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从矛盾解决中生长

2022-04-20 20:56杨振海
学生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核心素养

杨振海

摘要: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存在很多矛盾。本文笔者以“赤壁之战”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解决正史和演义之间的矛盾,解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与课本主干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在矛盾解决中生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矛盾解决;探究式学习;赤壁之战

毛泽东在哲学名篇《矛盾论》中提到:“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他还说:“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同样的,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中,也存在着很多矛盾。正如19世纪末法国剧论家布伦退尔名言“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就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第二子目“赤壁之战”的教学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直面正史和演义之间的矛盾,加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进行这部分教学之前,学生的学情“呼之欲出”:很多学生是“三国迷”、“三国通”。这本是好事,然而究其知识出处,则如清代著名史论家章学诚在《丙辰札记》中所说“《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所以,如何能够将学生的视线,从文学演义拉回到正史视角,是本课要解决的第一矛盾。所以一开始,笔者就引用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三国演义》第0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材料二: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引用《魏略》)

《三国演义》中,说草船借箭诸葛亮的生花妙笔。正史当中,却是赤壁之战之后孙权的谋略。《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浓墨重彩,从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至少八回,近四万字。其中舌战群儒、蒋干盗书、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还有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华容道,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然不见于正史记载的,不下几十处。

到这里,笔者给学生介绍学术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引用最为频繁的有三种:陈寿的《三国志》,“四大名注”之一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北宋司马光综合整理的《资治通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教会初一年级的学生,辨析正史和演义,明白正史的组成和由来,其长远意义绝不限于这一课。

二、直面学生探究欲望与课本主干知识之间的矛盾,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这是教科书对赤壁之战的描述,语言简洁,清楚明了。但是,教科书平实洗练文风,陈述性、结论性的阐述,无法满足习惯了《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学生对此段历史探究的愿望。

另外,对比上一子目,官渡之战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1800余字,在《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也有千余字的大段描述,且二文有颇多可以相互比对印证的地方。然而赤壁之战,这场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只有一句话:“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其他篇目,提到这场战争,则有颇多矛盾甚至大相径庭之处。历史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教科书又是如何得出的历史结论?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找出涉及赤壁之战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诸多篇目,相互对比,得出很多结论:例如曹军在赤壁决战之前,就因为追逐刘备军队,进行了一场舍弃辎重的急行军,《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和课本“曹军原道奔走,兵士疲惫”相符。

通过深入探究,不仅让学生过把“历史考据瘾”,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志》虽然是一部书,但分为魏、蜀、吴三个部分,各部分史源不同,《三国志》正文与裴注所引书目,也不能等量齐观。

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解释”,谈及“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辨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此处暴露出的矛盾,不正是增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大好机会吗?

三、兼顾更多方面矛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解决主要矛盾外,本节课还可以兼顾更多方面的矛盾,比如说,学生白话文和文言文文本解读能力不均衡之间的矛盾。教科书当中古文资料相对欠缺,我们可以进行史料补充。如果能在两个学期的几十节历史课堂中,不斷“滴灌”古籍原文,对学生史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古典文献阅读水平的增长,有重要意义。再比如说,学生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对史料整合分析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学生强于识记历史知识与历史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等等。

总之,如何衡量学生这堂课的收获和成长?笔者以为:将学生课后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与课前相比对,其增量和变化的,就是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就是学生本节课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泽东:《矛盾论》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陈寿:《三国志》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5]《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913AAAD7-A0CD-4D2D-B22B-BF9C31254EDF

猜你喜欢
探究式学习核心素养
幼儿园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