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驱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创新:价值考量、潜在挑战、路径期许

2022-04-20 23:11郝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郝文

摘 要:区块链技术带着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可追溯等人特性,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新,区块链技术以其爆发力与潜力,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不可避免的深刻影响。本文从价值考量、潜在挑战、路径期许三个方面对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价值进行分析。区块链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们的治理提供了价值参考;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亟需人们提供解决途径。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意识形态治理;价值考量;潜在挑战;路径期许

中图分类号:D64;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3-0019-03

当代大学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上,大学生是主力军、奋进者。因此,必须把大学生意识形态创新治理工作放在事关国家战略建设全局的高度来对待[1]。区块链技术从兴起之日,从它的特点就可以看出,对于意识形态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目前意识形态治理领域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一、区块链技术驱动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概念内涵

(一)区块链技术

2008年,比特币的开发者兼创始者自称日裔美国人的中本聪发表了一篇关于比特币的论文,标志着第一代区块链的诞生。2014年,以太坊发明人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发布以太坊白皮书,并提出智能合约的概念,标志着第二代区块链的诞生。2015年,区块链技术迎来了高光时刻,并由此迅速深入社会多个应用领域。区块链技术+传统行业正在试图构建一个新型的行业生态系统,并且向世人证明在促进多方间去中心化的安全交易,增强安全性与互信,促进多方交易中的透明度和效率等方面,区块链技术正在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区块链的网络中所有涉及的数据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都可被證信息的有效性。基于此基本理念,区块链的运作过程呈现了匿名性、自治性、开放性、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等基本特性。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作为一项新的技术革新,区块链技术以其爆发力与潜力,正以迅猛的态势改变人们的生活,折射出这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发展,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内容三个方面为意识形态治理创新带来了新的内容。这个内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治理提供了价值参考,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自治、互信,扩大了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安全风险增高,弱化了中心监管,对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亟需人们提供解决途径。

(二)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Antoine Destutt de Tracy)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首次提出,并在《意识形态概论》中使用,是指关于观念发生规律的学说。意识形态是一个极其重要又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自身具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中,学者根据研究角度不同而赋予其不同内涵。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在他们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并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使用。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来使用。后来马克思在其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对意识形态又作了重要的论述。恩格斯在有关的著作里对“意识形态”也做了很多阐释。本文主要继承和延续马克思主义关于有意识形态的内涵阐释:认为意识形态是服务于权力的,具有阶级性;并且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体系,由各种象征形式所构建和传达的意义服务于建立和支撑统治关系的总和。而我国许多学者通常把具有阶级性的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定义为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治理

新时期,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现代治理模式更符合网络社会,也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能有效消除民众对政府的认识误解与思想对立,从而达到良好效果。同理,意识形态工作也应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现代治理模式。在治理模式下,党和国家只是意识形态治理的主导主体,而不再是唯一主体,他们将通过权力下放、权力分担,以及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作用来实现意识形态治理社会化,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意识形态治理是指目前社会情况下,各类治理主体运用正式或非正式手段方式,通力协作为实现治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中国意识形态治理的重点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其他各种反动社会思潮之间而展开的演变与反演变、渗透与反渗透,根本目标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站在战略和道义的制高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本文重点在具体研究区块链技术对意识形态治理创新的角度上,从价值考量、潜在挑战、路径方面入手,从治理目标、原则、主体、对象、方法、情境等方面,结合目前意识形态的实际,进行治理策略的研究[2]。

二、区块链技术驱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价值考量

在新时期,更加开放互动的治理模式、多元的价值观选择环境以及新的计算机技术对网络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必须以高效、真实的信息为基础。然而目前存在的信息失真、信息共享障碍、应急技术迟滞等问题正阻碍着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效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区块链技术以其核验机制、时间戳系统、可溯源性、不可篡改性、高度共享性等特征,为意识形治理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意识形态治理的有效性

区块链技术为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一种全新的、更具挑战的工作方式与内容。它以信息高度共享的特定“公民”身份定义了一种新的治理方式。区块链技术将信息资源共享这一优势凸显得十分明确,改变了以往系统各主体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数据冗繁、不透明等问题,很好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具有科学、时代的特征。信息孤岛现象会使意识形态工作碎片化,增加工作的重复性,无法及时对出现的意识形态危机给予良好的应对,无法做到综合考虑、多方联动、有效处理。信息孤岛现象的避免,加强了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主体和客体间的联动性与配合度,扩大了治理的普遍性,同时为治理效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去中心化增强意识形态治理的多元性

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曾经说,用区块链的光打造了一个透明、公平、效率的新世界。由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质,基于多方的加密确认与验证程序,提高了交易多方的透明度,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安全性与互信,减少了欺诈。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在这里原有的中心化主体概念被弱化,原本微弱的个体在这里开始发声,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并放大,取而代之的是个性的张扬,人们更加崇尚自治、互信。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大量的文化价值理念与人们积极的参与意识并行,使传统的精英发言模式向普罗大众过渡,治理的单一客体向多元客体过渡,客体的接受方式从被动向主动过渡。这就为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原本单一的灌输式、传授式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改变,丰富了意识形态治理的方式与内容。

(三)客体话语权的增强加深了意识形态治理的互动性

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沟通,是决定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效果如何的主要衡量标准。主体如何更好地彰显认可度高的意识形态引领内容,客体如何更好地接收并传达自身的感受,是否有良好的话语渠道,是新时期意识形态治理的创新内容。目前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中,主体部门与客体受众的话语表达并不平等,治理客体表达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并不是很及时[1]。意识形态治理客体话语权的淹没和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治理效果,阻碍了主客体凝聚力的产生。区块链技术为意识形态治理客体带来了话语表达权的提升,拓宽了话语表达的多元渠道,为新时期意识形态治理的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系统,依赖于主客体的一致产生有效性,只有当主体与客体双方就相关内容达成共识后,智能合约系统才会对合约内容进行执行[1]。

三、区块链技术驱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潜在挑战

(一)去中心化带来的乱象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地位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带来了公平、透明的交流互动;另外一方面也会对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造成冲击,引起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心主导地位出现消弭风险。例如,在去中心化价值的背后,公民权利身份成为更重要、基础的概念。如何监管、赋权,以及掌握都会给治理工作带来新一轮的考验。如果赋权过少,会管得过死;如果赋权过多则可能存在失去制约的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横空出世,以及以区块链技术为背景的新产业崛起将多元化意识形态带入我国。人们传统的中心化观念开始改变,并对传统权威话语权以及中心化监管开始审视。这也会造成大学生对主流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产生质疑,被“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一些别有用心的社会思潮所影响[3]。

(二)多元价值观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

区块链技术带来了产业的新生、社会生活的改变,同时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情况也“因链而生”“因链而增”。以区块链的方式,仅通过持有一个私钥,就让大家将自己的个人相关信息进行线上存储,仍是许多人不能信赖的方式。可怕的事情如果将个人所有数据都放在线上,而私钥被盗了,遭受的损失将是惊人的。区块链特有的运行方式,匿名性、去中心化、开放性为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价值观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了颠覆。传统单向传递的过程中,意识形态治理客体处于被动接受方式,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改变了这一方式,转而以主动的、平等的身份代之。每个客体都是一个接收者也是一个传播者,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倾向,他们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传播的内容、方式、质量,这对意识形态主流传播主体造成了冲击,加大了主流价值观引领的难度。

(三)开放性带来的不安全隐患滋生

一方面,開放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上,海量的信息在向全体用户传播,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不少国外势力利用平台发布不良信息,利用现有热点时事政治散布谣言,造成网络舆情不可控制。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渗透是长久的、潜移默化的。采取隐蔽手段,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开放性等特点,敌对分子或者破坏势力对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工作进行破坏,进行意识形态风险信息的恶意篡改。意识形态风险研判如果单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那么鉴于主客观多方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及时、全面、客观的再现,对于信息被恶意篡改的问题也很难有效防范[1],从而加大意识形态治理风险的发生。在信息失真的前提下所进行的风险研判也难以真正地为意识形态治理风险研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四、区块链技术驱动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路径期许

(一)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生态环境

赋予区块链技术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区块链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区块链为有害信息的网络渗透提供新的手段,为西方国家行使技术霸权提供新的契机。对此,最重要的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1],夯实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地位。充分利用新技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完善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网络系统。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阵地,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作用的确立,意味着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

(二)建设一支专业的治理主体队伍

在区块链产业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成熟的服务技术背景下,如何打造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主体团队,将会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和风险。首先,意识形态治理的效果如何,需要一个专业的治理主体,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术能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问题背景下,结合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的要求寻找突破口,加强技术赋能是不可缺少的。其次,构建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监管职能、提供核查机制、打造平衡机制,在系统内部打造自我监管产业。主流意识形态生态环境是价值体系表达和传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增强其作用,积极构建权威话语权,在众声喧哗的网络平台中,使其掌握主动权,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价值观、理念表达出来,将热点问题与理论结合,发挥传播导向作用,掌握意识形态网络监控权。

(三)增强治理客体的“自身免疫力”

受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的影响,若想应对价值观的冲击,规避盲目跟风的行为产生,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共青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大学生“自身免疫力”,在知识的传授中加强价值观的引领。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意识形态治理客体的思想特点,了解其类型、现状,研究其背后的利益诉求,结合目前意识形态主流价值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增强客体“免疫力”。其次,增强共识机制。在意识形态治理过程中,总会有个别客体存在不一致的价值观,不认可现有的意识形态构建的价值观体系,因此就需要借助网络平台优势,整合价值内容,引导客体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汲取有用价值信息,增强辨别信息是非的能力,抵抗外部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通常是瓦解与摧毁大学生的重要突破口,这个防线如果被突破,其他方面的防线也将不攻自破,因此需要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摆在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高度来看待。从根本上来说,要想真正掌握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主动权与主导权[1],就需要提高自身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能力,而采用区块链技术来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风险能力,将是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田方晨,蒋桂芳.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9-37.

[2]苗国厚.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7.

[3]高珊.当代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区块链技术
互联网+电子病历档案大数据跨医院共享信息安全保护机制探究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研究
区块链技术驱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
“一带一路”下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研究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应用场景分析
基于区块链的企业财务业务创新
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国际结算的探讨
区块链技术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前路展望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