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

2022-04-13 16:51刘可钦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育德教研育人

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完成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向。但这不是提要求、靠检查就能实现的,需要从日常的教研改进以及师生行为上共同塑造,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文化,形成学科教学中良好的育人土壤。

小学阶段每学年大约有 1,200 学时,每节课的质量都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了起来,对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般会通过三条路径去落实德育目标。一是抓牢学科本身所蕴含的独特德育价值;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升华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是关注重大的、真实的,生活中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实践中,我们通过研制课堂学习标准,以引导教师能够主动将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凸显于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以一致的积极行为,共同营造民主、开放的探索学习氛围;借助“人生大课”的开发和研制,拓展教师的思想和学识,为其大德育观的形成提供支撑。

一、学习标准:挖掘学科育德的内蕴

我们从真实任务、学习支持、有问题有互动、学习评价等四个维度研制了“引导性学习标准”,围绕大任务驱动这一关键引擎,每一个维度之下都有清晰的行为目标要求。例如学习支持维度下的目标有: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关注学生的分享及关键要点的提炼和表达;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学习单、操作资源、拓展资料等;在学习空间里张贴阅读的方法、合作规则、研究方法等学习工具;创设开放的、有挑战的真实情境任务,儿童世界虚拟的情境任务以及学科探究产生的关键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标准的引导,聚合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共同贡献,形成相生相长的合力效应,将德育融入在教学过程中。

比如,四年级学生学习“空间与位置”,教师设计的大任务就是:想办法告诉救援船,故障船在灯塔的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因而每名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并通过表达表现出他们思维的差异及多样性,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资源。有的学生只有距离的表达,有的学生只有方位的表达,有的学生理解到需要综合距离和方位,但又不够精准……于是,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意识到只有统筹考虑方位、距离,再加上角度,才能成为描述故障船方位的最精准的“数学语言”。完美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并锻炼严谨思考、积极交流、理解争议等良好品质的过程。

再如,五年级数学“平均数再认识”一课,围绕“1.2 米免票线要不要提高?”这一真实问题,老师们通过数学与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合作,展开了一场大单元的学习。两名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协商上课。历时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围绕主题一起了解政策、分享乘车的经历、制定初步方案、体验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了解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等,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平均数的代表性价值以及极端数据对于平均数的影响;认识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感悟平均数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其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行为引导:重塑学科育德的氛围

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完成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向。但这不是提要求、靠检查就能实现的,需要从日常的教研改进以及师生行为上共同塑造,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文化,形成学科教学中良好的育人土壤。

每门学科每周都有两节课,将近 90 分钟的教师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整体育人水平的提升。所以我们采用板块式的教研模式,将重点教研专题分解为不同关注点,形成共同研究的主题。比如,10分钟的学科育德经验发现和分享、10分钟的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等,促进教师间形成经验共享、问题共治的研究文化。不同学科中德育要素的挖掘、教学过程中“工程性”思维的运用,以及学科育德的“导师型”分享等,有助于促进教师群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逐步建构起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使课堂从单一的教师讲解走向开放的师生互研;从一问一答式的学习走向深度对话。这样,“顺畅”的课堂越来越少,充满挑战、困难的课堂越来越有生命力,学生们在克服困难中获得了真实的成长。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暴露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捕捉良好教育契机的过程。每一次的学习似乎都充满“意外”:在小组合作中,有孩子哭了、有孩子争执不休、有孩子拒绝合作……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其背后反映出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的必要性。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学习量规,对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学习加以引导。这些评价不是为了评出优劣和好坏,而是以调整改进为目的,促进校园内形成行有规、行同矩、心自由的积极氛围。

遵循以上原则,我们还制定了师生同向同力的积极行为原则。如: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学来的,需要有学习的机会、可能和空间;批评只针对某一或某些行为,而不针对任何独立个体(对事不对人原则)等。在积极行为原则的基础上,又围绕安全、责任、尊重、合作、规则等五大基石,制定出不同空间、不同场合中师生一致的七项基本行为,成为大家共同学习、践行的黄金标准,让积极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三、人生大课:拓展学科育德的深度

学生经历的每一个重大、真实的事件,都是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抓住这些关键,就能形成一堂堂人生大课。教师团队通过设计,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研究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历史,学会思考、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们常说要“五育并举”,更要在“并”字上做好文章。

紧贴生活,基于重大、真实事件的系列“人生大课”,是链接学生与社会的重要课程。我们说它是“大课”,“大”在哪里呢?第一个“大”,就是请师生共上课,一同学习的人比较多;第二个“大”,就是话题比较大,学习时间比较长,我们称为“长作业”;第三个“大”就是挑战性大,学习内容要紧贴生活,学习任务更加综合。“人生大课”涉及的话题从生命教育、道德品行、公共素养、责任担当到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非常广泛。每一次“人生大课”都采用“问题驱动+讨论辨析+行为提升”的模式展开学习。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学生,发生了什么?用怎样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用怎样的学习体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一改过去简单地告知和空洞的讲解。以“疫情下的中国表现”大课为例,教师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如何驱动学生的学习,于是,就有了四个层级的“问题链”。

1.模拟一个场景,思考你最想对谁来讲述这段时间的故事呢?

2.选择一个角色,每位同学用 5—8 分钟的小视频或音频展开生动的表达。

3.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完成你的讲述吧!

4.提供学习支架(问题链、技术支持、学习单、任务单等)

学生则需要根据任务驱动,逐级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师生一同学习、一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了思维、情绪和感受等的一系列经验重组的过程,更是积极的学习过程。

近年来,我们结合时事,每年都会有 1—2 次人生大课的学习,从开发到实施再到转入另一个课题的研发,我们建立了“牵头部门+师生代表+专业工作者”共同研发的常态机制,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了课程力。

“我家·邻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孩子们今年返校的第一堂大课,我们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同舟共济、什么叫责任担当、什么叫“人类命運共同体”。 我们放眼整个人类,用和平的视角去分析当下世界上的疫情、战争、灾害等问题;用“我家”与”邻家”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家与国、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对和平世界的美好愿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

“过年”是充满了祥和气氛,延伸到家庭的一次人生大课;是学生体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的契机。我们除了设计与家人一起包饺子、打扫卫生、贴春联等活动外,还设计了相关的文化传承问题,鼓励师生共研共学。比如,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大年初一叫作“春节”?“年”真的是大怪兽吗?甲骨文的“年”字是什么意思呢?“福”字需要倒着贴吗,什么时候才倒着贴呢?团圆饭最不能少的菜是哪些?等等。

今天,我们已经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每一位教师的肩上。一位好老师成就一门好课程,一所好学校绘就学生一段美好的成长时光。创造一所充满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博物馆似的学校,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扎实上好每一堂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培养孩子们的世界眼光、家国情怀,是我们教育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也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共学共研的探索。

【刘可钦 ,国家督学,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育德教研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