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踏山多胜事

2022-04-13 13:17颜凤仪
现代苏州 2022年7期
关键词:摩崖虎丘石刻

颜凤仪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等待一场连绵春雨,浸润整个江南。只见群山青翠,野外的油菜花、桃花、梨花,竞相开放,鼓奏着一部春山初醒。

苏州的山,一路向西,渐行渐出,崭露真容。天平山、花山、灵岩山、虎丘山……除了山间旖旎春色,还有不计其数的历代文人碑刻以及宗教遗迹。踏山寻春之人,在葱翠林间,在幽静山路,感受着大自然和历史治愈人心的馈赠,心中的欢喜,自是怒放如花。

踏山寻幽,共赴春约

姑苏城外,有壮丽山河。游遍苏州山水的沈周在《苏州山水全图》卷尾题跋中这样写道:“吴中无甚崇山峻岭,有皆陂陀连衍,映带乎西隅。若天平、天池、虎丘为最胜地。”意思是说,苏州没有崇山峻岭,但城西有连绵不断的丘陵,天平山、天池山、虎丘是其中风景最好的。

在沈周心中,天平山能够独揽众山春色,在苏州名山排行榜中能排第一。若你穿越到500年前的明代中叶,春季的天平山也是你最有可能偶遇吴门才子的地方了。

明代的文人墨客,都会踩着明媚的春光,约上两三朋友到天平山共赴春约。沈周的《天平山》诗描写的就是一派春日踏春的盎然景象: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何地定藏司马史,此胸谁负范公兵。高屏落日云霞乱,杂树交花鸟雀争。要上龙门发长啸,世人无耳著鸾声。

文征明对天平山的喜爱可谓更胜沈周一筹。就连下雨,都不能阻挡他奔赴天平山打卡的计划:雨过天平翠作堆,净无尘土有苍苔。云根离立千峰瘦,松籁崩腾万壑哀。鸟道逶迤悬木末,龙门险绝自天开。溪山无尽情无厌,一岁看花一度来。

每年三四月份,盛放的油菜花海是天平山最美的风景之一。“菜畦麦垅青黄接”,文征明道出了春季天平山“金色花海”的美景:山下的油菜花如金色海洋,和绿油油的麦浪相映成趣,颇有一番“人在花中走,犹在画中游”的意境。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领略其大概的同时,也需要探僻寻幽。

沈复在《浮生六记》第四记《浪游记快》里记载了他在苏州山间“探僻寻幽”的事迹。他记录了虎丘的千顷云和剑池、邓尉山的“香雪海”和“清奇古怪”、虞山的剑门以及灵岩山等地。在苏州郊游中记录得最为翔实生动的是在西郊的丘壑里,即现在的天平山至白馬涧一带。那日,沈复与同为幕僚实习生的顾金鉴游天平山,接送他们的船夫问:“你们登高忘了带酒?”沈复二人满不在乎地答:“我们是去找偕隐地,不只为了登高。”到了家后,沈复还兴致勃勃地“历述所游”,让陈芸“神往久之”。

苏州的山,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她独有的山间幽逸美景,更有那些被岁月洗礼的风物旧迹。一木一石,一砖一台,都承载着苏州的文化,诉说着苏州这座城市的风骨。

在天平山,白居易、范仲淹、唐伯虎、乾隆等历代圣贤都留下了众多遗迹。范仲淹更是与天平山有着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范仲淹纪念馆、范文正公忠烈庙、范仲淹祖祠、祖茔、家庙、范仲淹诗文碑廊、“先忧后乐”牌坊等建筑物,都在诉说着天平山的风骨。

在穹窿山最原始的山谷茅蓬坞内,有座孙武苑。据说这里曾是孙子的隐居地,传世名作《孙子兵法》就诞生在这里。走进孙武苑,谷中谷,林中林,置身于此,心一下就宁静了下来,也难怪孙武要选择在这里沉思。

在虎丘山麓,有一处楼阁,是苏州人专为赏玉兰而筑,名曰“玉兰山房”。堂前有一联:“冰姿素淡三春暖,云魄轻盈九瓣香”。周边草木茂密,春鸟时鸣,登高眺远,姑苏城隐约于山林之中。

刻出来的文化瑰宝

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苏州古城西部群山起伏,风景秀丽,是历代文人经常游历赏玩的绝佳之地,也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从古城虎丘山延伸至太湖洞庭西山,依次可分为虎丘山、观山、大石山、寒山、花山、天池山、小王山、光福蟠螭山、七子山回溪、西山林屋山及石公山等等,分布之密,石刻之多,实为罕见。

寒山岭的摩崖石刻遍布山岭,可惜由于近百年来寒山别墅的颓败,这些石刻大多淹没于荆棘丛中,鲜有人见。石刻大致分为赵宧光自题和乾隆御题两大类。赵宧光所题的有“洗心泉”“飞鱼峡”“千尺雪”“丹井”“芙蓉”“云根”“看云起”“阳阿”等,另有摹其父赵含元手迹的题刻有“奔泉静径千寻壑,飞瀑晴回万仞峰”。乾隆皇帝的手迹主要有达18句126字之多的《寒山行千尺雪长句》,还有《寒山别墅》等十余处,史载:“清帝高宗南巡六次临幸,赐诗三十余首。”可见寒山岭当年的绝妙不言而喻。

“吴中山水,留下了太多李根源的印迹”,太湖之滨的穹窿山自然也不例外。穹窿山东麓小王山,因摩崖石刻闻名于世,该地四周群峰拱护,有“小隆中”之称。“小隆中”虽不为当代人所熟知,但在民国时期,却是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文人雅士会聚之地。这归功于同盟会元老李根源。

1928年,李根源买山葬母于此,并筑“阙茔村舍”,庐墓守孝十年。李根源归隐“小隆中”后,各界闻达纷至沓来,留下诸多墨宝。于是,他又高价聘请了白马涧顾姓石工,将500余方题字、吟咏之词镌刻在山石上。这些摩崖石刻除了李根源自己所题、所吟之句外,主要有章太炎的篆文“听松”“霁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行书“松海”“与穹窿不朽”,临时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楷书“克绰永福”“珊瑚秘灵”等。

作为民国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展现,“小隆中”摩崖石刻在思想内容上或倾吐爱国之情,或赞颂大好河山,或记游感怀,或标示地名景观,不一而足。在书法艺术上,行、楷、草、隶、篆风格多样,可以说,这里堪称露天书法艺术博物馆。

话说李根源果然不愧是一枚妥妥的题词狂魔,他不仅刻遍了小王山,还在大石山留下了“仙桥”“大块文章”“见湖峰”等摩崖石刻,为吴地峻秀的山水增添了不少人文内涵。

大石山位于阳山北麓,奇峰突起,风姿不凡。明代成化丙戌十二月,著名文人吴宽等四人游大石山,留下了《游阳山云泉庵观大石》联句41韵82句,被镌刻于碑传之后世。大石的摩崖石刻计有十余处,除了李根源的题刻,还有有明代书家王铎所书的“仙砰”,浒墅关关官钱天锡所题的“夕照岩”等。

这些摩崖石刻都默默无闻地隐藏在密林山野间,等待人们前去一探究竟,追踪溯源。

隐匿世间的清净之地

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古城苏州,很多人似乎只停留在小桥流水的印象。但当你走进西部的山,如同走进了宗教的珍贵经卷。闹中取静,大隐隐于世,踏青时轻轻触摸山寺古墙,沉浸于清净时光的同时,还能祈福或寄托心中的美好信仰。

“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山最大特点就是“寺里山”。从苏州城里去虎丘,一路上始终只见塔影不见山踪。进了头山门,走过长長的甬道,依然不见山的踪影。过海涌桥,透过二山门,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虎丘山竟藏在山门之内。因此祝枝山诗云:“入门始见山和水”;高启从另一角度着眼,诗句颇具传奇色彩:“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虎丘面积仅300亩,面积虽小,但关于宗教的典故奇观众多,令人不尽观赏。正如文征明的《虎丘》诗所云:“短簿祠前树郁蟠,生公台下石孱颜。千年精气池中剑,一壑风烟寺里山。井冽羽泉茶可试,草荒支涧鹤空还。”虎丘除了有著名的剑池之外,还有憨憨泉和千人石。憨憨泉,梁武帝时高僧憨憨所凿,水质清冽,僧人汲来煮茗待客。寺僧虚堂有诗:“陆羽若教知此味,定应天下水无功。”千人石在剑池附近,平坦如坻,因东晋高僧道生在此讲经而得名,“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所以千人石又叫生公台。随着时代变迁,有些名胜消失了,如养鹤涧。原来,古时有位清远道人在此养鹤,明僧南印在此建造过“放鹤亭”。现如今已亭倾涧涸了。

除了虎丘山,灵岩山和穹窿山也同样拥有自然风光和宗教气息的双重结合色彩。

智积大师创建灵岩山寺,寺院后花园中的智积井,就是当年智积大师开挖的井。灵岩山寺院中还有智积殿,是后人纪念智积大师的地方。到民国初,一代佛教宗师印光来此。印光大师不但发扬光大了净土佛学,而且使得灵岩山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净土宗的祖庭。时至今日,你还能看到朝山进香的虔诚佛教徒三步一跪地从山下一直拜进寺院,可见灵岩山在佛教徒心目的的地位。

被称作“天下第一智慧山”的穹窿山,不仅是各种文化的发生所,也是庇护所,道家、佛家、兵家、儒家的博大智慧都汇聚于此。穹窿山里除了有上文提及的能代表兵家的孙武苑,还有代表道教的上真观,代表佛教的佛教,以及代表儒家的朱买臣读书台。这里四面古树参天,西有玩月台,台下有百丈泉,深山古刹,皓月流泉,始觉清宁。正如宋朝杨备有诗曰:“吴群名山第一山,翠微心在碧霄间。林泉潇洒烟岚秀,直拟结庐终老间。”

任岁月流转,历代圣贤和佛教宗师的足迹在山间依旧清晰,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寻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开启一场踏山之旅吧,让山间娇颜倩影的风物美景以及岿然不动的人文神韵,伴随着历史奏出的壮丽乐章,留驻心间。

猜你喜欢
摩崖虎丘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摩崖造像
虎丘赶采“谷雨茶”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