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武学“三体”论

2022-04-13 09:58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2年2期
关键词:形意拳孙氏武学

◎李子蔚

“形意拳术三体式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即人身中之头、手、足也,亦即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合一之体也。”在“述许占鳌先生言”第二则中,孙禄堂先生借许先生之口道出了三体式的内涵及其在孙氏武学中的核心地位。三体式是孙氏武学三拳共有之本体,是三拳合一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一、三体论及其渊源

形意拳创立于李洛能先生。他把心意拳重心在前的弓箭步改为重心在后的“三体步”,从而创立了三体式,心意拳也因此发展为形意拳。其实作为一脉同源心意拳,山西戴氏心意拳与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少林心意把相比,已经把低箭步变为了高箭步,并创出了五行拳,与后二者在技法上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李洛能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形意拳,三体论也由此而萌芽。孙禄堂先生则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三体”论的人。

孙禄堂先生接着写道:“此式是自虚无而生一气,是自静而动也;太极、两仪至于三体式,是由动而静也。再至虚极静笃时还于本性。此性是先天之性,不是后天之性。此是形意拳术之本体也。”

“此三体式,非是后天拙力血气所为,乃是拳中之规矩,传受而致也。此是拳术最初还虚之道也。此理与静坐之功相合也……因此是最初还虚,血气不能加于其内,心中空空洞洞,即是明心见性矣。”

上面两段文字,加上本文起首的一段文字,就是孙禄堂先生阐述的孙氏武学三体论。

三体论由何而来?曰:来自道教“丹经”、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追本溯源,则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自虚无中生混沌一气,此为“道生一”;一气分阴分阳,轻清者上升而为天,重浊者下降而为地,此为“一生二”;天地和合,人生于其间,此为“二生三”;天地生养万物,人类培育、驯化乃至制造万物,是为“三生万物”。孙氏武学的宗旨便是返璞归真,效大道之学,成道艺之体。

二、站好孙氏武学三体式的基本要求与达成目标

如何才能站好三体式?许占鳌先生云:“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规矩要真切;第三,三体式要多站。”

避“三害”、守“九要”,是孙氏武学入门的基本要求,前文已述,不再重复。

“三体式要多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始练拳时,每次要反复多站三体式;二是三体式要长期坚持练习。

三体式站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呢?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三害”之病,符合“九要”之规矩;二是身体外形要中正安舒;三是心中空空静静;四是神气呼吸纯任自然。概而言之,三体式要内外和顺自然,不可有一丝强为。

达不到这种程度,不能开手开步练拳。

站三体式不可急于求成,因为站三体式本身就是改变人的气质的开始,是要祛除自己的浮躁之气与后天拙力。“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三体式和顺了,气质也就改变了,才可以开手开步练习劈拳。

孙氏形意拳的劈拳是定步劈拳,实际上相当于一步一个三体式。这种练法,目的是为了巩固三体式的成果。孙氏武学的三体式是单重三体式,为道艺;定步劈拳也属于道艺练法。当然,在初步明劲阶段,内外尚未合一,算不得真正的道艺,只有进入暗劲阶段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艺。

三、孙氏武学三体式与孙氏武学核心理论之间的关系

孙氏武学的核心理论——太极一气、内劲中和、内家道艺、动静兼修——都是基于此三体式而产生。

(一)太极一气:在《形意拳学·形意虚无含一气学》中,孙禄堂先生写道:“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将动而未动之时,心内空空洞洞,一气浑然,形迹未露,其理已具,故其形象太极一气也。”“虚无含一气”是三体式由无极到太极的过渡阶段,即半面右转45度之式,其形象为太极一气。而此太极一气,一经产生,便贯穿于三体式和三拳之始终。

(二)中和:“自虚无至三体式,是由静而动,动而复静,是拳中起躜落翻之未发,谓之‘中’也。中者,是未发之和也。‘三体重生万物张’者,是静极而再动,此是起躜落翻之已发,谓之‘和’也……和者,是已发之中也。”以上便是孙禄堂先生的中和论,显然中和论正是基于三体式而形成的。

(三)内劲:在阐述了中和论之后,孙禄堂先生接着写道:“故形意拳之内劲,是由此中和而生也。所谓形意拳之内劲,是人之元神、元气相合,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气之动而发于周身,活活泼泼,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其味无穷,皆是拳之内劲也。”元气指人之精气,亦即先天真一之气。元神指灵魂,心中空空洞洞,即是元神用事。元神、元气因三体式而相合,两者相合便是拳中之内劲。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无过不及,就是三体式的中和。因此,内劲亦由三体式而得之。

(四)内家道艺、动静兼修: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宋世荣先生云:“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显然,站三体式就是养就浩然之气最好的方式,因此,孙氏武学为内家武学。

刘奇兰先生云:“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心中空空洞洞”正是三体式的基本要求;“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也正是三体式所追求的道艺境界。因此孙氏武学为道艺。

郭云深先生曰:“拳术……起点,从平常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孙氏武学三体式,由静而动,动而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内静外动,外静内动。因此孙氏武学是动静兼修的内家道艺。

另外,如孙氏武学的无极论、四象论、“内圣(德)外王”论、“一以贯之”论、“明心见性”论、“智仁勇三达德”论、“非礼不动”论等绝大部分基本理论,也都与三体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此看出,三体式是孙氏武学之根。没有三体式,孙氏武学的灵魂便无处可寄。或者说,没有三体式,孙氏武学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灵魂,便不成其为孙氏武学了。

四、笔者与三体式的“恩怨情仇”

在河大读书期间,笔者有幸师从孙叔容先生开始研习孙氏武学。练拳之暇,先生讲过一则关于齐公博先生的故事:齐公博先生当年随孙禄堂先生习武,“笨”到学啥都学不会、练什么都练不像,后来孙禄堂先生命他什么都不再学、不再练,每天就站三体式。齐先生虽然“笨”,却有一股子毅力、韧劲,三体式一站就是三年。三年后,孙禄堂先生检验其三体式成效,一手搭其前手,一腿横扫其腿,只见齐先生腾空而起,空中翻滚两圈,“啪”的一声落地,还是原来的三体式,整个翻滚过程中架子就没有变过。孙禄堂先生说:成了,可以学拳了。这时的齐先生学啥有啥,同期的师兄弟们再与其交手,基本都不再是对手了。后来齐先生还是随孙禄堂先生南下的三弟子之一,可见其成就之高。听了齐先生的故事,我暗下决心,要向齐先生学习。因为我也是笨得可以,少时与比我小两三岁的孩子打架都打不过,是个常常被人欺负的主(本人最初走上习武之路并不是为了与人打架或复仇,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当然也希望能够自卫防身——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孙叔容先生告诉我,学形意拳要先站3个月三体式。我按先生要求,每天练了太极拳后便站三体式,一站便是3个月。3个里,先生反复为我纠正架势,讲解要领。可孙氏武学的三体式太难站了,我从最初的每次40秒,3个月后才站到1分半钟。与那些师兄们有的能站到8分钟、有的能站到15分钟相比,我差得太远了。但就是这三个月,我感觉已经焕然一新了。祖雅宜师姑到开封时鼓励我们试手,我先后与两位同学试手时使出突发灵感而自创的“锁手别腿摔”,感觉下盘“稳如泰山”,颇为沾沾自喜。然而先生开始教劈拳后,就很少专门站三体式了。

毕业后,一个人一直在练拳、传拳,只是很少专门站三体式了。十年里,几乎夜夜梦回河大练功点,后来终于决定去北京寻找先生,这才重新站三体式。这一次,由原来的1分半逐渐站到了3分半。北京找到先生并正式拜入孙氏门后,继续站到了5分钟。站到5分钟,开始出现真气发动的一些现象,很美妙。后来却又没有坚持往下站。由于一再浅尝辄止,因此,虽然习武多年,功夫却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长进。

直至先生去世后,功夫仍然一无所成,深感愧对恩师。又翻书看到先生的赠言:“涉浅滩者得鱼虾,探深海者得蛟龙”,益发羞愧难当,深感有负先生厚望。至此,再次回忆起齐先生的故事,下定决心效法齐公博先生,苦站三体式。这一次,笔者用了将近两年时间,逐步由每次站3分钟、4分钟、5分钟(恢复期)到6分钟、8分钟、10分钟,再到12分钟、14分钟、15分钟。15分钟是个坎,到这时候才真正尝到了三体式的甜头,再站时也不再痛苦不堪了。此后每个月加2分钟或3分钟(有的阶段站两个月),终于站到左右腿可以各站半小时了。两年里,每天有效站三体式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之后,又坚持了一年时间巩固三体式效果。而这期间,不仅站三体式,还练从李延龙师兄那儿学来的易筋经,当然孙氏三拳也不可能丢下,每天练功时间累积有五六个小时或者更多。

功夫不负苦心人,三年的三体式和易筋经修炼,终于稍窥孙氏武学门径。虽然无法跟前辈相提并论,但总算艺业小有所成。此时再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感觉劲道跟原来大不相同。再回头看恩师及本门前辈的练拳视频,才真正看懂了恩师及其他前辈拳艺的高妙之处。当然,一些各门派的所谓“名家”“大师”,一看视频便能辨出其功夫之优劣真伪。

笔者写出个人站三体式的经历,并非为了炫耀(何况本也就不值得卖弄),而是为了提醒后学之人,莫学余之意志不坚、毅力不够,以致虚度光阴多年!

五、站三体式注意事项

要练成三体式,以下事项必须注意。

(一)要心存敬畏,非礼勿动。心:要态度端正,一丝不苟,致敬前贤,礼约后人。身:要避三害、守九要,逐一检查身上每一处、拳中每一个动作是否合乎规矩。

(二)要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孙氏武学的三体式,初站之时非常痛苦,如受酷刑一般,没有坚强的意志是站不了的。

(三)要持之以恒,心无旁骛。孙禄堂先生曰:“练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何以如此?皆是因为大多数学者要么三分钟热度、要么三心二意、要么好高骛远,不能守住这个“道”,自然不可能得其道。只有那极少数的人,专心致志,一如既往,耐得住寂寞,终究可以登临绝顶,一览众山。

(四)要有传承与弘扬孙氏武学文化的坚定信念。习武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更不可好勇斗狠。如果仅仅是出于这样的目的,那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样的人不可教,也不能学,学了也坚持不下去。孙氏武学的三体式比绝大部分形意门派的三体式都难站,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是难以坚持下去的。

(五)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坚信“付出终会有回报”。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句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只要有恒心,能吃苦,就一定能够成功。所以,只要有前面四条,成功一定属于你,请相信自己。

(六)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冒进。每次站三体式的时长,一开始可以每月加半分钟,四五分钟后可以每月加一两分钟,十五分钟后可以每月加两三分钟。如果一个月的时间你的三体式仍然不够稳固,就要适当延长半个月到一个月,直到站这么长时间不会再出现“崩架”现象,才能继续增加时长。站三体式要左右互换,均衡发展。每次站三体式的累计有效时长要有保证。余以为站到每一条腿半小时已经足够,再多站其实效果并不大。能站到半小时,就能站到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

笔者的武术启蒙恩师聂连增先生教过浑圆桩,是张占魁先生所传八卦门的。笔者按接近四平马来站浑圆桩已经练到每次能站5分钟,但再练孙氏武学的三体式,一开始咬牙坚持,也只有40秒,可见孙氏武学三体式之难。因此,学者一定不可急功近利,试图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才行。至于站每个时长所用的天数,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鄙人愚钝,所花时间自然较长。然而就算聪明如你,也不要以为三两个月甚至十天半月就能站成三体式,最起码也要一年半载才能有所成。

(七)除了以上六条内在条件外,外在环境也很重要。最好在室内练功,面对钟表练,计着时间,方便坚持下去。

(八)三体式不仅练腿练身,还练两臂。当腿虽然能站得下去但前出之肩臂实在酸痛支撑不住时,可以向前抖几下劲,或者缓缓做一次里裹,再缓缓外翻回正。最好不要把臂放下,尽可能保持三体式架子不散。

(九)站三体式结束后,放松很重要。站三体式结束,不是练功结束了,需要缓缓来回走转放松,然后站定,双手快速轻柔密集地拍打两腿。拍打的顺序是:从上向下拍打前面,再从下往上拍打后面,再从上向下拍打内侧,再从下往上拍打外侧。拍完腿后再拍腰一周。然后再简单拍拍两肩、两臂、两腋、两肋及颈项,就可以结束了。走动和拍打放松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过于发紧,让筋骨得到舒缓。

只要能做到以上这些,你就一定能够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孙氏武学的真谛已经基本上被你掌握了。

综上所述,三体式是孙氏武学的根基所在,没有三体式的根基,形意拳所尚的明劲、八卦拳所尚的暗劲、太极拳所尚的化劲都难以体会得到,更不用说三拳劲力相融为一,“三回九转是一式”了。因此,学者欲窥孙氏武学堂奥,非苦站三体式,并达到“苦尽甘来”的地步不可。唯有如此,“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才有可能向你招手。

猜你喜欢
形意拳孙氏武学
形意拳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山西形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能说形意拳经》辨伪(上)
形意拳研究现状与分析
心魔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凶手叫门露马脚
梦幻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