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分析

2022-04-13 12:04韩宝兰张双双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7期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针刺临床应用

韩宝兰 张双双

摘  要:目的  总结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优势。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

2021年3月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措施,试验组应用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眩晕症状功能评分、病情发展评分以及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与病情发展高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有效应用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对于患者的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疾病的症状,有利于脑血流灌注状况的改善,并且治疗方式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关键词:针刺;半夏白术天麻汤;颈性眩晕;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00-03

在多因素联合影响之下,颈性眩晕已经成为了临床中的常见疾病,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和年龄、外伤等因素有直接关联,疾病的发展与劳损、日常姿势有直接关联[1]。患者的头部、颈部、肩部会出现相应的眩晕症状,但是在临床中采用X线检查无明显的退行性变化。近些年在生活节奏以及工作压力不断改变的环境之下,颈性眩晕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应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早期预后的关键。目前来看,颈性眩晕的临床干预措施相对较多,但由于疾病本身具有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常规治疗的持久性相对较低,患者在发病时除了存在眩晕症状,还会出现颈项僵硬性疼痛,不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2]。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颈性眩晕患者的早期预后效果,本文拟对比探讨不同措施应用于颈性眩晕的临床措施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3月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试验组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3.64±3.50)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0.85±0.35)年;常规组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7岁~80岁,平均年龄(53.91±3.68)岁,病程0.4~1.2年,平均病程(0.80±0.40)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泗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性眩晕就诊指南》相关标准且在临床中经病理学和影像学技术确诊[3];②符合《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诊断标准,证型主要以痰浊型为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呈现出比较典型的眩晕症状,同时伴随头重昏蒙、呕吐痰涎、舌质淡或胖大、胸脘痞闷、纳差、嗜睡以及舌边有齿痕、脉滑等;③干预前精神状态相对较好;④入院之前1月内无任何用药经验。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功能损伤或肝脏功能缺损;②存在严重休克或感染病;③患者患有颅内肿瘤、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以及纳入患者涉及精神病患者或孕妇等群体;④中途退出研究。

1.3  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措施,针刺治疗主要是选择天柱穴、风府穴、百会穴、风池穴、夹脊穴,患者保持俯卧体位,并应用75%医用酒精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并应用灭菌针灸针,百会应用提捏进针方式,根据头皮平刺1.5寸,在风池、风府、天柱、夹脊等穴位应用指切进针方式,直刺进针0.5~1.0寸。实行平补平泻方式,在患者出现轻微酸胀感时,应用电子诊疗仪将输出导线连接穴位,应用连续波以中等强度进行刺激,并以患者舒适为标准,针灸治疗时间最长45 min,间隔2 d进行1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

试验组在针刺的基础上加用李东垣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药物基础方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5克、陈皮10 g、枳壳6 g、党参10 g、黄芪20 g、干姜6 g、灸甘草10 g、泽泻20 g、茯苓20 g、石菖蒲10 g、神曲15 g、炒麦芽12 g。患者颈项僵直者加葛根16 g、川芎15 g;肝阳上亢患者加钩藤10 g、牡丹皮10 g;心脾两虚者加酸枣仁15 g、当归10 g;肝肾阴虚者加制首乌15 g、山萸肉10 g。用药1剂/d,分2次口服,7 d为1个疗程进行治疗,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眩晕症状功能评分、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病情发展评分以及用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头晕、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以及机体活动恢复正常为显效;头晕头痛以及活动自觉有一定不适则为有效,其他均评价为无效。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应用自制量表评价,其主要涉及颈肩痛等内容,最高分30分,分数越低证明症状越严重。

病情发展基于颈性眩晕临床评价量表(CASCS)量表进行评价,分数最高100分,分数越低则代表病情发展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率对比

在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眩晕症狀评分与病情发展评分对比

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在试验组治疗前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和常规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比病情发展发现治疗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试验组患者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皮疹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分析两组采用干预前后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发现,左侧椎动脉实施干预前常规组与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内、组间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右侧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指标,干预前常规组与试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内和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常见疾病,以往治疗主要以西医对症处理为主,但疗效不理想,对症状的控制效果不佳,不利于患者康复[4]。中医学认为,痰邪会导致眩晕并带有迁延缠绵、复杂多变的特征,历代医学家认为,痰邪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曰:“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5],体质学认为,阳虚、痰湿、气郁以及气虚等不同体质均带有同气相求的表现,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手法治疗中针刺疗法与内科治疗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药理作用与疾病病理特征有着较高适应性[6]。

《脾胃论》记载中道,“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说的就是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理学研究发现,半夏中带有生物碱、半夏淀粉、甾醇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其主要作用在于神经系统的镇静、催眠以及抗惊厥等[10]。天麻带有多种酚类成分,其多糖和天麻素有抗眩晕功能,茯苓有着三萜类、多糖类成分,其有利尿、抗炎以及镇静等功效。白术内酯I、II、III均是以白术为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是白术特征成分,有抗抑郁的功能[11]。茯苓与白术属于临床中常用的一组对药,可以多靶点、多途径以及多环节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与神经疾病,可以发挥利水渗湿以及健脾益气等多种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化痰熄风、健脾益气、祛湿降浊的常用方剂,李东垣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在张仲景的“泽泻汤”“小半夏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天麻、茯苓、党参等药物,其中半夏与天麻为君药,半夏化痰湿燥、消痞降逆功能突出,其中天麻可以发挥通络祛风的功效,结合白术能够进一步强化燥湿利水与益气健脾的功效,茯苓、泽泻具备健脾利湿的功效,黄芪、党参补气健脾,再结合其他多种药物可以发挥辨证论治的干预作用,从而改善血液供应并缓解眩晕[12]。针刺不同穴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其中针刺百会穴可以发挥宣通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并起到清窍除眩的功效,针刺风池穴属于胆经穴位,其能够达到疏通官窍与清头目的作用[13]。针刺夹脊可以发挥疏通经络与调和气血的功效[14]。针刺治疗对于颈性眩晕患者具备一定的治疗优势,其主要功能在于缓解紧张的肌肉状态,可以促使患者的脑部血流供应得到改善,可以促使患者的坐姿得以改善,从而强化锻炼并规避颈部的生理曲度异常,可以最大程度提升中药和针刺的协同治疗作用[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与病情发展高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不良反应,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颈部各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以有效应用于眩晕患者,可以更好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血流不畅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综合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有效应用于颈性眩晕的治疗,能够快速控制患者疾病的症状,有利于脑血流灌注状况的改善,并且治疗方式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明柱,张洁瑛,荣兵,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25(9): 1285-1288.

[2]郭学勤.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11):1309-1310

[3]王武庆,付蓉,毕国荣,等.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0,27(4):253-260.

[4]苗天池.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联合针刺对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型)患者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观察[J].四川中医,2021,39(5):114-116.

[5]郑全成,刘建浩,张宇,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痰上扰证的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3):111-116.

[6]云冰,刘道龙.阴阳调和针法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26(24):1874-1876,1881.

[7]曹红春,李宗林,姚明.圣愈汤联合针刺及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9):1724-1727,1732.

[8]吴淑君,王宝爱,符文雄.针刺联合加味半夏白术汤改善良性阵发性眩晕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634-637.

[9]顾超辉.西药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6):25-26.

[10]谭运江,彭朝霞.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3):163-164.

[11]李雅新,刘向哲.刘向哲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经验简[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4):634-635.

[12]黄东纯,陈弋,庞博,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31(20):

144-145.

[13]魏凯,王春丽.“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 36(6):15-18.

[14]周艳朋,李长聪,焦雪蕾.針刺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及束骨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4):664-667.

[15]白欣蕊,任媛媛.针刺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3):2191-2192.

[16]李凤琴.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179.

猜你喜欢
半夏白术天麻汤针刺临床应用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果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抑郁50例临床观察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