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制造:青岛现代化崛起的必由之路

2022-04-19 05:27李光全
商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青岛集群优势

李光全

如何科学分析、系统认知并在这极具象征意义的拐点开启青岛制造业重振、上扬的新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决策意义。

工业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骨架和关键所在。青岛是国内知名的制造业城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成为青岛在国内城市星光闪耀并强势崛起的重要表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青岛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48%,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6年以来,青岛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上升。如何科学分析、系统认知并在这极具象征意义的拐点开启青岛制造业重振、上扬的新曲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决策意义。

制造业崛起是青岛百年辉煌的重要驱动力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稳则经济稳。从全国工业起家的制造业大市竞争的历史可以清晰发现,相互间追赶超越的路径也都伴随着明显的制造业兴衰。从青岛经济发展规模的变化轨迹看,GDP的增长曲线与城市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曲线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换言之,工业增加值的跃升正相关地带来经济规模的跃迁。对照二者的变化曲线会发现,制造业辉煌时对应着青岛经济排名的高光时刻,制造业低迷时对应着青岛经济排名的下移之时。青岛的“五朵金花”名震海内外,而且青岛的“五朵金花”具有典型的“制造业”特征。纺织业的兴起和发展给青岛的城市留下了“上青天”的荣耀;青岛啤酒、金锚手表、大金鹿自行车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成为了多少老青岛人引以为豪的城市记忆;海尔、海信、青啤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则成为了今天无数外地人对青岛的“最深印象”。不同时期有不同产业的发展风口,吃的需求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崛起,穿的需求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崛起,住的需求带来了建筑和家电行业的崛起,行的需求带动了汽车、轨道交通行业的崛起。回顾城市的发展历史,制造业无疑是青岛这座城市强大的基因,也无疑是要传承的城市血脉所在。

错失风口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致因

一个城市不能一直沉湎于城市的辉煌和产业的辉煌,必须在新的风口实现“无中生有”的产业创新和产业蝶变。当然,城市的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惯性,有时会陷入到经济增长的“产业依赖”和“路径依赖”。对于青岛而言,汽车产业、信息产业、新一轮化工产业等几次决定城市竞争的产业窗口都没有很好抓住风口,错失了制造业先进化、更替化的最佳机遇,最终使得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腾笼换鸟时自身城市的产业发展“涛声依旧”,当先进城市实现产业凤凰涅槃并确立先发优势时自身城市的产业发展“小荷才露”。

风口错失的背后是有原因的。从青岛的发展机遇看,这座城市获得的国家战略机遇垂青并不少,但战略机遇和战略平台的“抓”和“用”上空间还比较大、战略平台之间的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值得关注。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引领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等较为接近或相似的功能定位,使得无论是承载国家战略的功能区自身还是要选择进入投资的主体可能都无法有效区分。此外,发展空间聚焦的不可持续性和变化性,使得产业的布局在空间上分布会比较分散。以山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为例,青岛市入选的是青岛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青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其他城市入选的是济南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威海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德州经开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烟台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淄博张店区电子电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东营市东营区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济南市市中区能源互联网产业集群、临沂高新区磁电产业集群、滨州邹平市轻量化铝新材料产业集群、潍坊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菏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業集群。对比后就发现,青岛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典型性不够突出。此外,制造业投资下降的背后也隐含着对城市、对产业发展趋势和工业化阶段认知上的偏差,去工业化的政策显然并不符合青岛的实际。

青岛崛起必须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是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认知。从城市发展的蝶变过程看,产业间结构调整和产业内结构调整是并行不悖的现实规律和发展趋势。城市的产业升级会伴随着二次产业比重的下降和三次产业的上升,这是产业间结构调整的体现。同时,二次产业内的分化与调整使得制造业内部原有的生产服务部分演变为生产服务业并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不能以城市发展阶段来简单类比性确立城市产业发展的结构。青岛在产业发展中,既要关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要关注各产业内的升级,加快提升制造业中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和生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升级。2021年青岛工业分重点行业增长分析显示,分重点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2%。在结合全国城市的工业具体增长后,发现青岛工业增长也和全国类似的是,也明显受益于石化、化学制品行业的价格上涨。同时,实践已经证明:在新一轮城市能级跃迁和实力比拼中,工业日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因此,不能简单以2021年工业增加值的首次抬升作为青岛工业新阶段的开始,还需要对产业继续跟踪观察,同时继续坚定执行制造业强市战略,坚决摒除去工业化的错误认知和倾向。

二是强化国家战略赋能,构筑主导产业差异化布局的经济功能区格局。园区发展上的四处开花、产业发展上的产业优势不够突出、园区之间同质性竞争等问题必须在全市层面进行统筹解决。特色和集聚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产业的特色化定向集聚才能更好地提升制造业园区的竞争力。要强化园区制造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遴选,保持特色制造业和优势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定力,不盲目地追寻产业发展热点,什么热追什么;在全市层面加强区市和功能区产业的布局协调,逐步改变过往产业多点布局、同质竞争、片区实力不强的现象;不断推进国家战略与具体区市、功能区发展基础、发展优势的对接和赋能,形成在国家战略赋能下区市、功能区的互促互动而非简单地战略叠加,一定要实现战略融合下的1+1>2效应;继续深入推进市直投资平台公司与特色功能区实现携手发展,推动平台公司资本优势、市场优势与功能区产业优势、载体优势的深度融合,如青岛国信集团养殖、涉海研发等板块与青岛蓝谷的结合就很好推进了涉海研发制造的发展等。

三是强化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智能制造之都、新兴制造业集群高地。积极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青岛制造业数字化、现代化的流程再造;发挥即墨全国首个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的优势,探索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型制造业并力争在赋能中形成一批适合中小企业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方案优质提供商;发挥国家级胶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的平台优势,推动青岛企业与胶东半岛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协作联动,在汽车制造、芯屏制造、海工装备等领域构筑更大更强的网络化、区域化、高竞争性的制造业体系;全面复制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的制造业布局模式,整合优势资源、咬定主导产业,构筑起更多产业链全、竞争性强、产业特色突出的制造业功能板块;借鉴合肥芯屏产业和威海高新区打印机产业的经验,超前谋划、专业研判、集中优势来培育新兴制造业,最终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支撑来定向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优势制造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在多链合一背景下实现要素、资源向优势制造业聚合,形成产业发展的最优营商环境。

(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中国生产力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委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青岛集群优势
矮的优势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画与话
青岛明月申牌?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