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

2022-04-19 00:25高松李正项聪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

高松??李正??项聪

摘 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是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抉择。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坚持“四个聚焦”,以“共享共建共管共赢”为根本遵循,以信息技术为赋能手段,在跨校跨区域教育信息化生态打造、协同教学范式创设、教学质量治理、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为攻克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提供原创性方案和实践路径,贡献了“推动中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方案”。

关键词:慕课西行;东西部高校;教育公平

一、引言

受历史发展、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时指出,“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教育公平应该是有质量、高质量的公平。在实践中,我国探索建立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相对稳定的对口援助机制,在协调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成本过高、方式落后、沟通不畅、效益不佳等缺陷[1]。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为我们弥补上述缺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二、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兼具“技术”属性和“教育”属性。从技术角度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其中开放性打破了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使得学习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成为一种可能;共享性则使得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为全体学习者共享;交互性实现了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 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而协作性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人—人、人—机协作完成任务的机会[2]。

就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角度而言,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切实促进了教育公平。具体表现为:在教育内部,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从原来的垂直型向水平型、双向交互型等模式的新跨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在教育外部,教育信息化加强了教育与其他部门或行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也加强了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受家庭环境或者其他因素影响,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真正享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因此也有可能在局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3]。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提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4]。因此,在教育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教育信息化扬长避短。

三、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探索与实践

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3年,旨在借助跨学校、跨区域的教育教学平台“智慧树网”,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和创造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截至2020年初,高校参与数量由原先的28所增至229所,增长了7倍多(如图1所示),联盟的影响日益广泛。

自成立以来,联盟以信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不断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公平。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

在成立之初,联盟就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初心与使命,以实际教学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绘制了“慕课西行”的行动路线图。联盟推动各参与高校通过“四个聚焦”,构建“共享共建共管共赢”的课程建设共同体,努力解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课堂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不同步、慕课建设与课程思政结合不够等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图2所示)。

联盟在推进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方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13—201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推进通识课程慕课西行,表现为“大规模、普遍性、解决救急”。2015年至今处于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共享名师课堂为载体,以教学环境平台服务为基础,以学校或学院为单元,以开课团队和选课团队紧密合作为关键,表现为“精准合作、量身打造、小规模”的特征。经过上述各阶段的探索与实践,联盟参与高校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大學文化的渗透交融,实现了广大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通过逐步调整师生管理方式、课程设置等方式,建立起了相匹配的教学质量治理新模式。

2.坚持“内容为王”,加强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供给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联盟组织各参与高校加大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给西部高校和学生带去更多优质课程,其中有140余门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自联盟成立以来,课程建设总数、用课学校总数、选课总人次呈逐年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全国受益学校2300余所,覆盖大学生人群超过3000万,超1.1亿生次通过联盟的共享课程修读8000余门学分课程并获得学分,其中西部地区近700所高校学生学习总人次达到2500万,学生总体满意度95分。此外,有2289门优质通识类课程免费共享,受益学校459所,293万生次参加学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同步课堂,西部高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显著提升。如喀什大学学生谢姆西努尔·吐尔孙感慨道:“能听到这么厉害的老师讲课,我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以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供给、打造跨校跨区域教育信息化新生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快打造优质课程,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的一流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学校共将包括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在内的76门课程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慕课平台上线,并组建专门教学支持团队服务中西部选课院校师生,有效充实了中西部高校的线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组建了机械设计基础虚拟教研室、建筑学科城市设计虚拟教研室等一批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吸引中西部高校教师参与,引导中西部高校教师有效利用优质慕课资源,并结合本校实际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课程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

3.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创设专业课程协同教学新范式

联盟深耕“民间”,了解西部高校教师用课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利用联盟各高校的优势在线课程资源,耦合西部高校的用课需求和建课高校的教学特长,突破师资、时间、地域限制,在扎实推进通识课程协同教学的基础上,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创设了四类协同教学新范式:一是专业课程同步课堂范式,如华东理工大学与喀什大学的“无机化学”同步课堂,目前已经运行了7个学期。二是专业课程群同步课堂范式,如西南交通大学与西藏大学在交通运输专业实现了专业课程群的同步课堂。三是专业课混合式同步课堂范式,如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开展了“人文地理学”同步课堂试点。四是专业课订单式同步课堂范式,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兰州交通大学的“机械设计”等同步课堂,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与近400名兰州交通大学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实现沉浸式直播互动。上述四类协同教学范式在2021年都有了比较好的应用,共有37所学校提供了课程与教学支援,并在春夏学期覆盖西部10所学校、18门课程,在秋冬学期覆盖西部15所学校、65门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主动发挥“国家队”的作用,积极打造实时同步课堂,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2021年,学校还与贵州民族大学、喀什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中西部高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12次,共约1200人次师生参与。如化学与化工学院依托“化工原理”“有机化学”等一流本科课程的线上资源,通过在学校对口支援的贵州民族大学打造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实施线上线下跨校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以往由援助校派遣教师到高校开展支援的传统做法,大大提高了援助效率,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好评。

4.坚持弘扬教学学术,打造教学发展共同体

联盟坚持MOOC研发场所、教师交流场所、师生互动场所“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在76所城市建立了182个教改服务中心——“树下课栈”。自2016年3月北京大学首栈建立,到2018年新疆首个课栈石河子大学开栈,到2021年喀什大学课栈的推进,遍布诸多省市的教改服务中心建设稳步发展,逐年递增,各高校依托“树下课栈”,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服务组织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学术互动氛围。在校内,“树下课栈”为广大教师提供在线课程设计、拍摄、制作到上线等服务,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发展活动,点燃教师参与智慧教学改革的热情,推动慕课在校内的实践和应用。在校际,通过互联网技术,各树下课栈实现有效联通,教学研讨活动从线下走向线上,从本校走向全国,实现一线教师教学创新思维大碰撞,推动下大力气钻研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近年来,“树下课栈”开展各类教师培训4.1万场次,参与教师超过18万人次,其中西部高校总校次2300多次,西部高校老师超过2.3万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一批新的教学名师脱颖而出;同时还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联盟高校相关团队荣获10余个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在高等教育类各期刊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承擔“无机化学”等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形成了约40个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在此基础上,华南理工大学还主动以慕课和同步课堂建设为“圆心”,向其他核心要素辐射,形成专业建设的同心圆,带动中西部高校相关专业师资、教材、实践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提升其建设水平。一方面,学校派出包括教学名师在内的十余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教师,为喀什大学开设了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机械设备等10门食品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课程群同步课堂;同时以此为契机,建设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大团队,“传帮带”惠及喀什大学一批青年教师。另一方面,这批派出教师在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青年教师教学等各方面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指导,帮助喀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建设水平快速提升并顺利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而形成合作共赢、创新发展局面,破解了高校各自为战、教学改革路径依赖的发展困境。

5.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课程思政“四重境界”

联盟参与高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学育人和思想育人结合,在慕课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思政内容,注重体现教师的个人涵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了课程思政的“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互融。一方面,联合名校名师重点开发了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等内容融入公共基础课、通识课和专业课中,建设了“国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美育”等一批思政课慕课;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所在学科专业领域,在思政课中针对性地融入中国科技发展史、科学家精神等内容。第二重境界是“教师自身”与课程的融合,如工科任课教师“现身说法”自己的工匠精神,医科任课教师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等。第三重境界是“师生相长”与课程的融合。一是师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享,实现共同成长;二是提炼这些所思所悟,补充进入思政资源库,促使课程常用常新;三是当有新的学习者加入时,这些思政资源库就可发挥再生产循环的作用,该课程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传统。第四重境界是联盟推进跨校跨区域课程共建共享这一方式本身就是极佳的思政素材。从全国来看,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使命相近高校凝聚在一起的联盟建设宗旨本身就超越了课程建设的一般范畴,彰显了高校促进教育公平的初心,体现了联盟建设的思政元素。

华南理工大学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四位一体”(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研习系列活动)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目前,累计立项建设本科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程63门、示范团队29个,覆盖本科课程348门。学校实现了课程思政“线下运行”与“线上浸润”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华南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慕课西行——同步课堂”为例,任课老师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整堂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积极互动,实现了同步上课,同堂提问,同堂讨论。面向兰州交通大学学生的同步课堂,恰逢兰州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携手抗疫、共渡难关”的关心与温暖。

四、启示与思考

从实践结果来看,以联盟这一教育类民间公益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以“面对点”“面对面”形式克服当前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口帮扶“点对点”的局限性,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正如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2015年在联盟年会上讲话时指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东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的概念,而且是东中西部高校之间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教改之路,分享改革成果,是一个共建、共享、共赢的联盟。联盟的协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并且值得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信息化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公平”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问题,并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是要形成“质量优先”集体共识。“高质量公平”是对教育公平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意味着教育公平在“质”与“量”两个维度上均要达到高水准状态。因此,联盟各高校在实现线上资源、参与教师等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都要把“确保各教学要素高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既要提供高质量的线上资源、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要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

二是要加强共享课程的整体设计。教育公平的需求可划分为消除薄弱需求、提供优质需求以及发展个性需求等三个层次,其中消除薄弱需求是解决均衡问题,提供优质需求是追求实质公平,发展个性需求[5]。联盟鼓励参与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建设不同类型的同步课堂、慕课等,既促进了课程建设差异化发展,又满足了上述教育公平的三层次需求,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三是要加大对参与教师的支持力度。“慕课西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懂教育技术、懂教学方法的老师。因此联盟加大对参与“慕课西行”教师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最新教学工具,提升其信息化教学技能与方法,同时推动各个建课高校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教师在经费支持、教学工作量认定、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倾斜。

四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慕课西行”行动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线上学习环境,而“愿不愿学、能不能学”则取决于学生个体。因此联盟高校需要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包括培养学生信息化意识,形成主动查找、探究新信息的意愿;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工具,能够熟练、有效地方收集各类学习资料和知识;训练学生信息运用能力,能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用于批判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等。

五是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和制度衔接。为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在鼓励线上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纪律性也是势在必行。联盟推动各参与高校制订了《课程建设及运行规范》《在线教育学分互认管理办法》《在线开放课程考查考核规范要求》等规章制度,通过构建高标准的教学质量治理体系,为慕课高质量、高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进入以人机交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时代。联盟将继续以慕课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共建线上、线下或混合式课堂;以共享和技术赋能为关键,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与规范管理;坚持联盟集群效应和高校个性发展相结合,创新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及运行机制,打造教学学术共同體,从而为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继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刚,汤晨.信息化环境中创新教育对口支援模式探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80-184.

[2]高松.以教学信息化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4-6.

[3]周春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J]. 中国电化教育,2012(3):43-46.

[4]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代表座谈会上[N].人民日报,2020-09-24.

[5]魏非,樊红岩,宋雪莲,等.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国际研究——基于美、日、印三国的政策和行动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20(7):114-121.

高 松,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执行理事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 正,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副理事长,研究员;项 聪,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秘书长,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教育公平视角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中化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研究
比较中美教育公平,反思我国小升初择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菏泽一中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