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学理论之教学实施要义:聚焦准,路径直

2022-04-18 19:20戴思源党心池姜锡春李方红王睿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

戴思源 党心池 姜锡春 李方红 王睿

[摘 要]简单教学提倡教师简单地教,从而实现学生丰厚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应该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做到“聚焦准”,并以此为中心,围绕它展开教学活动。以“圆的认识”为例,教学目标聚焦准,教学过程路径直,教师始终站在课程的高度俯视数学课堂,把课程目标中的四个目标自然巧妙地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课堂上实现多维的、立体的、全面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简单教学理论;聚焦准;路径直;圆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08-03

简单教学提倡教师简单地教,从而实现学生丰厚地学。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聚焦精准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简单明了且具有深度的学习活动,削弱教学无关环节,消减教师无效引导,消去无用活动,才能由表及里,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发散,让学生的思考在脑中回荡,让学生的思想在学中滋生,从而实现教学一体、师生一体、学用一体的深度学习、高阶学习和高质学习,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在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落实好每一个教学目标,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丰厚的学习,生成有思考的数学课堂,进而在课堂上实现多维的、立体的、全面的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因为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如何兼顾这四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目标有一个精准的定位,并以此为中心,围绕其展开教学活动。以“圆的认识”为例,教师要聚焦准确的教学目标,站在课程的高度俯视数学课堂,把课程目标中的四个目标自然巧妙地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一、教学目标:聚焦准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实践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对教学核心和方向最真切的把握和表达。如何做到教学目标聚焦准确?特级教师姜锡春在《生态学视野下一节好课的分析维度》一文中提到,教学目标的精准聚焦要做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要符合该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科的教学特点。

1.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标,是衡量一节课质量的重要标尺,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线索,是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圆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先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再根据总体目标确定几个具体目标,列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达到的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发展要求。只有在明确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

2.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

教材和教参是具有科学性、普适性、系统性、基础性的传承学科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教师,首先需要熟读教材和教参,厘清知识结构,把握教材同一知识“螺旋式上升”或不同知识“交替式增长”的编排特点;再跳出本课知识的局限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最后结合知识点本身寻找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

3.准确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也往往无的放矢。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以及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点、知识基础、学习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可能产生的困难等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精准教学目标。

下面以姜錫春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如何基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圆的认识”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四个教学目标既体现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又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还体现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主动探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回应了育人的课程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目标最后都必须自觉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培养目标。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写在教学设计中,更是一个需要分析学情、基于课程标准要求,并与实际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生成、发现的过程” 。

二、教学过程:路径直

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并在每个学习环节中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要回答这一问题,过于抽象的理论讲述未必能有多大的启发,而聚焦名师的经典课堂,倒可以从中找到突破点。

【教学案例】姜锡春老师执教“圆的认识”

1.生活经验引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教师如果能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到新知识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便能快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也要服务于生活。

姜老师首先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经验判断“人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站位来套圈才是公平的”。

姜老师提出问题:“3个人该如何站位?4个人该如何站位?8个人该如何站位?那如果全世界的人一起来玩套圈游戏,又该如何站位?请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成果:“3个人应该站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4个人应该站在一个正方形的四个角,8个人应该站在一个正八边形的八个角。如果全世界的人要一起套圈就应该站成圆形。这样的套圈游戏才公平。”姜老师追问道:“为什么全世界的人站成圆形来套圈就公平了?圆有哪些特征呢?”……

由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以学生为主体,以本节课的新知为学习起点,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本节课的引入直击主题,简单又有趣。

2.主动探索,认识圆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提供有效的探究素材,但只做适当引导,进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观察、发现、思考,从而享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获得成就感。自主探究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以增强。

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姜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拥有“圆”这类图形的各种实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到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再让学生运用学具初步尝试画圆。在第一次初步尝试画圆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利用学具中的圆规画圆,有的学生是利用圆片临摹画圆。不同的方式呈现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画出的圆的中心有小孔,有的学生画出的圆的中心却没有小孔。姜老师面对学生的生成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通过一个简洁的问题“是不是没有小孔的这个圆就没有圆心呢?”再次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学生在疑惑中自发地想要探究圆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上,姜老师始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知识道路上真正的探路人。這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简单地教”和学生“丰厚地学”两者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规范画圆,深化圆的特征

在接下来教学中,姜老师也是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思维的碰撞中适时提出一个个简洁的问题来促进他们深入思考,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不但通过自主探究习得的知识,而且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获得了成就感。

姜老师微笑着说:“你们已经认识了圆,知道了它的特征,现在能在作业纸左边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这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高涨。这也正是姜老师课堂的微妙之处:看似简洁的问题,其实每一个都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也正是这些简洁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自主画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总结方法,认识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可见,姜老师适时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隐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的教学方式,却始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4.实际运用,新知理解内化

结课阶段,姜老师保持了他一贯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动画:分别为三角形车轮、长方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和椭圆形车轮的汽车颠簸行驶。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然都能提出:“车轮应该设计成圆形。”姜老师又播放了一组虽然是圆形车轮,但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颠簸行驶的动画。姜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再次从课堂中“隐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但他们最后都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得出一致的结论:“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把车轴装在圆心上,才能保证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的车子跑起来才能又快又稳。”在整个讨论环节中,姜老师始终没有过多的语言,只是用掌声回应了学生探究的结论。

这里,姜老师诠释了教学语言 “有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意境:通过有趣的动画设计,简单明了地回顾了本节课的新知,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又能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认识,还能引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全课总结,提升思想修养

课末,姜老师向学生展示了战国时期《墨经》中关于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用数学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追根溯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最后,姜老师用一首歌结束本课,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为本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课堂铃声响起时,学生自发鼓掌,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不就是实现“积极情感体验”教学目标的真实写照吗?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我们的课,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只看教师讲课,课堂追求的效果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聚焦准,路径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就有思考的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姜锡春.简单教学的提出、概念与结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11):4-8.

[2] 姜锡春.生态学视野下一节好课的分析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20(5):112-115,121.

[3] 姜锡春,李光树.利用已有经验 引导自主探究:“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3(10):22-24.

[4] 李光树.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38-42.

[5] 许卫兵.教学目标的现实失落与应有追求: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0(5):49-53.

【本文系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简单教学实践研究”(YBJK202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教学《圆的认识》的几点反思
香港两种教材“圆的认识”的比较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