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艺术振兴乡村的路径探索
——以宁海县“浙里艺术村”为例

2022-04-19 07:47葛民越储玲琴王淼
工业工程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宁海县村民数字化

葛民越,储玲琴,王淼

1.中国共产党宁海县委员会宣传部,浙江 宁波 315600;2.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0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种类型的振兴模式从不同角度全面发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也趋于多元化发展,并不断响应时代需求与民众需要,创新解决方案。信息文明时代,数字乡村的建设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在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的过程中,数字乡村的建设是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力量,更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直接抓手。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的同时,互联网+乡村产业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初露头角,乡村网络文化、数字乡村的治理能力、信息惠民等方面的实效逐渐显现,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浙江省宁海县自2019 年启动艺术振兴乡村的探索以来,以“赋能、财富、友好”为核心理念,引入高校艺术设计的团队与村民融合创新,激发乡村建设主体的内生动力,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创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宁海县以“浙里艺术村”的数字平台建设,对艺术振兴乡村的模式进行迭代升级,通过数字化建设延伸艺术振兴乡村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浙里艺术村”结合艺术振兴乡村的线下内容,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构建“艺术+数字”在乡村现场的场景,打造数字乡村建设的创新模版。

一、数字化赋能艺术乡建的现实路径

在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体系中,艺术介入已经成为重要的乡建类型,从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到国内的碧山计划等,案例不胜枚举,艺术思维和视角对乡村建设的推动价值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乡建介入手段,以其在造物设计、力量整合和文化保护传播等方面的创造力优势及介入方式的多样性而别具一格”[1]。浙江省宁海县推行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发轫于2019 年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团队在葛家村的驻村实验,高校艺术设计师生与村民在乡村现场的融合创造,引发了一系列的乡村尚美向善的变化,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写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开展艺术振兴乡村计划”写入《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

从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到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再到2022 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一系列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对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加持之下,数字乡村建设逐渐走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在此背景下,宁海县结合数字化改革工作,以打造文化赋能惠民新场景为基本定位,推出“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构建“数字+艺术”在乡村现场的创新场景。

毋庸置疑,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需要跟随时代变革,不断升级迭代。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转化为契机,数字技术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新的推动力。“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借助数字化资源快速整合、资源实时共享的技术优势,解决艺术振兴后备动力不足的困境,将数字技术作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发展的新引擎,建立劳动乡村、技术乡村、艺术乡村,再到数字乡村的逻辑路径,将乡村资源与艺术化、信息化、数字化进行对接,以此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系列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乡村的数字化治理、数字文化建档、数字产业升级及数字人才的培养,以其高速度、高质量、高体量的技术特性为乡村振兴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禁锢,补齐发展短板,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机遇,尤其对乡村治理、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等具体领域,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人口离乡,使原住村民和土地发生分离,村民的离土与离乡使乡村社会地缘和血缘体系逐渐松散,难免会破坏乡村传统的治理结构,从而形成新的挑战。艺术振兴乡村,引导村民参与艺术创造,在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促进村民议事、协作。艺术介入乡村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重新修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联,但仍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与联系[2]。“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在艺术振兴乡村的场景内容中,村民之间,村民与村两委之间,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之间在乡村建设的具体任务中培育起来的新型合作、协同的生产关系,以艺术振兴乡村为载体,融入乡村治理的内容,激励每一位村民都参与乡村治理,让村民由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参与者变成主导者,实现乡村的多元主体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融合。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华文明中乡土文化、乡村文明的薪火。乡村是文化与文明生长的根基,承载着数代人的乡愁记忆,但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与乡村有关的诸要素日渐走向边缘,包括地方语言、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在内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概莫能外。

据统计,浙江省现存有257 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促使这些文化发生、成长最适宜的土壤一直在乡村。在“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乡村,文字记载的缺失致使诸多传统文化逐渐走向消失,对民族文化遗产记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面对数代化发展带给乡村文化的冲击,要将“冲击”转化为积极的助推力,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与现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对此可以借助数字扫描、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对乡村文化目录、传承人、分布地区等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建档,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强化乡村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强化传承人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培养其以数字化思维重塑乡土文化,在传承中吐故纳新,不断创造文化新形式,完成乡土文化的“自我造血”。

无论何种乡村文化,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适应生存环境完成的创造性改造,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乡村文化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重要原生资源。浙东地区蕴含有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十里红妆喜庆吉祥文化、五匠之乡的工匠文化为典型代表的非遗、民俗文化,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焕发出时代生命力。“浙里艺术村”恰好是将宁海优美的地域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际行动,与此同时,以“数字+艺术”的振兴方式,为艺术乡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案。

二、“浙里艺术村”数字化实践分析

浙江省作为乡村振兴示范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不断树立新标杆。其中,宁海县不仅是艺术振兴乡村“文化深耕”模式的策源地,在数字化改革道路上也走在前端。为了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1 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发布《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试点,围绕集成“美丽乡村+数字化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建设内容,建成一批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迭代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新标杆[3]。“浙里艺术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推进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多跨场景中进行运用,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主线,赋能、财富、友好为核心理念,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进行数字赋能的实践探索。该平台采用“1125”总体架构,即1个业务协同、1个数据资源中心、“浙里办”和“浙政钉”2掌、包括艺术人才促富、艺术产业促富、艺术乡建促富、艺术服务促富及艺术帮扶促富的5 大应用场景,同时以包含业务协同与数据资源中心在内的应用支撑层、资源层、基础层作为支撑,通过全县乡村资源、文化、产业、服务、场景、故事的数字化转化,为艺术振兴乡村提供组织保障、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和人才支撑,以大数据为链接将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进行对接,推动当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图片来源为宁海县委宣传部)。

图1 “浙里艺术村”总体架构

(一)数字乡村助力村落建设

“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架构来自历时3 年多的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积累,在多跨场景应用中,艺术村建设、艺术庭院建设、艺术民宿建设等数字连接功能明显区别于其他数字乡村的线上场景。新时代的中国农村不再仅是村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更是为农村人口提供生活、娱乐、休闲、快乐和成长体验的场域。只有积极关注和审视村民在某一物质结构中的行为活动及活动中所蕴含的场景,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满足居民需求[4]。“浙里艺术村”明确以艺术破题,以数字化技术为工具,以村民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强调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乐于建设乡村。

“浙里艺术村”针对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参与面不广、内生动力不足,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尴尬问题,从乡村日常场景入手,开展赋能式孵化,对村落里的街道转角、水系、公共空间、闲置老屋、村民庭院等节点的艺术改造,与结合乡村技能、物产资源开放产业系统,成为乡村建设必需的重要环节。

在前期设计中,可利用数字建模技术,对乡村小微场景、公共空间、民宿改造进行个性化设计方案虚拟展示,使村民更直观、立体看到改造前景,增强认同度。在具体实施中,强化数字设施的使用,乡村数字宽带、数字公告栏、数字垃圾回收站、数字充电桩、数字快递柜等数字设施的完备可以极大美化、便利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缩小与城市数字化生活体验的差距,将村民留在乡村,从而唤醒村庄活力。同时建立数字化治理平台“浙政钉”与“浙里办”,为政府办公人员、村民、艺术工作者、游客等用户群体的办公、生活、社交提供一站式服务。毫无疑问,“浙里艺术村”的数字乡村建设,不是停留在数据、技术层面,而是以“数字+艺术”重塑了乡村的整体价值,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二)数字乡村推进文化振兴

“浙里艺术村”应用平台明确以文化驱动,艺术赋能,以期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宁海县力洋孔村进行的艺术振兴乡村为例,力洋孔村是孔子嫡系第55代孙及其后代生活的古村落,600年来,孔子圣贤文化代代相传。力洋孔艺术振兴乡村的主线以“一部论语,一个村庄”为主题,在常规线下场景建设的同时,注重数字化IP 打造,见图2(设计:王淼)。原创的卡通IP突出孔子与学童的形象特征,与力洋孔村的孔式祠堂、孔氏学堂、长带楼、古石碾群、桃花溪等场景相结合,以此丰富国学文化的数字化研学体验,并以线上表情包的萌化展现、线上互动问答的寓教于乐,增强国学教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对力洋孔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的功夫涨坑、花开海头、桂语葛家、艺宿双林等村落均注重乡村IP打造,结合“浙里艺术村”的应用平台,将村落文化基因转化为数字资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图2 力洋孔乡村IP

乡村文化振兴在活化乡村文化资源,推进IP 打造、审美教育、产业链接等一系列振兴策略之中,“浙里艺术村”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艺术产业促富”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中,以文创大脑、艺术产业等板块,将乡村文化资源在数字平台转化为产品、服务、体验等形式,尤其在国潮文化广受热捧、“双减”政策之下周末和节假日亲子游升温等消费环境下,“浙里艺术村”是将乡村文化与青年消费群体、城市亲子家庭等提供资讯、创造体验的新兴平台,在数字乡村中实现乡土与时尚的链接、城市和乡村的融合。

(三)数字乡村推进人才振兴

艺术振兴乡村,最关键的是要依托人才资源。在“亦农亦匠,耕读传家”的地域传统中,宁海县的乡村不乏能工巧匠,据统计,宁海县现有人口约70万,近10%人口掌握各种手工技艺,由此造就了宁海“五匠之乡”的盛名。艺术和设计类高校的师生团队与村民的融合创新,是艺术振兴乡村的主要特色,如何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增强高校力量与本土人才的黏度,“浙里艺术村”发挥数字平台的连接功能,将艺术人才服务作为其应用子场景,构建乡村人才高地,搭建人才交互应用平台,集聚各类人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引进高端文化人才资源下沉,推动本土文化能人巧匠涌现,实现人才的有效补充与艺术资源的最大化运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浙里艺术村”以“艺术人才促富”作为五大场景的智能化应用之一,建立起高校艺术实践、文化人才遴选、能工巧匠之家的互通板块,并依托资源层的基础支撑,与县人才服务平台打通,在数据中台中,形成艺术人才专题库和人才数据。在以县域本土人才和县外高层次人才中,本土的文化名家名匠、文化优才、乡建艺术家、文艺协会等资料,与全国范围之内的高校艺术设计联盟、艺术振兴乡村人才学院等数据库建设,为人才精准匹配、乡建精准施策提供重要的决策数据。以高校设计师联盟、校地协同青年人才培养、艺术振兴乡村人才学院、文化名家名匠选育、乡建艺术家星级评定、能工巧匠之家等平台,完成艺术人才“引育选用留”全生命周期管理,见图3。

图3 “浙里艺术村”艺术人才库

(四)数字乡村助力艺术产业与帮扶

“浙里艺术村”作为对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积极响应,通过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融合,涉农涉文资源整合与工作协同为手段,唤醒群众振兴乡村行动和精神的自觉,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径。“浙里艺术村”为宁海县搭建起数据资源中心,基于数字平台,城乡之间共享信息、互联互通,实现销售渠道共享及数据共享[5]。平台将艺术村数据、艺术空间数据、艺术节庆数据、艺术人才数据、艺术平台数据、旅游数据通过数据中台的采集、交换、清洗、治理和分析进入数据仓库,为对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再通过“驾驶舱”对数据进行展示和趋势分析,达到资源的充分运用。

在产业帮扶行动中,村民通过“浙里艺术村”数据共享平台,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民宿、餐厅、工艺品推送给城市消费群体的同时,也利用大数据为村民提供关于农业养殖、创业、市场、资金的专业咨询服务。村民还可以通过电商直播模式,将家乡物产进行销售,例如宁海县海头村的村民,将村内可食用菊花进行线上直播带货,不仅开拓了线上销售渠道,也带动了线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村民面向市场,做到“零成本”创业,不仅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实现增收。值得一提的是,“浙里艺术村”以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开设“艺术帮扶促富”特色版块,让艺术、数学技术融入生活,营造“找准路,主动干,村民带着村民干”的氛围。

近年来,宁海县加速构建文旅数字孪生平台,促进沉浸式、交互式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可感知、可体验、可互动、可交易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及服务,加快旅游资源数字化。“浙里艺术村”围绕“身临其境的旅行推荐”“便捷贴心的伴游服务”的目标,深度组合本地化、特色化的“吃、住、行、游、购、娱”资源,广泛应用全景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一部手机游宁海,玩出大不同”,以带动宁海县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见图4(设计:王瑞霞)。

图4 “浙里艺术村”应用场景

三、“浙里艺术村”的启示

“浙里艺术村”的应用建设是立足于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的改革突破。此数字乡村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赋能、艺术扶贫,实现文化图景、发展场景、共富愿景的交融相得,同时期望为全省示范、全国领跑的艺术振兴乡村国家标准建设提供数字支持,让宁海“浙里艺术村”人人可为、处处可用、时时可学。“浙里艺术村”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具有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一)立足特色,推行数字乡村建设

众所周知,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各项资源支持,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化改革,可是,最终成果大多体现为同质化的结构和形态。立足于地域资源或者特色模式,是避免数字乡村建设同质化的要点。

数字乡村建设中,面向生产的数字赋能,大多聚焦于智慧农业发展,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等领域,面向生活的服务,也基本囿于农村电商的建设,村民对数字化社交、娱乐,则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普遍缺少具有地域资源特色,与乡村振兴的创新领域进行价值叠加的建设。“浙里艺术村”立足于宁海县艺术振兴乡村的特色模式,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乡村建设大数据应用场景,通过对美学思想和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以及对村民生产生活的高度关注,优化线下艺术赋能、线上数字赋能的艺术振兴乡村供给机制,以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供需脱节问题。

(二)面向村民,实行全方面数字赋能

数字化设备日渐变成村民的“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村民在农闲时通过手工技艺对乡村资源加以创新生产,可借助数字化拍摄手段,将乡村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民俗节日、传统文化、娱乐方式及手工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并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使乡村的物产与文化“走出去”,在展现乡村新风貌的过程中,提升村民的新媒体素养,“‘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使各类群体实现数字赋能成为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农业从事者分享到信息化、数字化红利[6]”。在乡村数字化生存的大势下,从新技术、新理念、新业态的乡村振兴局面中,塑造村民的数字思维和技能。

“浙里艺术村”充分认识到村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数字平台中,应该是重要关照对象,无论是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还是乡村文化场景的打造与升级,都需要村民内生动力的激发,以及本地乡建人才与县外高层次人才的链接,以设计思维为导向,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强化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创新与发展,打造“特色村庄”,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以数字乡村,促进城乡融合

乡村数字平台越来越成为乡村连接城市的重要媒介,早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进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7]。在不断强化村民数字化思维的趋势下,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的农业生产、旅游开发、餐饮民宿运营及文创产品设计,推动乡村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城乡数字化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的融合发展。

无论是建立本土艺术乡建人才与高校师生团队的艺术振兴乡村共同体,还是通过应用平台传播宁海的地域文化与民俗艺术,“浙里艺术村”通过数字平台构建,从“介入”到“融入”乡村建设,根据艺术振兴乡村的切实需求,提供数字支持,增强乡村的数字化生活体验,以期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四、结语

“浙里艺术村”应用以文化铸魂塑形,艺术赋能兴业,助力共同富裕。但是,艺术振兴乡村的数字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在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要找准艺术乡建的数字痛点,将数字技术融合生态文明、乡村秩序、文化脉络、产业需求、邻里关系等多个纬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中,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数字化浪潮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劲的驱动力。乡村IP 打造、数字场景、元宇宙的未来想象,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毋庸置疑,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乡村产业与文化等综合资源,通过数字思维的系统整合创新,进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的发展潮流,是将乡村文明与消费文明、信息文明进行融合创新的观念体系与社会实践。浙江宁海“浙里艺术村”的应用探索,在实现数字乡村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致力于未来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及善治乡村的全面推进,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路径参考。乡村的未来在动态中前行,具体的对策与实践,也需要与技术革命适应、与现实发展结合,共建独具特色且与时俱进的特色乡村。

猜你喜欢
宁海县村民数字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宁海县黄坛益良五金厂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宁海县黄坛益良有限公司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