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阅读考查如何兼顾广度与深度

2022-04-13 20:30文晗
语文建设 2022年3期
关键词:广度名著阅读西游记

姚 文晗

【关键词】中考,名著阅读,《西游记》,广度,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也指出,在对学生阅读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1]也就是说,名著阅读考查最终是为了以考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改革。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被选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是名著导读板块推荐的必读书目,而且编者在“精彩选篇”中摘录了“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的情节,其经典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各地的中考试卷里,命题者也竞相将其作为考查书目。同时,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还常常会将其与其他名著合并考查以体现命题的广度。但是在关联阅读命题中,往往会出现“广而不深”的问题。下文以近三年中考试卷里的《西游记》与其他名著的关联阅读命题为例,探讨名著阅读考查如何兼顾广度和深度。

一、名著关联阅读“广而不深”的困境

从考查能力的维度来看,《西游记》与其他名著的关联阅读试题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客观识记类、理解鉴赏类和主观阐发类。按照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这三类应分属于识记、理解、运用,并且呈现层层递进的趋势。但是在具体的中考试题命制中,每一类都存在“广而不深”的困境。

1.客观识记类:乱花迷眼无思绪

客观识记类的题目,重点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名称、题材、作者等文学常识以及书中主要人物、情节的识记。

(1)主要人物的识记(只呈现与《西游记》相关的选项及空格,下同)

(2021·江苏淮安)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

(2019·天津)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经典名著是一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读《西游记》,我们认识了火眼金睛,会七十二变的(2)_____,被他桀骜不驯、爱憎分明的性格所吸引……徜徉书海,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我们的思想变得深刻。

(2)主要情节的识记(2021·江西)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情节曲折,其中真假美猴王、拳打镇关西、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等故事极其精彩。

(2019·贵州毕节)下列有关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收服了牛魔王,她怀恨在心。

通过上面几道考题可见,以识记类考题尤其是识记类选择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存在明显的短板。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是被改编最多,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作品。也就是说,即使完全没有看过《西游记》原著,学生也可以通过平时的电视电影作品或者儿时听的故事,很容易地选出正确答案。退一步讲,哪怕没有这些可以了解人物和情节的渠道,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突击识记进行解答。长此以“知”为主地进行考查,“以考促读”的道路该伸向何方?

2.理解鉴赏类:各自为政少贯通

这一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特点、故事情节、作品内涵等的理解,并且能对人物、情节、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表达艺术、行文风格等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相应的评价。如以下两道题:

(2021·甘肃兰州)《傅雷家书》中傅雷认为:“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评。”请从下列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该人物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A.孙悟空《西游记》B.简·爱《简·爱》

(2021·四川南充)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逵道:“叵耐这厮无礼,却在这里夺人的包裹行李,却坏我的名目,学使我两把板斧,且教他先吃我一斧!”劈手夺过一把斧来便砍。

材料二: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

(1)李逵口中“这厮”是______(填名字),如来佛祖所说的“假行者”指的是_____(填名字),从所填二人中任选一人,谈谈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针对上题所填二人的行为,谈谈你的看法。

整体而言,理解鉴赏类的题比简单识记有了很大的突破。可是细究起来,虽然这两道题将《西游记》与《简·爱》《水浒传》等名著融合在一起,但试题设置还是“各自为政”。比如2021年兰州卷的考題,其关联阅读的实质是给学生降低难度,从两本名著中选择一本自己比较熟悉的加以评说。换句话说,这样的题只是披上了一件关联阅读的外衣,其内核依然是单本书阅读,甚至还因为硬要将两本乃至多本名著拼凑到一起,而在考查的深度上有所削弱。

3.主观阐发类:避生就熟难融入

主观阐发类的试题致力于打通名著阅读和学生自身成长的关系,希望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生活经历来谈谈自己在阅读时的感受、反思等。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2021·浙江台州)保加利亚作家柳德米尔·斯托亚诺夫说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创作出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让成千上万的读者在他身上找到自己。你从下列作品中的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请结合作品中的相关情节和自身实际谈一谈。

A.《水浒传》B.《西游记》C.《简·爱》

(2020·吉林长春)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19浙江·绍兴)【阅·有思】

小雅读到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纸片,却吹不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服从。”由此,她联想到刚读完的几部作品:《西游记》《水浒传》《简·爱》,觉得它们都包含着作者关于“反叛或归驯”的思考,你认为呢?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作品内容就这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孙悟空(《西游记》)林冲(《水浒传》)简·爱(《简·爱》)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国古代的阐释学观点来看,如果说前面的客观识记题和理解鉴赏题是“我注六经”,这类主观阐发类的题便是“六经注我”。这是一种将“我”融入阅读,让学生深入感受阅读意义,体验阅读价值的尝试。让学生透过纸上的文字去发现和感受一个真实的曾经生活过思考过的人,也许这会引导他们探求作者的用心,走向深入,感知生命。以上几道题中,2021年浙江台州卷的题关注人物形象和自我性格的关联;2020年吉林长春卷的题关注读书方法,既强调了阅读中“我”的主动性,也将统编教材中读书方法的指导巧妙地融入其中;2019年浙江绍兴卷的题以“小雅”的身份代入自己,引导学生化身“小雅”,理解名著中人物的精神内涵。不过也正如前两类题一样,题中给出了多本名著,但并不是为了关联阅读,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所选择,避生就熟。因此,这样的题看似“广而深”,但考生在回答时往往只关注自己所熟知的人物和情节,使其非但难“深”,甚而不“广”。

二、名著关联阅读“广而不深”的原因

名著关联阅读为什么会“广而不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既有学校课程设置和考试评价机制的原因,也有命题者自身和学生阅读本身的问题。下面拟从考查形式、考查材料和考查知识三个维度来推测其背后可能的原因。

1.拘囿于分值或者试卷篇幅的限制,导致名著关联阅读考查形式单一化

中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试卷在命制时一般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因此,一张试卷里往往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和作文几个板块。名著阅读常常被列入甚至被包含于综合运用板块,分值一般为5~12分,在整张试卷中占比较小。在考查形式上,囿于试卷的篇幅或者分值限制,名著阅读往往会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偶尔出现一道简答题。这样的形式难以真正考查学生的广泛阅读与深入阅读。

如果进一步聚焦到名著关联阅读,在一张无论是分值还是篇幅都占比不高的试卷里出现两本甚至两本以上的书籍,显然是很难做到形式多样、体量完备的,更遑论其能够考查学生是否读懂读透。

2.过于关注耳熟能详的人物情节,导致名著关联阅读考查内容浅表化

笔者在梳理有关《西游记》的中考题时发现,许多题和答案的设置都还停留在对这本书的概念性、符号性理解上,比如孙悟空神通广大,沙和尚老实憨厚等,少了些兴味。借助这样的试题来进行名著阅读的关联考查,就如张中行先生说的只识字却不理解文字一样,其结果“像雾里看花,想看的是花,而所见的是雾,至多只看到迷离恍惚的花”[2]。

究其原因,也许是命题者担心学生对名著理解得不够,也许是命题者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并没有真正地读过原著;又或者是命题者即使读过《西游记》原著,但是对于教材中的其他名著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在进行关联阅读的命题时才会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挖掘出名著的内涵和一些比较关键的细节,只能根据教材中的导读内容和教参的相关表述,设置一些大而空的题。

3.部分地区“考”与“读”互动循环,导致名著关联阅读考查方法套路化

中考是高利害考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会选择“明哲保身”式的中规中矩,不太敢去创新。

笔者在梳理近三年有关《西游记》的中考题时发现,一个地区的试题无论是在考试形式还是考试内容上都有很强的趋同性,这势必会影响到当地的名著阅读课程设置,逐步使学生由“读什么考什么”转向“考什么读什么”,容易导致名著阅读考查方法套路化。比如,有些城市连续几年考试的内容都是从几篇名著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因为时间限制、课程安排,很有可能完全不读原著,而是去背一些准备好的素材,从每本初中教材的必读书目中选择一个人物,提前背好相关内容以便应试。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多读好书的目标没有达到,甚至会让他们对名著阅读的理解更加偏颇和僵化。

三、名著关联阅读如何“广深俱备”

发挥名著阅读考查应有的功用,让学生从读过到读懂,再到读透,从而真正地摒弃伪阅读的行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七至九年级的必读书目如下表所示(为了契合本文所探討的相关联较广泛的区域,忽略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的六年级归属,直接从七年级的书目开始列起)。

以上书目从国别上看,有中国、法国、美国、苏联、英国等;从体裁上看,有散文集、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生物学著作、书信集、诗集等;从题材上看,有回忆儿时之乐的,有体现人物成长的,还有浪漫想象的,不一而足。放到整个书目的框架中去审视每一本书,会发现它们都不是静态的存在,貌似冷冰冰的文字中弥漫着作家人生的独有温度,隐藏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独特的风景。针对名著关联阅读,如何将这些作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兼顾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以考促读”,或许可以结合近三年一些较为成功的中考试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建立关联,理解阐释

如何找到名著之间的联系?最关键是要找到其内在的一致性,这点可以借鉴浙江省的一些考题。

(1)命题者提供关联,让学生理解阐释

(2020·浙江台州)小说中人物的“义举”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写出下列回目中“义”的相关情节,并从中分析猪八戒和关云长的不同形象。

这道题以“义”关联起《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两个章节,进而让学生分析猪八戒和关云长的形象,切口小但问题实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020·浙江舟山、嘉兴)专题三汲取经典智慧

学校开展“品读名著,滋养心灵”阅读成果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2020年舟山和嘉兴的中考试卷涉及《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简·爱》四本名著,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全面,有情节识记、艺术手法鉴赏和主题探究。就《西游记》而言,以“三”为串联点,将其与《水浒传》的情节进行关联,可以让学生在识记分析情节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中“三”的特殊含义有一定的认知。

(2020·浙江杭州)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

(1)《世说新语》(2)《西游记》(3)《镜花缘》(4)《儒林外史》A.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B.罗列古典才艺,亦殊繁多,所叙唐氏父女之游行,才女百人之聚宴,几占全书什七。

C.事起后汉,止于东晋,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D.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以鲁迅先生的评论为纲串起四本名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同时,鲁迅先生的评论或指向内容,或指向艺术特色,或指向语言风格,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几个选项时对这几本名著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

(2)命题者设置关联,让学生寻找概括

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两本名著中提炼共同的主题关键词,这不单单是在考查学生是否读通读懂,更是借考试改进平时的阅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整合。这样的思考与整合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综合,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积淀。

(2019·浙江湖州)请从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

A组:《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组:《西游记》《骆驼祥子》

2.创设情境,生活互通

将名著阅读考查与一定的情境相融合,可以较好地看出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是否到位,以及他们对整本书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1)作品本身情境的互通

(2020·浙江杭州)假如《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准备再次出发,下列哪个文学形象最有可能和他一起去探索海底世界?请结合该文学形象的性格和经历,简述理由。

白龙马(《西游记》) 简·爱(《简·爱》)

这道题融合了《海底两万里》《西游记》《简·爱》三本名著,而且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书中人物性格、能力等的熟悉程度,具有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2)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融通

(2019·山东威海)学校将五月定为“大阅读”主题月,将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西游记》中的沙僧参加阅读社团的招聘,请你写出录取或淘汰他的理由。

这道题涉及的是单本书中的单个人物,为了体现综合性,可以多设几本书,涉及较多的人物。将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好的尝试,而且能使学生在对原著熟悉的基础上探微发幽。但是这样的考题设置对命题人的要求较高,设置不好则很容易陷入只有噱头没有实质的误区。

3. 比较赏析,迁移思考

除了以上两种在历年中考题已有过尝试的做法,要建立起两本或者几本名著之间的关联,还可以进行比较赏析,迁移思考。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程度和阅读思考能力,在进行比较赏析类的试题设置时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度求新求深,而是要贴紧他们的阅读与认知。

(1)多部作品之间的比较

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是人物形象的比较、情节设置的比较、主题思想的比较,还可以是艺术手法的比较。具体如下图所示。

仍以《西游记》与其他作品的关联阅读为例。人物形象比较,可以将《西游记》中的人物与《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建立关联,从而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精神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情節设置比较,可以结合孙悟空与林冲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的不同,思考他们面对不平之事的不同反应。主题思想比较,思考同一个主题下不同的内涵可能也是一种新的路径,如《西游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成长类小说,思考其主题有什么不同。艺术手法比较最好能够让学生在知同的前提下求异,比如分析《西游记》和《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异同等。

(2)集体偏差和自我阅读的比较

除以上几种比较外,在进行命题时,还可以考虑一部作品在口耳相传中难以排除掉的一些集体认知,从而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支架,让他们能够阐释或者反抗。下面这道题可以作为一个探索的范例。

(2020·浙江湖州)下面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戏说”。请针对《西游记》或《水浒传》的“戏说”,写一段评论性文字,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三国:学的是韬略,西游:学的是皈依①,

红楼:学的是叛逆,水浒:学的是造反。

【注释】①皈依:原指佛教徒的入教仪式,后泛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其他宗教组织。

名著之于我们,最关键的是借以触摸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之所以感染我们的力量。耳熟能详的情节也好,仿若故人的人物也罢,在时间的流逝中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潜意识,当我们今天再去读时,总是笼罩着集体的悲欢忧乐。由此,将集体偏差与自我阅读时的感受进行比较辨析,可以学会透过作者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发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他的创作心理,他的精神流转,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在读入之后辩证地读出。

总而言之,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要兼顾广度和深度,就不能简单地罗列一本本著作,而应找到其内在的契合点。可以先由关联点理解著作内涵,再通过情境创设编织一张学习与生活结合之网,最后将某一本书置于时代和历史的洪流中去考察,为自己的认知搭建一个立体的学习之塔,从而融会贯通,达到全面读懂读深读透。当然,真正实现考题的“广深俱备”,进一步“以考促读”,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尝试。

猜你喜欢
广度名著阅读西游记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