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 为新时代乡村振兴 作出新贡献

2022-04-16 13:14龙新民
湘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任弼时根据地党史

龙新民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深入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

学习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根本遵循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运用,重视对党的历史的学习,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提高到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新的科学总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中,专门讲到了党创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包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内的11个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性贡献,充分表明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我们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贯穿历史、现实与未来,为我们这个百年大党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指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视察湖南,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新时代湖南发展确立了新坐标、赋予了新使命;对湖南这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总书记充满深情、寄予厚望,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赞誉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9月视察湖南时,他第一站就到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接受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视察中,总书记在强调要勇于攻坚克难时,又专门讲到,当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条件十分艰苦、环境十分恶劣,但红六军团不畏艰险、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为中央红军长征开辟前进道路的任务。总书记叮嘱湖南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是我们深入研究宣传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现实需要的根本政治依据和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更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都与农村、农民密不可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工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革命根据地天然地与实施这一战略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里,既包括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政府会更多地关心、支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振兴,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了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党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党史文化、红色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角度,特别要突出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服务乡村振兴,党史文化、红色文化要在发展红色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段苦难而辉煌的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遗址遗迹,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歌民谣、标语口号、壁画墙报、革命故事、文艺作品等。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党史文化、红色文化遗存,都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英雄史诗的历史见证,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宝贵财富。

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集紅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事件、红色革命传统、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遗址遗迹等为一体,是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这些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保护、修复、改建、开放了一大批革命纪念场馆、纪念地、革命遗址遗迹,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品牌、重要基地。特别是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地的红色旅游红红火火,许许多多革命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参观者、瞻仰者络绎不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方面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大有工作可做。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谋划、科学布局,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入乡村规划,融合地域特色,与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与当地风土人情和农民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设计,提升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综合效益。要推动城乡联动、多元合作,广泛汇聚各种资源和力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促进文化创意、红色教育、乡村民宿、观光农业、研学体验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打造新的乡村振兴经济增长点,并让农民群众随着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稳定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是要求产业兴旺。红色旅游只要开发组织得好、宣传引导得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持续兴旺的产业。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研究,提供优质研究成果,做好成果转化工作,精心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让党史文化、红色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为革命先辈浴血奋战过的这片红土地进一步振兴和发展,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亿万儿女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史和文献工作者的崇高责任。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党史文化、红色文化要在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思想政治基础。党史文化、红色文化伴随着革命、建设、改革而生,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着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特别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永远是革命根据地、革命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我们要通过深入的党史研究,更好地收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生动故事,挖掘、整理好革命根据地的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的英勇事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先进典型,讲好红色故事,持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红色文化教育,持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利用好党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学习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要丰富对任弼时等重要人物的深入研究,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创建,离不开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贡献。我们在深入研究革命根据地历史时,要见事见人,让这些重要党史人物在我们的党史研究宣传中鲜活、生动、丰富起来,同时也相应地让重大党史事件丰富起来鲜活起来,互为印证互为补充。我们在加强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任弼时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和精神的研究。

任弼时同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他旗帜鲜明地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走上中央领导岗位。大革命失败后,他积极主张开展土地革命,努力纠正党内的盲动主义错误,特别是与毛泽东同志一起,积极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初期,他受党中央委托,前往共产国际介绍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克服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时期,任弼时同志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秘书长,参与制定党的重大决策,成为毛泽东同志的得力助手。他在筹备党的七大,领导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参与起草党的历史决议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任弼时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成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了中央的许多重大决策。

任弼时同志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他率领红六军团西征,与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军团共同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功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任弼时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纠正了夏曦在湘鄂西推行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后,任弼时、贺龙等同志善于从实际出发,从1935年初到8月间的半年期间,连续作战30多次,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等战斗、战役的重大胜利,使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經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击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苏维埃革命的美梦,党和红军开创了从失败走向新生的革命局面,为后来长征的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弼时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创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革命和建设思想、弘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所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大力宣传弘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重要党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一方面要同党的历史文献既有论述和结论相衔接,另一方面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新认识新论断。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党的历史的科学总结,关于党的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都有了不少新的精神,是指导我们做好党史人物研究和整个党史文献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准贯彻。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任弼时根据地党史
与你携手长征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任弼时教练警卫班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窗台上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