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种子:述而 泰伯

2022-04-15 00:45陆春祥
湖南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师

↓陆春祥

孔老师燕居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燕居是指闲居,休闲时光,居家生活,一定要舒坦适意。

孔老师虽少时家贫,吃了不少苦,成年后,靠自己的拼搏,才有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生活也随之改善,总体来说,他还是属于典型的士大夫阶层,这一类人,处于社会的中间层,往往是社会的顶梁柱。

如果是纯粹的平头百姓,则谈不上所谓的舒坦与适意,他们或许整日劳累,一张嘴也得不到温饱,一张床也不会感觉到温暖,舒适离他们很远。

宋代叶梦得有著名的笔记《避暑录话》,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

应该和避暑有关。叶在自序中也讲得非常清楚:绍兴五年(1135)五月,因酷暑难熬——几十年来都没有这么热过啊,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一仆背着竹榻,择泉石深旷、竹松幽茂处,偃仰终日,叶栋、叶模两个儿子和门生徐度带着书陪着。大家猜着了,他们乘凉不会这么干坐着,叶和儿子学生们会谈各种各样的事,前朝事,书中事,人间事,说来说去,一天就过去了。三人都对叶爸爸叶老师说:我们听了您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一定要将它记下来。叶栋就承担起这个任务,挑挑选选,这就有了《避暑录话》。

叶梦得卒赠检校少保,待遇与职位都让人羡慕,他的燕居,自然“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啦。

某个冬日,恰逢休息,孔老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阳光逐渐温暖起来,孔老师昏昏欲睡,忽然,他抬起头,对着天感叹:我实在太老了,竟然好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老师经常梦见周公。周公是什么人呀,这自然是好梦吉梦。老了不做梦?显然不是,他是在说,年轻时志向满满,精力旺盛,能不断学习周公,并将学到的用之于实践。而现在,老了。

梦是现实的另一种折射,《周礼》特设占梦之官,孔老师一定再清楚不过。占梦官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群臣庶人献吉梦于王,王拜而受之。这话题太长,不去展开。

梦周公,瞌睡的代名词,这是孔老师万万没想到的,我们将他的美好寓意搞得低级庸俗了。《笑林广记》中更有笑料不断:

一师昼寝,而不容学生瞌睡。学生诘之,师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亦效之,师以戒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曰,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老师,不就是一瞌睡吗?至于弄得这么冠冕堂皇吗?就你可以白天睡觉?有样学样,学生是聪明学生,老师本想一棋将死学生:周公和你说什么话了没?不想却被学生反将死:周公说昨天没看见你!

关于孔老师教学收费情况,历来有争论,看孔老师自己如何说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争论来自于断句。

其一:十五岁以上的成童,我没有不教的。

其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之礼,十条干腊肉。束带修饰,借代十五岁的成童。

其一反映孔老师有教无类的观点,与多少学费无关。

其二则明确表示,要来孔家学堂读书的,必须用十条干腊肉作为学费。

那么,孔老师的学堂收不收学费?肯定收,不收,他办不下去。从整部《论语》看,孔子的收入大致有四个部分:学费收入,替人办丧事收入,做官的俸禄,学生的孝敬。各个阶段,收入比例各有侧重。

但本章,历来基本遵行有教无类观点,这是对孔老师的称赞,不管你交不交学费,到了这个年纪,想学习的,都来学吧。或许,学生读着读着,经济周转过来,学费自然也就交了。而必须带十条干腊肉的说法,太小看孔老师了!

在孔老师的学堂,人的心灵得到完善与治疗,那真正治疗人身体的医院呢?不管是谁,只要是病人,先收进来治疗好再说。有这样的医院吗?

就读书方法而言,在《论语》课堂上,孔子老师显然也是极其讲究。

看看,最后面一排,那个同学,歪着头,闭着眼,已经沉思许久,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应该在反省:自己怎么那么笨,这几句话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

喏,再看,左边中间,那位同学,这一段话已经重复好几次了,依然结结巴巴,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想说而说不出。

孔老师观察已久,然后走到那两位同学身边,一二三四,如此这般,同学脸上的笑容立即绽放,说话的声音也洪亮起来。

孔老师的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前面那同学,已经进入“愤”的状态,我就用“启”的方法。就是说,等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我才去开导他。后面那同学,已经进入“悱”的状态,我就用“发”的方法。就是说,等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我才去引发他。

“愤”和“悱”,我将其看作是有难度的阅读和写作。

“愤”的本义,是郁结于心。各种事,特别不好的事,包括灾难、疾病、贫穷和困顿,等等,怎么处理也处理不好的事,这事已经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天长日久,累积于胸,这就是愤。

“愤”还有引申义,充盈,旺盛。即便天地,它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何况狭窄的人心?当“愤”积聚过多过久,它必定要溢出心外,是谓释放,释放不了,愤气怒气就会将人杀死。

这就说到了写作的本源。

有苦难,有疼痛,一直淤积,然后爆发。福克纳说:“我最大的财富在于我拥有一个苦难的童年。”其实,福克纳并不愁吃穿,他所谓的苦难,我以为,只是他曾祖的荣耀与落寞的父亲构成的巨大反差,还有失意的父亲和坚强的母亲势不两立的家庭环境,以及他总也长不高的令人烦恼的个子,然而,对作家来说,这一些痛苦已经足够让他酝酿出独特的作品了。

也因此,许多作家,苦难写完了,好作品也就结束了,包括许多的名作家,都逃不出这个苦难怪圈。对作家来说,“愤”盈是好事,但对一般人而言,不盈才是好事。

老子看着孔子的课堂教学,他就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什么意思?正因为没有满出来,所以一直能够去旧存新。满了就要溢,而在溢出之前,要将有所缺憾的旧物更新,去旧存新,才是人生发展的良好状态。

就我个人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而言,有时也常常会陷入“悱”的状态,想说而说不出,想写而写不出,想读而读不进。遥问孔老师,他的笑声透空而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告诉你一个角度,你却不能联想到另外三个角度,我还能再说什么呢?!哈哈哈!

孔老师在有丧事的人家吃饭,从来不曾吃饱过。

古代的丧礼与祭祀一样,皆极其复杂,必须专业人员操办才行。

朱熹的《朱子家礼》中,将丧葬分成若干步骤,仅安葬之前就有初终(病人断气)、沐浴、袭、奠、为位、饭含、灵座、魂吊、铭旌、小敛、大殓、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赙、闻丧、奔丧等步骤,而这些步骤,并不是一气呵成的,需要在规定的天数内完成。

孔老师吃不饱饭,其实是吃不下饭,他与丧家同悲。

孔老师虽是歌唱爱好者,但他替人办丧事全身心投入,这一天如果哭过,就不再唱歌。而且,这种情绪,也一直延伸到他的生活中,做人做事,真心真诚。

孔老师的悲,绝不是为了钱,他有相当通俗的金钱观:

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做个“执鞭之士”,我也去干。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我还是干我愿意干的事情吧。

杨伯峻先生这样注释:执鞭之士,根据《周礼》,有两种人拿着皮鞭,一种是古代天子以及诸侯出入之时,有二至八人拿着皮鞭使行路之人让道,一种是市场的守门人,手执皮鞭维持秩序。

我的理解,似乎赶车为妥,孔老师的车本来就赶得不错,这样的工作,驾轻就熟,市场的看门人,也不是没有可能,不管哪一种,都属于比较低等的职业,但是凭自己的本事吃饭,这样赚来的钱,心安理得。

或许,在某种不太友好的氛围中,有人责备孔老师家略有盈余的家境:孔老师,我们鲁国名人呀,喏,动动嘴,来钱快。孔老师一急,就有点小小的愤慨了:不开玩笑,这是原则问题!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胸怀博大,振聋发聩。

下面这则出自《笑林广记》的笑话中,贫者虽贫,视金钱的气度却不凡:

千金子骄语人曰:我富甚,汝何得不奉承?贫者曰:汝自多金子,我何与而奉汝耶?富者曰:倘分一半与汝何如?答曰:汝五百,我五百,我汝等耳,何奉焉?又曰:悉以相送,难道犹不奉我?答曰:汝失千金,而我得之,汝又当趋奉我矣。

孔老师对齐、战、疾三件事,极其慎重。

齐(zhai):斋戒。我们在《八佾》里已经说过孔老师的祭祀态度,对鬼神的敬仰,这是排在第一位的,虔诚心态,程序严谨,任何事情都没这个重要。

战: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硝烟始终弥漫,各国间打打杀杀,一鼓作气(齐鲁长勺之战),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卧薪尝胆(勾践灭吴),围魏救赵(孙膑),图穷匕现(荆轲刺秦王),战争就像小孩过家家,或朝秦暮楚,或暗箭伤人,它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个人的生死存亡,但综观历史,几乎没有完全的赢家。

有战就有和。前年开始,我重读《史记》,十二本纪和三十世家中,那些诸侯国之间,会盟就像过家家,今年和你会,明年和他盟,结盟,翻脸,又结盟,又翻脸,再结盟。据浙江传媒学院的任中峰博士统计,二百五十五年的春秋历史中,诸侯间共有二百七十五场会盟,平均一年一场多。这些会盟中,齐鲁两国,显然活跃,鲁国参加了其中的一百八十三次,齐国参加了一百一十六次,两国单独会盟达二十九次。春秋时空下,那些诸侯和卿大夫,赶来赶去参加各种大会,犹如现今各类专家赶场,甚是有趣。大国君主趾高气昂,声如洪钟,气场十足;小国君主低声下气,点赞附和,唯唯诺诺。不过,就在这样的游戏中,国际社会之间的权力秩序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周天子领导的天下,基本名存实亡。

疾:疾病。身体是前提与本钱,孔子对此有一系列教导。

吃要小心,对于吃,孔老师极科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总原则,但对精与粗并不挑剔。具体来说,他有八不吃:

食饐(yi)而餲(a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xiu)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不吃是为了有效地防病。变味的食物,腐烂的鱼肉,食物颜色不好,食物味道难闻,烹调不当,季节不对,切割方式不对,没有相配调料,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另外,即便肉量丰盛,也不超过所吃的饭量;喝酒虽不限量,但从不喝醉;姜也不多吃。

肉败、色恶、恶臭、失饪,孔老师不吃,我们也不吃,这是常识。

失饪,没有将食物煮好,孔老师不吃,我也不吃。刀豆半熟有毒,河豚需要专业厨师。西餐厅点牛排,侍应生会问牛排熟的程度:三分?六分?我要九分。带血的,半生的,我的肚子皆不适应。

季节不当的食物,孔老师不吃,我们天天吃。古人靠季节吃饭,现在有便捷的运输,有随时可搭的大棚。前一种没问题,国家地处南北,季节迥异,依然是时令产品;后一种反季节栽培,淹没了季节栽培,不过许多人依然怀念季节与时令,并冠之以“土”或“本”,土菜馆,本鸡煲,生意都特别好。

割不正,大约是指食物切割的标准化方式,这种方式,并不是随随便便制定出来的,而是人们的约定俗成,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庖丁解牛为什么能随心所欲,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和新刀一样?他太熟悉牛的身体结构了。朱熹说,比如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这个我完全不以为然,我见到的葱,吃火锅可以整根,做调料,皆是碎花,葱花嘛。

吃肉不过量,喝酒不喝醉,这也是常识,不过,现代人常常违反。你请客,或者同学朋友聚会,不醉不足以表达热情,醉了才表示友谊深。

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是怕不干净吧,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孔老师自己家开酒坊?没有记录。孔老师自己家养猪?也没有记录。那就是他收的学费,里面有酒有肉干,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最后一条,不多食姜。古人的餐桌上,姜估计是必摆的,朱熹这样说:姜,通神明,去秽恶。人们吃完饭,诸食皆撤,唯姜不撤。嗯,吃姜是有讲究的,适时,适量,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保护身体,吃的固然重要,但人食五谷,不可能不生病,疾病来了如何应对呢?某天,孔老师生病了,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老师作揖接受,送药人走后,孔老师却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

古代许多读书人都懂药,孔老师肯定懂医,《雍也》中,他就为冉伯牛诊过脉。识得一些药理与药性的好处是,除了一些常备大众药,不能人家送什么就喝什么。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还是要弄清楚再喝。

孔老师这样向人阐述他的快乐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吃粗食,喝冷水,弯起手臂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是挺有乐趣的呀!

前一篇《雍也》,孔老师已经称赞过颜回的清贫之乐,这里不展开。

朱熹认为,孔颜之乐至少有三种境界:鸢飞鱼跃,无一夫不得其乐,万物各得其所。儒学的本质是安身立命之学,孔颜之乐,追求的其实也是安身立命。内心修为充实,人生就有方向,外在的清贫,根本不算什么。

关于孔颜之乐,陆原静给王阳明老师写信求教,王阳明也有答学生问。

来信问:从前,周敦颐先生常常要程颢寻找孔颜都乐些什么。我想问此乐与七情之乐是否相同?如果相同,那么普通人一旦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都能快乐了,又何必去做圣贤呢?如果另外有真正的快乐,那么圣贤碰到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还存在吗?如果君子心中常怀戒惧,那怎么又能快乐呢?我平时多烦恼,还不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现在真想去找到这种快乐啊!

王阳明如此答:快乐是人心的本体,虽与七情之乐有些不同,但也不外乎七情之乐。圣贤另有真正快乐,普通人同样也有,只是自己不明白,反而自寻烦恼,在迷茫中丢失了真正的快乐。但是,即便你在迷茫中丢失了快乐,那快乐依旧还是存在的,只要你一念而明,反躬自诚,就能感受到这种快乐。我已与你多次讲过这个意思,而你还在问用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快乐,这不是骑驴找驴吗?

王老师向陆原静强调的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然之乐,只要按照自己内在本心去寻找,快乐就存在了。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我很好奇,孔老师的课堂,到底讲什么话?宋国话?鲁国话?齐国话?原来他讲雅言。读《诗经》《书经》讲雅言,主持执行各项礼仪时,必须要求讲雅言,他的课堂上,学生来自各个国家,自然更要用通行的雅言。所谓雅言,就是雅正之言,当时中国大地通行的官话。

古人讲什么话?估计许多人都想知道。

就是这个雅言,一直在中国持续数千年,因历史与地理的原因,中间自然有各种融合与变化。

专家认为,先秦雅言不仅是夏商周三朝语言沿革与融汇的结果,也是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普遍的交流工具。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就说雅言就是夏言,古代的“雅”与“夏”因为音近而互为假借,二者相通,夏商周一脉相承,雅言也就是周言,周朝的王畿之言,它的标准音,应该是洛阳官话,或者西安官话。

两汉讲洛阳官话,魏晋南北朝中的东晋迁都建康,洛阳官话中加进了金陵话,形成吴音,隋唐宋一直延续洛阳官话,元朝断裂,明朝还是以金陵官话为主,后期适当加进了北京话,一直到清朝雍正时期,金陵官话与北京话开始融合,雍正八年,清设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

某次我与韩国朋友一起吃饭,他们酒量极好,频频举杯,我们“干杯”“干杯”,他们“空杯”“空杯”,咦,不就是汉语嘛,根本不用翻译。

陆地同学自修日语,去年拿到了一级证书,单词量两万以上,听说写都可以了,他听我说了韩国人的“空杯”,告诉我:现代日语中的汉字发音,大致有吴音、汉音、唐音三类,比如干杯就叫“干杯”,一二三四,一记泥桑戏,除了一读一记外,发音几乎和我们百江土话一样。遣唐使及宋代的不少访问僧人,他们来中国,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官方语言表达。

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朝三贤之一,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商亡后,周天子索性将朝鲜封给了箕子。朝鲜人用汉字讲汉话,很正常,他们的酒量和东北人一样大,甚至更强,“空杯”司空见惯。

箕子在后面的《微子》中会出现,这个我们以后说。

某天,楚国大夫叶(she)公(沈诸梁,字子高)向子路问孔老师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老师听说这件事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他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路不答,是因为他还不能准确地概括老师的品德,老师是一位伟大的人呀,他的优点太多了,您要问的是哪一个方面的?或者,由于子路稍微了解到一些别人对叶公的看法,觉得他是个俗人,不值得认真回答,再说这样的问题怎么好随便问呢?对此,孔老师显然自信:我没什么优点,只是发奋用功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老师的语气中,一半安慰子路,一半嘲笑叶公。

忘食这一句,也有好玩的翻译,日本的和辻哲郎这样说:遇到了气愤的事,就忘记了吃饭。哈哈,显然独一家。不过,一气愤就忘吃饭,照此推理,孔老师应该活不到七十三岁。

忘食,忘忧,忘老,特别是第三条,一般人做不到。

不少退休者退休后干什么?人到桥头船到岸,放下手中的一切,然后不停地感叹感慨感喟,老了老了老了,等死而已。

我出生的那一年,美国农妇摩西奶奶刚逝世,她活了整整一百岁。这位风靡全球的风俗画画家,七十七岁开始作画,八十岁在纽约办画展引起轰动,此后一直受人关注。公众起先关注的,自然是她的年龄,不过,她早就忘记了自己多少岁,她也不认为自己是在作画,她只是将她丰富的日常涂到了纸上,否则,一个等死的人,二十多年间,怎么会创作出一千六百多幅画?

子不语怪、力、乱、神。

怪异的,暴力的,悖乱的,鬼神的,孔老师课堂上,或者生活中,一律不说。从反面角度看,孔老师语常不语怪,语德不语力,语治不语乱,语人不语神。

稀奇古怪,玄而又玄,不谈怪异与鬼神,是谈也谈不明白;不遵礼制,打打杀杀,不谈暴力与战乱,是越谈越伤心。

是一点不谈吗?也不是,“祭神如神在”,祭祀活动多,免不了要说一些,但孔老师想保持课堂的纯洁性,他要让学生行仁守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修养的好学生好官员。

杭州人袁枚的笔记大著《子不语》,我已经通读过两次,十年前,我出NEW杂文系列《新子不语》,用的也是“怪力乱神”的结构,我想,我对他的用心,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整部《子不语》中,以鬼怪精灵报应等荒诞故事为主,不少故事,现在读来觉得无聊,但大部分依然有趣,如警醒人的各类寓言。续卷二有则《子不语娘娘》,干脆用书名表达自己对现实尖锐批评的观点。

刘瑞的妻子是个好妖怪,她将要离去时,给刘瑞留下了一个一寸多高的小木偶:这人姓子,名不语,是服侍我的婢女,她能知过去未来。郎君打扫一个洁净的楼房,将她供养着,凡经营生意等事情,可以请教着行事。刘瑞很惊异:子不语不是个怪物吗?怪物也可以供养?女子笑道:我也是怪呀,郎君怎么与我做了夫妻?郎君应该知道,世间的万物,不是相同相等的,有的虽然是人类,却不如怪物,有的即使是怪物,德才却超过人类,不可一概而论的!

子不语。子欲语。语不尽。

孔老师为人真诚,教学活动也毫无保留,但有些学生尚存疑虑:老师这么有水平,我们的课,常上常新,他会不会还有秘诀保留呀?对此,孔老师这样打消学生们的疑虑:各位同学,在你们面前,我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你们亲见的,这就是我呀!

学生们的疑虑不是没道理,因为孔老师在《雍也》里这样说过: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为什么中等以下才质的人,就不和他说高深的道理?这不是保留是什么?

这确实是个难题,老师很有水平,教出来的学生一般般,如何理解?自身的能力,与教学表达,不完全对等,就如有些人会说不会写,有些人会写不会说,世界总不是那么完美。

教学有没有保留,用金钱一衡量,就什么都明白了。某老师对他的学生说:这个问题讲到此为止,如果需要再深入,同学们可以报我的课外班,保证你们参加竞赛能拿到名次!为了拿到名次,学生家长只好往老师课外班的账户上打款。

类似的培训班越演越烈,家长们越来越恐惧,那些名气大的校外培训公司,融资一轮又一轮,没几年,好多家都上市了,不在中国上,就到美国上,反正,此处人傻钱多。

孔老师摇头又摇头,脖子都快摇折了,终于摇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双减”规定: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那些相关的上市公司,市值瞬间腰斩。

孔老师依然有些担忧:勿死灰复燃矣!

孔老师也有休闲活动,前面已经说过他的燕居,追求舒适安谧,这是指态度而言,他其实还有具体的活动,比如钓鱼,比如打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和弋,古代男子极普通的休闲活动,但孔老师只钓鱼,不用网绳捕;孔老师射鸟,不射在巢中休息的鸟。满满的仁爱之心,洋溢在生活的细节中。

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大地,南北生态均佳,鱼与鸟,应该都比人多,多得多,适当的围猎,有助于生态平衡,但密网不能用,巢中休息或哺育的鸟绝对不碰。有人统计,《诗经》中,歌咏到的植物有一百五十多种,动物也有一百余种,比较著名的动物有:关雎,黄鸟,鹿,燕,马。鸟就有四十来种。这还只是有文字的记录,这些动物应该常陪伴先民,先民们也用它们赋比兴,就如他们的亲人一样。

现在的大江大河大海,一般都禁渔,鱼类产卵生殖期,每年三个月,让它们休养生息。长江索性十年禁。即便捕捞期,对渔网的大小都有规定,太小了,一网打尽,断子绝孙,违法。

我写作时,麻雀们偶尔会飞来我窗前,略站一会就扑地走了。看着它们小小的背影,我慨叹,全民打麻雀都过去几十年了,它们还这么胆小!

休闲活动,还有唱歌。

孔老师和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心时,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再和唱一遍。

孔老师讲习礼乐,唱歌是必修课。无论课堂讲学,或者小范围演讲,或者给君王上小课,孔老师皆一口纯正的雅言,身材魁梧,吐字清晰,且声音富于磁性,唱起歌来,也是中气十足。

孔老师是懂音乐的,他给《诗经》谱曲,音乐会他也不放过。此歌唱得太尽兴了,孔老师开心万分,唱完,他停下,看着同唱的A,一脸真诚向他请求:麻烦您再唱一遍吧,您唱得特别好,您的声音特别好听。这样的赞美,他总是不吝惜。果真,A拿出十三分的努力,唱得比刚才还要好听。A唱完,孔老师两手缓缓打开,喉咙里即刻发出啊啊啊的音符,快乐直上云霄。

孔老师的一次特别接见,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议论。

事情的原委是:大家都认为,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的人很难沟通,但是,有一个少年,却得到了孔老师的接见,孔门师生都觉得特别不理解。孔老师这样解释:我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你们的反应也太过激烈了吧。人家干干净净来见你,我是赞成他现在的干净,不是褒奖他过去的行为。

这位少年来干什么?或许,他到孔老师这里来是要求读书的。互乡人不友善,不代表所有,少年是个别。即便少年身上过去存在着互乡人的习气,但现在没有,至少,他今天来见孔老师,行为与你们没有两样。

有教无类。与人为善。圣人的胸怀。

某天,孔老师病了,病得很重,学生们一时都很焦急。

子路更急,他跑到院子中,点起三炷香,对着天就磕起了头:老天呀,老天呀,保佑我孔老师,让他的病减轻吧,让他的病快点好起来吧!

孔老师病愈后,问子路:你帮我祈祷过了呀?子路点头:嗯,我祈祷过了,以前《讄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明祷告。孔老师似乎有点叹息:长期以来,我一直在祈祷呀!

子路自然是好意,但孔老师以为,他自己平时一直在给天祈祷的,子路是在给其他神明增加新的麻烦。他是个知趣的人,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包括天上的各路神。

孔老师虽信天,却还是生活在活生生现实中的人,况且他懂医,有病自然要祈祷,但还是要用药,他长期在祈祷,要是有用,就不会生病了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与小人,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解读,在此,我只就理想或者志气角度展开。

这是一个对比,光明开朗的心胸,愁眉苦脸的日常,结果会怎么样?前者无论贫穷与富贵,时刻充满着自信与喜悦;后者即便富贵与通达,也常常患得患失,要是来个困境,他只能日日抱怨,时时纠结。

简单说,为人处事,就是个心态。

什么样的情绪,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明朝顾起元的笔记《客座赘语》卷三,有《新知录》,两种心态生动比照:两人同船,到同一个目的地。一人性急,白天晚上,都在掐时间,算路程,船稍微堵一下,或者有什么事情耽搁一下,他就急得不行,破口大骂,骂天骂地骂船,为此,他外形枯槁,面容憔悴。一人性缓,随便船怎么开,开到哪里,为什么停下来,怎么停下来,统统不管,吃得香,睡得着,脸色一天比一天好看,活得很滋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现实生活中,性急的人还是不少,说不定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坦荡荡是一天,长戚戚也是一天,何苦来着?!

泰 伯

孔老师这样赞美泰伯:这位周文王的大伯呀,其实他有至高的德行,他多次把天下让给别人,百姓却找不出具体的德行来称赞他。

泰伯就是太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

姬昌的娘,叫太任,也就是古公亶父老三季历的媳妇,自怀了昌哥,就不看不好的东西,不听不好的声音,不说不该说的话语,总之,她将胎教当作了头等大事。而昌哥自诞生起,就显示了他的不一般,以至于古公亶父,都改变了接班人的秩序,想让孙子姬昌接班。太伯、仲雍,老大和老二,知道了老爹的政治意图后,高风亮节,自动让位,爹爹要先传位老三,老三的儿子才能当王,那么,我们就奔往别处去吧。

《史记·吴太伯世家》明确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亡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无锡梅村,号称江南第一古镇,有太伯庙和墓,都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数年前,我去无锡就瞻仰过。

柏树青青,人们对太伯的尊敬,三千二百多年来,依然热烈。太伯井的亭子上有一副对联,甚为恰当,“井邑依然旧山水,荆蛮乃是新天地”,对太伯来说,这里有和西岐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民众,这一片新天地,需要精心引领和教化,以使我周的文明广传天下。“至德殿”“至德高风”“至德名邦”碑坊,都将“至德”作为主题,太伯的德行,让人高山仰止。

看着太伯雕像,心中感慨良多,我努力想一个问题,太伯的品格是如何铸造成的?古公亶父伟大,周文王伟大,太伯更伟大,“让”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辞让行为,更是高尚的自觉品德,难怪孔子要赞叹太伯“至德”了。

当年,太伯们从西岐出发,古公亶父一定没有为他们举行过隆重仪式,弄不好他们就是悄悄地走,走吧走吧,好让老三安心当王,姬昌安心当王。这一伟大决定,让周的文明种子也同时播撒到了吴地。

曾参,曾子,又隆重出场了,他曾经在我们的《学而》《里仁》中两次闪亮现身,接下来的五章,都写了他在不同场合的高尚言行。

两次都是生病,而且是病重之时。

鲁国大夫孟敬子来探望病重的曾子,曾子感叹: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作为的君子,应该注意三件事:举止态度要威严,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粗暴与怠慢;脸色神情要庄重,这样可以使自己有足够的诚信;用词语气要稳重,这样可以使自己避免鄙陋与狂妄。至于那些祭祀的细节,自有专人去负责。

将死之人,还有什么可以装的瞒的言不由衷的?影视剧中常见的镜头是:某人咽气前,拉着人家的手,断断续续,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或者一个祖传秘方,或者一件惊世宝藏;某人涕泪横流,泣不成声向人道歉。总之,他挣扎着说出的最后的话,都出自肺腑,没有丝毫虚假。

因此,曾子之言,对孟敬子确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曾子知道自己没几天了,还有话要对学生说,他将学生都召集到家中嘱咐:你们看看我的脚,你们再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到现在,我才敢说,我基本做到了,我免于了毁伤,你们可要给我记住了啊!

这几十年来,凡有我的学生任新职,特别是提拔的那种,他们给我发来喜讯,除了祝贺以外,我一般都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回他们。我知道,话是重了一点,但真心是为他们好。冰太薄,在薄冰上行走,真是一件难事,自古以来就难,陷阱太多,弄不好,就掉下水去淹死了。

数十年前,我写过一篇《贺上不贺下》,此文还有个副标题,我很少用副标题的,副题为:兼贺我的A友B友C友体面下台。下台就是到岗,下台也是下台阶,上去了总要下来的,有不少是滚下来的,也有不少是跌下来的,惨不忍睹。我这几个朋友,在不同的岗位,担任着不同的职务,有厅,有处,有科,尽管权力有大小,但都是重要岗位,他们能够顺利到达下台的彼岸,其实不简单,是洁身自好的结果。

世人皆醒时作浊事,安得睡时有清身?若欲睡时得清身,须于醒时有清意(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清醒时做了糊涂事,睡时怎能求得清白?若要睡时求得清白,必须在清醒时保持足够的清白念头。

接下来是曾子对孔师学堂美好的学习回忆:自己有本事,却去向没本事的人请教;自己知道得多,却去问知道得少的人;有学问当作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当作空虚无物,被人冒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同学颜回就是这样的人!

颜回,一般人是比不了的。

不过,曾子这个回忆,如果反过来想一想,这样的人,我们身边却到处都是。没本事装成有本事的,没学问的装成有学问,太多太多,他们急于要用一种东西来证明自己。某次饭局,一位局长递给我一张名片,某某名校管理学博士。我惊讶,此校排名可是国内前几位呀。他年龄和我相仿,我知道他原来读的是中等警校,起先做派出所干警,一路当官,怎么变成博士的?深深不解。以前我读完研究生课程班,很想拿个学位,就是英语过不了关。

曾子眼中的君子形象是:可托六尺孤,可寄百里命,临大节不可夺。

年少的孤儿(也有说是年幼的国君)可以托付给他,百里大国的命脉可以寄托于他,遇到重大变故,也不能使他改变或者放弃操守,这样的人,就是顶天立地的真君子。

奸臣屠岸贾与丞相赵盾发生冲突,他设计灭赵氏九族,赵盾的孙子刚生下来就要惨遭屠戮,程婴接受托孤的重任,屠岸贾带兵挨家挨户满城搜孤,程婴只有将自己的孩子献出。此后,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孤,赵氏孤儿成长,成功复仇。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程婴,就是曾子眼中的君子。

曾子眼中的读书人形象是:士要弘毅,任重道远,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

读书人的性格必须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要担负重任且行途遥远,他以行仁为己任,一直坚持到死才会停下脚步。

读书人在做什么?显然准备做大事,或正在做大事,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好做,不是读过书就可以称作读书人的,不是有文化就可以称作文化人的,个中有较严格的品格要求。对读书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阶段目标依次明确,那就需要历练出更好的本领,才能担当重任。

其实,君子与读书人,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细观历史,只要具备其中的一点,就往往是不得了的士。

曾子虽不如颜回、子贡那样聪明,但他能将孔老师的思想很好地理解并用之于实践且发扬光大,也称得上是孔门学堂中的好传承人。钱穆这样评价他:合此五章观之,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以临深履薄为基,以行仁为己任为量。曾子之问,大体如是。后两章直似孟子气象。

某天,学生问到如何对待百姓,孔老师发表了看法。

孔老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待百姓,只要让他照着政令去做就可以了,不一定让他们都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孔子其实是好心,学文化是件奢侈的事,许多礼制、条令,数千年的传承,太复杂,即便有文化的人也难以全面理解,那还不如简单些,照此执行就可以了。

吃个鸡蛋,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是哪只鸡下的呢?

然而,孔老师的这句话,确实常常被许多狡猾的统治者借用了。在他们眼里,我让你们做,就必须这么做,收多少税,服几年役,任何事情,都是我说了算,革你的职,抄你的家,斩你的头,你还要谢龙恩,钦此!

有人这样断句:民可,使用之;不可,使知之。要是这么断,事情就有商量的余地了:百姓赞同,就去执行;不赞同,就要让他们明白。

这就是现代民主了,但孔老师那个时代有这么现代的民主吗?

才能,如奇峰崛起,它有许多敌人,比如骄傲,比如吝啬。

孔老师指出:即便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卓越才华,如果他有上面两种缺点,其余部分也不值得去欣赏了。

周公,是孔老师的超级偶像,他常要梦见偶像,因为他要继承偶像拟定的各种礼制。偶像周公有什么样的才华?

周公姬旦,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的四弟,因他的封地在岐,故称周公。《尚书·大传》这样记载周公的功绩: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武王去世,年少的成王接位,给年轻的周王朝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忧,天下甫定,其实不安定的因素极多,幸好有成王的叔叔周公摄政。周公尽心尽力,政绩突出,大赢民心,但同为兄弟的管叔、蔡叔,却很不服气,到处造谣生事,甚至联合武庚叛乱。

周公于是东征平叛,这一仗,一打就是三年啊,武庚、管叔被杀,蔡叔流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不过呢,成王还是年轻,他并没有完全觉悟过来,心里还打着小九九呢,这周叔,是不是想自己掌权呢?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一场祭祀时,他发现了一份周公以前写的祷告书,内容大致是这样:武王得大病,我周公诚恳地向历代祖先祷告,愿意用我自己的生命代替武王。这个时候,年轻的成王才幡然醒悟:快快迎接周叔回朝,我要向他检讨,我要将周公的赤胆忠心告知天下,永远传扬他的美德。

识人,谦虚,周公的美德一传就是几千年,几乎所有的当政者都喜欢他。

骄傲的人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吝啬的人不肯与人分享,“骄且吝”,都是极端的自私。周公之才如果用在自私上,则自然不值得一提了。

猜你喜欢
老师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好特别的老师
“制定”和“制订”
老师都做过哪些糗事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