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演变及其深层原因

2022-04-20 14:49马立明黄泽敏
对外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开幕式文化自信

马立明 黄泽敏

【内容提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中国利用大型国际体育盛会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通过对开幕式的观察可以发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已经与过去有较大区别,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的文化呈现,而是将文化分解为多种元素融入整场仪式之中,以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方式进行表达。从板块化的文化呈现到碎片化的文化流动,标志着中国故事的讲述逻辑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在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之后激发出文化自信的充分显现。这对于新时期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 开幕式 叙事逻辑 文化自信 国家形象

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是天然吸引全世界关注的宏大景观。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展示国家形象、增加国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全球多国进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做法,特别是对于开幕式的策划与呈现,向世界展现自身形象,使其成为“国家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开幕式中,中国通过两个小时的精彩演绎,向世界讲述了全新的中国故事。

观察整场开幕式的演绎过程可以发现,我国国际传播的叙事逻辑正在悄然改变,不仅有常规的文化呈现过程,也有更加碎片化、更加灵动、更加自然的文化流动。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中,中国通过盛大景观塑造与宏大叙事的手法,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是谁”。而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崛起的中国已不需要再刻意做“自我介绍”,不再简单着力于文化元素的显性表述,而是将多种文化元素自然融入开幕式的细节中。这次开幕式少有地没有出现古装扮相,①但几乎每个节目都能感到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凸显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色,流动着“中国式浪漫”。文化已不再是被讲述的内容,而是拥有了主体性并被巧妙嵌入开幕式的每个环节中。这意味着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方式已经变得愈发柔性而自信,也反映出中国国际传播叙事手段的进步,更呈现出基于中国日益强大而自然建立起的文化自信。

一、追本溯源:国家形象的解读与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形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实力形象,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是国家一笔雄厚的无形资产,②受到国家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影响。良好的国家形象往往能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明互鉴,一定程度上更能赢得国际社会、国内公众的信任与支持。③但国家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既需要一个国家的自我定位,也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在主客体的互动建构中实现的“身份形象”,④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一方面,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国家有不同的认知和评价,且这一认知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认识主体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大多建立于这个国家的客观基础之上,立足于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该国自身的内在特点。⑤因此,国家形象可以视为一种评价形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涵和外在表现的评价载体,国家形象是社会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印象和批判的稳定性表达。⑥从媒介角度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信息流动中形成的“媒介形象”,⑦它是该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公众对该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⑨中国故事是阐释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和中国价值观的载体。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持续呈现的所谓“中国故事”始终以“西优东劣”的种族主义滤镜,将中国刻意扭曲为一种“有缺陷”的形象。⑩在当今国际舆论场中,即使我国媒体努力在海外媒体上发出与西方不同的声音,仍然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1到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舆论斗争依然激烈,中国与西方媒体不断争夺着对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主导权。

二、文化呈现:国家形象的直观展示

文化呈现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段,是构建国家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属于典型的“自塑”。文化呈现是通过文本、视频、景观、剧目等方式将国家形象展示出来。以体育赛事开幕式为例,开幕式策划者是主体,节目是表现手段,而包括各种文化符号编码在内的国家形象及其组成要素则是需要表达的内容。在各个国家举办的各类运动会开幕式中,国家形象几乎都是被直接表述的部分,一般采用东道主身份介绍与成就展示的固定模式。

(一)作为文化呈现核心部分的身份介绍

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开幕式中,身份介绍是重要环节。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短短数年、非常需要向世界表达自我的中国,的确需要一场仪式盛大的身份介绍。当时,开幕式第一个节目是由2008位身着传统服饰的汉子共同表演的“击缶而歌”,传递出历史深处的呼喊,展现出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文明史。之后的节目如《灿烂文明》中的画卷、戏曲表演,《辉煌时代》中的太极表演等,以长达50分钟的篇幅对中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说明。事实上,第一次举办国际性体育大赛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多都会以较大篇幅来进行自我陈述。

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身份介绍的部分被大幅压缩。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充分崛起,不再需要进行身份介绍,而更多是以大国的姿态来展现“地球村”上的人们,着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递,体现“一起向未来”的目标和精神。但应该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讲述并没有缺失,而是以碎片化的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奥林匹克精神的叙事融合在一起。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相比,2022年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国家形象的建构更加自信从容。

(二)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成果展示

申办大型国际体育运动会不仅体现了申办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热情与信心,还是国家综合实力充分展示的重要契机。鉴于此,多数国家在策划开幕式时多会侧重于展示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突出实力与取得的巨大进展。因此,举办国往往重点向世界展示“我有什么”。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中,中国全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个不断走向现代的中国、一个富强的中国。时至2022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已有了长足进步,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已經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在2022年冬奥会的开幕式中,中国并没有刻意展示这些跨越式的发展成果,而是通过在多个具体节目中,运用多项高科技、高难度的奇幻效果,不经意地直观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三)主体与内容重合导致的传播困境

文化呈现的方式可以通过“自塑”直接进行正面表达,但效果往往与预期不符。从政治传播理论中的“说服效果”机制来看,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一旦存在利益关联,就很可能会引发传播对象本能的抗拒。开幕式中的传播主体往往是国家意志的代表,必然存在“自说自话”的嫌疑,那么传播内容的可信度一定程度上也会遭到怀疑,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商业环境中沉浸多年的受众多会对自塑行为产生防备心理,会将其看作是精心打造的商业广告或政治宣传。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之时,一些外媒记者甚至故意不参加开幕式,而在北京周边寻找他们眼中的“死角”进行拍摄。他们认为开幕式是一次刻意打扮的“政治演出”,奥运会之外的细节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面貌。同时,从叙事学的“故事-话语理论”模型来看,从故事走向话语的语义转化不取决于叙事模式,而取决于阅读模式。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解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故事话语的传播效果。中国国际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造成了“说话没人听,说了也不信”的被动局面。

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许多环节自然根植于中国百姓之中。如国旗入场环节在儿童小号手演奏的《我和我的祖国》下进行,国旗在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手中传递,文化传播的主体全面覆盖讲述者的集群,塑造出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相较于2008年明星云集的奥运会开幕式,冬奥会开幕式没有太强的表演感,却更加直击人心。

三、文化流动:国家形象建构的升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的自我认同感不断增强,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逻辑也发生了变化。文化流动是传统文化经历创新后与现实生活再度融合的全新形态。文化不再是被呈现的内容,而成为主动传播的主体,或被融入传播之中,成为贯穿主体、内容与媒介的流动元素。中国文化更高级的表达形态必然是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后的“润物无声”。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中,中国文化不再是一个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而已经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中并没有刻意介绍、塑造或传播中国形象,但在观看过程中,观众们都清晰感觉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现代化中国。

(一)文化巧妙融入叙事过程之中

在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中,节目《立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但这一节目作为开幕式倒计时的一部分,带有明确的功能属性。节气跟随计时器的变化而变化,最终迎来本届冬奥会开幕的非凡时刻——“立春”之时。通过倒计时环节,中国壮美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依次浮现,传统文化被巧妙融入其中,自然展示出中国人眼中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演变。

这种巧妙的安排还体现在整个开幕式多个细节之中。例如,在冰雪五环出现时,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的意境,来自中国古老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对中国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随后,冰球运动员与影像冰球击打互动,冰球反复撞击,带动更为激烈的雕刻。整块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成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这一节目展示了“破冰”的内涵。在中国文化中,“破冰”代表着打破隔阂、化解矛盾、走近对方、相互理解。在这些节目中,文化元素都隐含其中,它们不是静止的、僵硬的“体”,而是灵动的、闪耀的“流”,从容自由地穿梭于节目之中,成为开幕式活的灵魂。在节目中流动的中国元素,被网民形容为“中国式浪漫”。事实上这种“浪漫”来自重新被激活的传统文化,它秘而不宣地在节目之中流动,无论是符号、话语、景观,都汇聚了满满的文化元素,为受众提供了中国文化沉浸式体验。

(二)助力展示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数字技术

中国数字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中国文化复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自然内嵌入开幕式全过程中,有赖于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全程使用了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在鸟巢(国家体育场)先模拟呈现,最后才落地于现实世界中,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AR、裸眼3D和云技术等多种科技成果,实现了“人少而不空,空灵而浪漫”的效果。此外,整个鸟巢超大地屏首次实现全LED影像取代传统的地屏投影,画质清晰度达到16K。在长达5个月的高强度排演及冬季极端低温雨雪天气中,地面显示系统依然能实现稳定运行,向世界完美呈现梦幻逼真的科技之美。12无论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还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唯美,都借助了LED和AR技术特效。在节目《让世界充满爱》中,表演者们从容地大步走过,地面缓缓打开的画卷令开幕式充满了张力,给全球受众以独特的观看体验。

近年来,中国的高新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水平迅速提升,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互联网大国,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黑科技”也在本届冬奥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开幕式中展示的科技含量,在赛事中还使用了包括智能防疫、绿色低碳、智能环境等带有人文关怀的前沿高科技产品。这些都是中国不动声色的成果展示。

(三)充满中国文化符号的沉浸式体验

在本届冬奥会中,许多细节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符号。如在场馆建设、标识、景观设计中,都融入了具有特色的中国元素。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融入了敦煌壁画“飞天”元素,运动员迎风飞翔的刹那宛如“飞天”般惊艳。国家滑雪中心的外观一如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承载着中国作为东道主国对运动员们取得佳绩的美好祝愿。国家速滑馆的造型是“冰丝带”,“丝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之一,其造型给观众以“彩练当空舞”的感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七个赛道犹如白色瀑布,让观众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此外,本届冬奥会的会徽是中国传统书法与冰雪运动的结合,体育图标则以古代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方式,火种灯的创意源自西汉长信宫灯,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均取材于中国各地经典传统门窗图案,开幕式雪花引导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中國结”。种种包含着中国文化元素的细节,构成了整体冬奥赛场的“中国式浪漫”。无论是外国运动员还是中外观众,在细节中都能获得沉浸式体验,中国故事、中国印记随处可见,中国文化如水流般温柔地包裹着受众。

(四)国家形象的深入建构

国家是有着“国际人格者”特征的政治组织,国家形象并不是国家和形象的简单组合,而是有着特定理论内涵和价值指向的、具有政治属性的概念。13国家形象与特定的民族文化是紧密关联的。除经济水平、军事实力等客观因素外,还包括民族性格、民族风俗等具有温度的人文因素。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充满中国文化的细节形成了特定的情境,具有沉浸效果的情境又在不断强化着中国元素。有别于历届奥运会,本次冬奥会没有点燃火炬的动作,也没有熊熊燃烧的主火炬,却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带有各参赛代表团名字的小雪花组成了巨大的雪花火炬,内场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便是主火炬,这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微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小小的火苗“点燃”一朵雪花,最终凝聚起全人类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精神,象征着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和理念。情感诉求往往比逻辑诉求更有可能引发态度的转变。14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故事不断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国家形象得以在受众潜意识中实现构建,共情成为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黏合剂,形成“晕轮效应”。通过盛大开幕式中美妙画面的呈现,让受众对中国产生好感与向往,正面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得以建立。

四、深层原因:中国文化自信的全方位呈现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都由中国知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但这两次的叙事形式却有非常大的不同。2008年开幕式集中着力于文化呈现的自塑,直接告诉世界“我是谁”“我有什么成就”“我为什么能举办奥运”,国家形象是作为叙事内容而存在的。因此,2008年开幕式动用大量资源来表达传统文化,参演人员多达3万人,总时长达3.5个小时。开幕式中多次出现集体表演节目,如千人击缶、千人太极等,用力很深。而到2022年,开幕式则显得轻巧得多,参演人数降至2000人,用时也缩减到2个小时。中国文化不再大张旗鼓地呈现,而是灵活流动于每个环节之中,实现了沉浸式体验。这些变化提示着中国故事讲述逻辑的变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已经开启新的思路,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与文化的自信。

(一)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创新大国

2008年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被誉为“世界工厂”。当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塑造宏大景观的思路是以大型集体舞的方式呈现,通过整齐的节奏展示集体美学。2022年的中国已经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了“中国智造”,不仅培养出大量的高科技人才,还涌现出一批智力密集型企业,中国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互联网大国。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冬奥会开幕式的叙事逻辑上:通过机器人或无人机的表演就实现了此前需要多人演绎的大场面,视觉技术更是精确地模拟出雪花、画卷、冰块等创意。技术的升级为中国文化的流动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成为实现创意效果的基础性前提。可见,国家形象的改变从根本上建立在国家自身实力变化的基础上。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中国,有能力举重若轻地讲好自己的故事。内功已经修成,无需刻意讲述;传播已经实现,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树立。

(二)从“对标西方”到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以融入世界为目标,在文化领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西方化”“美国化”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会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甚至被视为落后的、过时的文化形态而束之高阁。然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现实生活运行的内在基因。它不像政治、经济、军事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外显性,却像基因一样,以隐性的、弥散的、细微的方式充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中国的国际定位,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会出现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语境中也难以被正确解读。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诸多领域开始对这种对标西方發达国家的发展倾向感到困惑,开始意识到这种发展倾向有可能破坏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尤其是文化上的“西方化”“美国化”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之上,与中国传统人文关怀存在较大的偏差。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审视中国发展过程时经常带有“他者”滤镜,存在着严重偏见与敌意。于是,中国加速自我认识的过程,从西式现代化向中华传统文化回眸。与此同时,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快速加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中国的抗疫政策与效果再次证明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隐藏的无穷伟力。很多中国人重新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反思,重新认识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基本特征、优长不足。一个民族通过文化自觉,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理智而清醒地重塑文化认同,找回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坚实而笃定的文化自信。经历全球化的洗礼后,中国对自身文化认知经历了“出走-回归”的过程,实现了文化的自我回归,也拥有了更坚定的、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自信。

因此,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文化呈现到文化流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文化自信的建立。这种自信不是强装出来的,而是经历了“出走-回归”后更加笃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地位、创造能力的自信,是文化创新的信心保证,是对我们“自信什么、为何自信、如何增强自信”等做出理性分析和科学回答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态度。具备了主体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中国文化,可以自由流动于开幕式前后。以往西方借各类所谓标签刻意打造的中国负面形象在这一刻可谓不攻自破。

五、结语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契机。开幕式通过“润物无声”的表演,构建了“中国式浪漫”,展示了文化与科技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形象。中国文化元素在开幕式表演中自然流动,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叙事逻辑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全新思路。

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强,创造出的中国奇迹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国民心态也从经历了盲目自大、盲目自卑的青涩阶段后,迈向了平视世界的成熟阶段。这种平视世界的自信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其从被表达的内容转化为表达的主体和方式,形成了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型文化。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充满了时代感和科技感。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展示的中国形象,释放的核心信息,即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民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大国崛起,其带来的“晕轮效应”足以令关于中国的故事变得精彩动人,令更多民众了解中国、喜爱中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ZDA3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立明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黄泽敏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杨杰、李隽辉:《开幕式上没有一个穿古装的人》,中青网,http://news.cyol.com/ gb/articles/2022-02/04/content_6B2GGTjpv.html ,2022年2月4日。

②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3页。

③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对外传播》2007年第9期,第38-41页。

④吴瑛、史磊、阮光册:《国家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分析与反思》,《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30-147页。

⑤吴献举、张昆:《国家形象:概念、特征及研究路径之再探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57-62页。

⑥燕旎:《以电视剧走出去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1期,第83-86页。

⑦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第35-45页。

⑧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第61-66頁。

⑨《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央视网,http://tv.cctv.com/2021/06/01/ VIDELKJ1uQorXzdbsXaHzSzk210601.shtml,2021年6月1日。

⑩云国强:《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角力:讲好中国故事与“语言陷阱”》,《东方学刊》2021年第3期,第21-27页。

11王洪、张斌:《用多重视角的影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为例》,《新闻战线》2021年第17期,第54-57页。

12敖蓉:《科技冬奥彰显开幕式独特魅力》,《经济日报》2022年2月6日,第5版。

13同⑤。

14[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开幕式文化自信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运动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