介运用对语言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数字原住民”一代正在校园里成长,互联网背景下“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阅读习惯的改变,如即时浏览、碎片化阅读、链接式阅读等。学生可以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扩大视野,增长见识。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而名师的博客、微信公众号都有很多好的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重构激活素材的策略

学生缺少对素材个性化的体验解读,缺少对素材的深层加工,背了再多的素材,也不一定能够在写作时激活,教师要有能够指导学生激活素材的策略。

(一)选择角度

1.选取适当的角度概括核心事件。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将每一个“人物素材”的核心事件进行简单的概括。

2.对同一事件换不同角度来概括。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事件,则每一个“人物素材”的核心事件会有不种表述方式,适合不止一个话题词。

3.对角度相同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类。如“爱”这个角度,在很多人物素材中都有体现,可以从爱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归类。有的爱弱势群体,有的爱母亲,有的爱生命,有的爱国,有的爱岗,有的爱民。

4.注意角度相同的事件的不同细节。从人物的身份、生活处境、学识水平等方面可以提取出很多不一样的细节,又可以服务不同的主题。

(二)建立联系

很多事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其并不是相对单一的,这些内容可作为写作素材。由此及彼地联想能将素材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厚度。

1.两物同理,彼此有联系。“物”在此特指精神,能将两个人物联系起来,是因为人物所反映的精神相统一。如我国科学家于祖国、奉献人民、在勞动中坚持不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

2.古今相通,彼此有联系。例如,从一心一意服务百姓的医者吴孟超,可以想到拒绝只为曹操一人服务的华佗。

3.中外相通,彼此有联系。例如,同是科学家,由中国的朱光亚,可以想到法国的居里夫人。

4.正反相通,彼此有联系。如头顶国徽,心有人民的科学家与“不珍惜自己的羽毛”的所谓专家对举。

三、运用素材的策略

(一)运用素材的标准

1.切题

在准确审题之后,要不断在自己的积累中检索,筛选,直到挑拣到最切合主题的素材。这是选择素材的首要条件。

2.典型

其内涵是,所选择的素材需获得大家相同认同,且具有较强代表性。相对来讲,此种素材的个性、特殊性等相对统一,如若将此类素材引入到文章中,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可以让读者信服。

3.新颖

首先,所引用的素材应是较为新鲜的,如近期发生的事件、最新提出的看法等,这类素材的说服力更强,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其次,以往素材的全新角度。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针对旧素材,之后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思考,这种标新立异的内容能够提升其文学价值,引发读者的思考。

(二)运用素材的方法

1.引用化用

语言素材经过了时间的实践验证,思想和文采兼美,可以直接用在作文中,成为最经典的写作元素。例如朱光潜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文中这样写道:孟子说:“天将降...曾益其所不能。”笔者认为,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在不断发展、积极奋进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职责,在面对挫折以及磨难时,需要做到不畏艰险,一往无前。

在这里,作者运用千古传唱的名句将中心思想进行整合,之后在时间上由古至今,将名句与当今生活进行整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体现其主旨,告诫我们需从实际出发,不畏艰险而一往无前。

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诗词、名句、典故,将其转换成自己写作语言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灵活地使用原有素材,又能体现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仿写延伸

高中生已经完全具备模仿延伸写作素材的能力。学生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写作素材,都可以采用仿写的形式将其拓展延伸。教师不妨把这个训练过程设计为“小作文”训练或叫“微作文”训练。特别是高中语文课文中可用来借鉴的写作手法不胜枚举,如:借景抒情、欲抑先扬、虚实相生、对比论证、先破后立等。只有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才能给我们的作文填充更加完美的意境和内涵。模仿课文、范文写作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需在学完一种写作技巧后当场布置学生根据这种写作技巧进行片段微型写作训练,达到巩固、熟练的目的。

3.剪裁提炼

素材积累时要精要,运用时更要裁剪提炼。在运用的时候,要扣住素材的基本要素,即:“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有什么名言?”。

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裁剪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对称句的形式增加文采。以积累的必修教材的周瑜人物素材为例:

素材运用①谈笑间,羽扇轻摇……诠释忠诚与智慧的真正含义。

素材运用②国家危难……让人仰止!

4.同类叠加

所谓同类叠加,即根据写作中心,之后结合所选角度寻找一些相同的素材,之后将其进行有效整合,这样可以借助相同素材的内涵来体现写作主题,使文章有理有据。一般情况下,所选内容存在差异,则结果可能不同;所选人物不同,则体现个性也不同。不过,即便人物、事件等存在差异,其都可以找到相互关联的层次。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优秀作文《乘可为之风 步有为青云》这样安排:生逢盛世,我们大有可为,然静言思之,方知“可为”仅为外因,欲达“有为”之境界,提升个人素质是不二法门。

勇担责任,心怀家国,步有为之青云。乌飞兔走,岁月变迁,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时代责任,但无论哪一代人的血脉中都必定镌刻着“家国”二字,生生不息。这是一种血性,是五四青年“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血性;这是一种定力,是邓稼先坚守大漠十余年,研发“两弹一星”的定力;这是一种情怀,是袁隆平院士为人类摆脱饥饿的情怀;这是一种挚爱,是成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挚爱……时光流转,一代代中国人勇担责任,薪火相传,有为之士辈出。

考生在组织论述时安排了大量的同类素材,以叠加的方式呈现,提取各素材中与话题相关的角度,表达对“可为”与“有为”的关系的思考,以证明观点的可信度。

5.异向组合

古人云:“无反,则正不显。”基于此,在写作中可明确这一思路:将内涵、性质相反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之后将其进行比较,可以构建良好的写作框架,其表达效果极佳。

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优秀作文《一撇一捺彰显少年本色》便安排了这样一段:

吾辈少年,奋起有为,于一撇一捺中描摹国人精神,刻印中华脊梁。撇捺之间,尽显我中国少年之卓越风采。我中国少年是谦卑的创造者。谦卑是一种品性,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刘备三顧茅庐,杨时程门立雪,郭沫若一字之师,袁隆平躬耕田亩,未有不扬名立世,有所作为;反观古之赵括纸上谈兵,项羽乌江自刎,近之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也无不令人叹惋。就像书法中的“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所有的深沉内敛都是厚积薄发的资本,中国向来是闷声干大事的,谦卑决不自卑,高歌猛进走在世界的最前方。

分析“谦卑”这一话题时,考生先列举了古今一些正面人物的事例表现写作中心,再列举反面事例进行对比论述,正反结合,在比较中突出了话题的内涵。

6.层递攀升

在写作过程中,可选择具有前后联系、递进关系的内容,之后将其进行整合,将事件以及人物进行推进。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运用这些素材进行写作时,则可以按照逻辑关系将事件进行合理安排,从而确保事件具备内涵,让读者能够了解其中的人物以及事件关系。

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优秀作文《不悲自弱,不喜自强》便安排了这样一段:

强弱之辩,于人者,当靠脚踏实地。初入美国职篮的“菜鸟”科比,为了变强,凌晨四点开始训练;身处被追杀之境的王阳明不忘潜心苦读,终创旷世心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奏响“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凯歌。没有人生来就为强者,唯有负重前行,自强不息,才能登峰造极。

强弱之辩,于国者,当靠自强不息。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大唐的空前盛世终也迎来了“安史之乱”,亚当和夏娃终也被逐出了伊甸园。万物终是对立统一的,强可变弱,弱可为强。清朝的覆灭正是因为统治者沉浸于“天朝上国”的乌毛邦幻梦。反观现今,我们的生活虽已安稳富足,国家虽已稳固强大,但仍是处处危机。历史的教训告诉了我们“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那么我们也应时刻牢记强大自己,不断发展,自强不息。

考生分别从“于人者”和“于国者”两个角度,分析强弱之辩,列举了具体素材,在比较之中提升了论述的层次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熊芳芳.微作文里的大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李彬.议论文的秘密[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1.

[5]周海艳.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与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何丽萍.例析高中作文素材的整合与运用[J].语文月刊,2012(6):5.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作文素材积累与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L20210604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
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高中语文作文训练浅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建设性对策研究
高中语文作文分层合作运营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研究
高中议论文写作思路整理
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
浅谈作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