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的方法探析

2022-04-16 22:03李波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3期

摘要: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不仅可以形成本地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特色,对于传承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培育优秀服装设计人才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民族服饰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意义以及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云南本土高校服装专业融合民族文化的现状,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服装专业教学;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融合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立体气候、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信仰,造就了云南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姿,其服饰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更是各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審美情趣、风俗风尚的表达。然而一方面随着汉化的影响,民族服饰慢慢成为了节假日的表演服装,不再被年轻人所喜爱,面临得不到推广,传统民族文化失传的局面。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世界”已被设计界广泛认可,很多服装设计师开始在作品设计中学习借鉴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深刻感悟民族文化魅力,并能在设计中借鉴、传承、改良并赋予民族文化新形式的服装设计人才特别重要,而高校作为承担培育人才的职能单位,其责任不可旁贷。因此将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融入高校的专业教学中,不仅可以形成本土的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培育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学与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现状

服装产业在我国属于民生产业,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中众多,通过广泛调研,全国开设服装设计的专业大部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基本都是按照教育部的专业标准进行编写,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也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常见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对于民族服饰文化在教学上没有进行深入的融入与实践,因此很多学生对民族服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个外观造型色彩浅显的认识,对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一无所知,因此在服装设计作品创作中,只会简单的搬运一些图案,这种现象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无法深刻的认识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面对将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束手无策。此外在办学过程中,因没有将地域特色和专业教学紧密融合,其专业建设缺乏特色与优势,无论专业评估与高质量专业建设都缺乏核心竞争力。

而有些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结合区域优势在民族文化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上做出了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本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办学特色。如海南师范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结合黎锦艺术的传承、开发以,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着力培养黎锦装饰艺术、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特色人才,在课程的编排与设计上开设了 “黎锦文化发展史”“黎族符号与图形设计”“黎锦织造工艺”“黎族服装史”等一系列关于黎族服饰的课程,在众多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云南艺术学院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列为专业基础课,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昆明学院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都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主题,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对云南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进行研究与创新;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在服饰图案课程中以云南民族图案为素材,在讲解构成形式的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临摹与创新,此外云南轻纺职业学院在学生第四学期开设了“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感悟与创新,通过拓展思维,了解民族服饰特征以及应用民族元素进行设计创新,为未来从事服装设计奠定宽厚的基础,这些院校的服装专业在传承与创新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凝练除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此外北京服装学院、贵州民族大学、湖北工程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开设服装专业的院校也在民族服饰文化与专业教学的融合上也做了很多的实践与创新,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们探索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云南民族服饰文化与本土高校服装专业教学融合的优势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是服装设计者进行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激情源泉,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云南本土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在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云南地方高校服装专业的发展必须走区域民族文化下的特色之路,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民族服饰,才能形成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在教学中,要多措并举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巨大魅力,通过对本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眼界视野,丰富学生的设计构思,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审美,将民族服饰的造型、色彩、面料、工艺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创造出既具现代审美又兼具民族韵味的优秀服装作品,并在作品中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独有风格、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为今后的服装产业的中坚力量注入本土精神和文化,为未来的服装产业发展打好扎实、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云南地方高校服装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特色专业的必然选择。

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重构育人目标,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民族文化传承

根据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育人目标。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区域特色科学设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培养具有敏锐时尚意识,熟悉服装设计基本技能,了解云南民族服饰文化,掌握若干民族技艺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增加户外认知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积极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带领学生前往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调研采风,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督促学生在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同时,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工作,通过近距离清晰的了解与感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感受云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将民族服饰文化潜移默化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在课堂中利用民族服饰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对帮助学生在熟悉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对传统民族服饰元素进行创新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在授课之前首先做足功课,借助查询资料、实地调研等手段,挖掘出云南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服饰品以及有特色的传统民族手工艺,结合本地区民族服装服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技艺、把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为思路,制定相关授课计划:如服饰图案课程,授课教师可提供云南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作为素材,在讲解其构成形式及文化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手绘临摹,提高学生对民族服饰图案的掌握能力;服装设计课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民族服饰的图案、色彩、款式等民族元素融入自己设计的作品,设计出兼具时尚與民族韵味的优秀作品;服装材料再造课程应突出民族服饰技艺的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运用传统民族手工艺对面料进行二次设计。

(四)重视工作室与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夯实学生技能基础

积极推进学徒制教学模式,邀请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水平较高的,如刺绣、蜡扎染、银饰制作等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共同建立民族技艺工作室,在师带徒体验式教学的同时,研发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韵味的文创产品。

此外,学校要特别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体验式教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师生定期到实训基地开展实习实训,在实践民族技艺的同时,体验民族文化,快速提高技术技能,形成民族文化基地传承途径。

(五)探索元素应用方法与途径,创新民族服饰元素的创新应用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多种多样,学生如何选择和借鉴民族服饰元素来增加服装设计作品的艺术感和价值,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收集大量的云南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素材,提炼其艺术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各少数民族服饰精髓,抓住民族服饰元素的灵魂及内在的意义,设计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审美的优秀作品。正如优秀服装设计师马可关于传统中国文化与设计创新的阐述:设计师在设计中要力求去掉中国的形,留住中国的魂。传统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的堆积,不是对传统服饰造型、色彩、式样、表面形式上的模仿,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之中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习俗风尚等浸润和深入地发掘中,去进行一种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体现于创造。学生在借鉴民族服饰元素进行艺术创造时也应如此,不要简单粗狂的对民族服饰元素进行生搬硬凑,而因在对各民族服饰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传递在设计作品中,力求魂在而形去。

(六)重视后期设计作品的展示与推广,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设计及制作的民族服饰作品完成后,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将作品进行展示与推广。一是在校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将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集中展示,互相学习借鉴的同时,提升审美素养与设计思维。第二,遴选优秀的作品参加各种比赛或展演。如在云南省“云绣霓裳”民族服饰设计大赛中,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的师生设计的服装获得了金银奖;在“一带一路.七彩云南“昆明国际网球邀请赛音乐晚会中,轻纺学子身着民族元素的创新服装获得了广泛好评;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晚会上服装作品的走秀展示也成了一大亮点,通过参加比赛和展演,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学习的动力及能力不断增强。第三,鼓励学生把设计及制作的民族服饰、服饰手工艺作品如手袋、坐垫、纸巾盒、抱枕等进行售卖,通过作品与金钱的转化,感受创作的乐趣,获得职业认同感。

(七)坚持“科研与教学双促进”,

服装专业教学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必须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从事科研,一方面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具体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隐形督促教师要通过科研项目学习行业内最新理论,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与技能水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情况,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进一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

(八)注重民族文化载体的作用,积极开发民族服饰特色校本教材,建设云南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库

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体,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云南少数民族的资源,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因子,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思想,邀请企业、学校或非遗传承人等民族手工艺人积极开发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校本教材。

此外,在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学习与调研中,应认真梳理整合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建设云南少数民族特色资源库,并不断完善与更新,资源库建设将成为服装学院师生进行设计创作宝贵的素材库。而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应是建设的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将深刻的烙印在师生的头脑中,为后期的设计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云南浓厚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是祖辈们千百年来在劳动创造中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受汉化影响日趋严重,民族服饰文化亟需保护与传承。云南高校的服装专业在教学中应秉承“传承文化与设计创新”的理念,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如何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这样才能使云南本土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具有区域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产业的同时,培养出优秀的服装设计新秀,通过继承、发扬、创新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将云南民族服饰艺术推向世界服饰艺术舞台。

参考文献:

[1]服装专业教学与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以重庆地区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 王雪筠. 2017第3期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服装设计关系的教学思考[J]今日科苑 尹录莹. 2009第6期

[3]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J]装饰 舒湘汉. 2006第4期

李波(1982.2),女 汉族 河南安阳人 法学硕士,副教授,从事民族服饰艺术研究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基于云南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本土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21J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