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野看湘鄂川黔苏区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

2022-04-16 13:14王文珍高青
湘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苏区革命红色

王文珍 高青

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南方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蕴含其中的红色文化。进入新时代,红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湘鄂川黔苏区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文化视野深入理解和把握湘鄂川黔苏区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清历史前进的方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重温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获取丰厚的精神文化给养,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湘鄂川黔边地域民族文化积淀的心忧天下、敢于斗争特质,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撑

湘鄂川黔边地域位于湘、鄂、川、黔、渝五省市边境,与这片土地血脉相通的民族文化中,积淀着丰厚的心忧天下、不畏强权,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文化基因特质,对湘鄂川黔苏区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从文化地缘来看,湘鄂川黔边地域各民族人民心忧天下、敢于斗争的特质萌发于他们强烈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禀赋。湘鄂川黔边地域崇山峻岭、险峻崎岖。相对来说,这里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但物产丰富、民风强悍,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人们天然就带有强烈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文化禀赋,好侠客之风,尚勇武之性,以“勇健”“悍勇”“悍劲”等闻名,对勇武特别崇拜、对反抗压迫的英雄人物特别敬慕。

从文化源流来看,湘鄂川黔边地域各民族文化显现出典型的心忧天下、敢于斗争的内涵。该地域的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对长江流域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独立而自由发展的空间。纵观湖湘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黔文化、渝文化等,无不是以心忧天下、敢于斗争为自身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特质之一,而在湘鄂川黔边地域,心忧天下、敢于斗争这一特质在地域民族文化中同样充分和显著。

从文化传承来看,湘鄂川黔边地域的各族人民把心忧天下、敢于斗争化为实际行动,为创建和发展湘鄂川黔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湘鄂川黔边地域的各族人民历来就有举义帜、抗强暴的革命传统。曾经活跃在黔东、川黔边等地区的“神兵”,是由贫苦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武装力量。以贺龙为代表的湘鄂西中央分局对“神兵”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革命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得到了广大“神兵”的拥护,印江、德江、沿河等县的“神兵”接受感召,纷纷前来参加革命。红二、六军团来到湘鄂川黔边地域开辟苏区,激活了各族人民血液中的心忧天下、敢于斗争的文化基因,仅湘西一地就有20多万各族群众投身革命,3万多人参加红军。他们用奋斗成就了红二方面军的辉煌战史,成为传承湘鄂川黔边民族文化中心忧天下、敢于斗争特质的最典型代表。

湘鄂川黔苏区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励红军将士用英勇奋斗有力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

支撑红二、六军团将士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最根本因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而这一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湘鄂川黔苏区对红军将士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结果。

构筑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的基础。湘鄂川黔省委明确了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1934 年 6 月 ,中共中央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恢复红三军中党团组织与政治机关,成立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宣传队,派干部专员做地方工作。随后,红三军和各师组建了宣传队,配备数百名干部深入苏区,做文化宣传工作,并开办了红军大学 (亦名干部大队)。同时决定建立党校,创办党报,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加紧宣传鼓动。红军部队的军、师建立了政治部,内设宣传部、地方工作部。团和地方游击队设政治处。部队团以上有宣传队,连有宣传员。这些措施为在红军将士中集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在创建和发展湘鄂川黔苏区的过程中,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等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尤其重视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教育,使红军将士坚定理想信念。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创办于永顺塔卧,学员主要是红军中优秀的干部和战士,学校主要开设政治和军事两门课程。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张平化负责,课程有“俄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也讲时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红二、六军团还通过组织传唱红歌等各种文娱活动,在丰富红军将士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通过传唱红歌,马克思主义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使推翻剥削阶级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成为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

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红军将士英勇奋斗,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1934年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动湘西攻势。此后,红二、六军团纵横驰骋于湘、鄂、川、黔边区。11月26日,遵照中共中央电示,在大庸建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北的胜利,迫使蒋介石从进攻其他苏区和红军的各个战线上,抽调大量兵力,转而进攻湘鄂川黔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军民展开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先后作战30余次,仅在1935年4月到8月,就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忠堡战斗三战三捷和板栗园大捷。红二、六军团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成功牵制30余万国民党军,为中央红军长征赢得了宝贵时机。

湘鄂川黔苏区开启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建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创建和发展湘鄂川黔苏区中,开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建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充分认识到苏区革命文化建设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性。湘鄂川黔苏区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很早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壮大革命的队伍。他们在领导苏区建设中,尤其注重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文化建设。针对湘鄂川黔苏区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易于人民群众接受的文化宣传方式,开展党的方针和政策的灌输,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明白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参加革命斗争。

进行广泛的革命文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革命觉悟。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中,湘鄂川黔苏区省、县革委会设有教育部,区革委会内设有文化教育委员会。一些区、乡先后办起了工农群众自己的学校——列宁小学和红军小学。这些学校由教师新编的教材,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人民艰苦创业的经验、党和红军的政策以及当地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贫雇农子弟,以少年儿童为主,也招一部分青年,一律实行免费教育。1935年7月,仅桑植红军小学就有40多个学生参加了工作。

通过种种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文艺形式开展扩红运动和革命宣传。在湘鄂川黔苏区各级文化委员会的指导下,共青团、妇委会、儿童团、少先队、赤卫队等运用演戏、唱歌、读报、演讲、写标语、发传单、办墙报、绘壁画漫画、朗诵诗词、开茶话会、办游艺会等形式,做通俗形象的扩红宣传和革命宣传,这些宣传活动,内容纯朴积极,形式生动活泼,风格自然清新,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鼓舞信心、激励斗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很快形成了人民为保卫湘鄂川黔苏区、保卫土地革命成果而踊跃参军参战的热潮。“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就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其中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湘鄂川黔苏区留下了有着革命性、独特性、优质性、民族性特征的丰厚精神文化、文艺文化、遗址遗迹文化,这些文化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上无比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湘鄂川黔苏区红色文化,是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湘鄂川黔边地域人民不畏艰险、不惧牺牲,英勇开辟苏区的斗争精神,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搞好本地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红色文化基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红色文化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和基础。新时代运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色文化,就是要让苏区红色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宣传苏区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事迹精神,大力开展以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村等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和农民精神家园建设好、使用好,走好文化兴村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湘鄂川黔苏区留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融合了湘鄂川黔边地域的地方民族文化,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打造本地文化特色品牌提供了红色文化力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铭记历史,不忘革命先驱的伟大奉献。湘鄂川黔苏区留下了众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广受各界好评、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红色革命文化与湘鄂川黔民族文化的魅力。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我们要用好这些文学艺术精品,更要传承这种民族文脉,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使他们在获得视听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让红色文化的魅力成为延续乡村文脉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收集、整理和编写红色故事,形成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创作出更多地方特色浓郁的优秀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真正打响符合市场需求的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实现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湘鄂川黔苏区留下的活动遗址、战斗遗迹,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本地乡村旅游、实现产业联动提供了红色文化资源。湘鄂川黔苏区拥有自然生态优势、革命历史文化优势。湘鄂川黔苏区留下的一系列重要的活动遗迹、战斗遗迹,都是本地乡村振兴发展的“富矿”。新时代乡村振兴,就是要加强对红色遗址遗迹的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将红色文化融入乡村产业的每一个“细胞”。一方面,我们要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推乡村绿色生态发展,以“红色+民俗”“红色+生态”“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打造宜居宜业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完善乡村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利用与乡村振兴的对接点,同时整合各地资源连片建设,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主题旅游線路,真正走好生态兴农路。

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好湘鄂川黔苏区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让苏区红色文化在湘鄂川黔的土地上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王文珍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高青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猜你喜欢
苏区革命红色
苏区的故事
苏区精神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