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想书坊里真的有光

2022-04-20 13:22郭蓓蓓
走向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余华书店作家

文/郭蓓蓓

想书坊为小新忙碌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故事。Thinking House brings different stories for Xiaoxin’s busy life.

梦想,只需要一个火种

有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若是想让你的朋友破产,就让他开书店吧。”虽然是玩笑,但也道出了独立书店生存的艰难。即便如此,却始终有那么一群人,想要在闹市中营造一份清雅,让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城市变得有温度。

2017年4月,小新和《纸婚》的作者叶萱,以及他认识了十年的兄弟华子,计划共同开一家书店。他们分析了这个城市死去的多个书店的短板,又充分畅想了他们能够做好一家书店的长板,一番讨论后,他们还是做了一个理智的决定:放弃。

“我和华子都是平时买菜都算不清楚价钱的人,何苦庸人自扰。”小新回忆说,只是隔了一天,他们就反悔了。小新很快在微信上发布了要众筹一家书店的消息,瞬间,他的朋友圈就炸开了锅。“怎么打款?”“一起呀!”“带上我。”他们当中,有媒体人,有作家,有高校教师,有画家,有歌手,还有律师……

点亮理想的那一束光,也许只需要一个火种。小新反复跟他们谈到书店在不少城市的遇冷,而他们大多数谈到的却是“理想”和“梦想”。很多缘分,无非是,遇上一双真诚的眼睛。“也许这是一次理想的狂欢。冥冥中,我可以想象到,我们是一家书店,又不单纯是书店。”小新说,既然有理想,有梦想,还有美丽的畅想,那么这家书店就叫“想书坊”吧。

在书店开业前,三位发起人早已盘算了个人存款,并达成共识,一旦书店倒闭,他们便用自己的钱补上窟窿。因为他们背后,是参与众筹的108个“梦想合伙人”。2017年7月1日,想书坊在几乎没有任何前期宣传的情况下试营业。“我们想测算一下自然流量,以及我们的特色能不能留住人。”小新说,“很幸运,我们接受了挑战,很难想象,一天居然卖了200多本书。”一年半之后,他们拥有了四家“想书坊”商场店、两家“想书坊”社区图书馆。

为了更好地契合读者的需求,想书坊组建了专业的选书团队。To better satisfy readers’ needs,Thinking House has set up a professional book selection team.

不为人知的灰头土脸

你想象中的书店人,应该是坐在阳光下的玻璃房间里,慵懒地打开一本书,抬眼便是人来人往,悠闲地等待夜幕降临。而现实是,在各自领域神采飞扬的三位发起人,却经常因为书店经营而被搞得灰头土脸。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真的很难坚持。”小新说,在开业的第一年,想书坊做了近百场分享活动,之后吸引来了包括余华、马伯庸、虹影、纪连海、余秀华等诸多名家,获评“全国最美书店”。到2019年末,当三位发起人真的觉得当初蹒跚学步的孩子可以走稳了,却不料2020年元旦刚过,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来。

仿佛一夜之间,好不容易聚集起人气的书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了。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想书坊里,只有一个店员。这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独立书店都在默默承受的。

每一次作家见面会,都让小新感受到实体书店的无可替代。At every meet-and-greet with authors,Xiaoxin felt the irreplaceable role of physical bookstores.

2020年的最后一天,小新带着他的上一本书《人生不易,但很值得》,在想书坊做了一场分享会。在那个晚上,三位发起人的内心满是焦躁与不安。分享会的现场,有个流程是邀请台下听众互动,小新将华子叫到台上,可话题总是绕到书店上:如果这家店倒掉了,就等财富自由的时候,再开一家店。

“分享会过后,有听众主动找到华子,提出拿出几万块钱扶持书店,不求回报,只是不希望实体书店倒闭。”对小新而言,陪伴他每一个失眠的夜晚、支撑他坚持到今天的正是这一个个理想主义者的一腔孤勇。

“我知道,当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当这个行业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时,开书店仿佛成为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担当;我更知道,遭受残酷的资金压力,面临各种成本的核算,哪怕长夜痛哭,我们也从未想过撒手不干。”小新曾在书里写过一句话:远方,总是让人神往。而心坚定了,又何惧远方?五年间,关于实体书店关门的负面消息不断,但想书坊却在2022年新年第一天,在济南书苑广场开了一家占地1400平方米的新店,并很快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作家书店不是空谈

2020年11月21日,济南料峭而温柔,独少了老舍先生所说的“最美妙的是下点小雪”,然而对于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最美妙的莫过于近距离接触他们喜爱的作家。

著名作家余华来到想书坊,讲述他的《活着》、他的生活。比起多年来一直排在图书畅销榜前三名的作品《活着》来说,余华这两年有些沉寂,鲜少出现在公众活动中。“即便是多年没有新作问世,余华的号召力依然非同一般。”这场读者见面会让小新忙并感动着,当时共有4500余人报名,小新很快联系好另外两处场地,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呈现,依然“人满为患”。有媒体评价,余华来济是那一年山东文学界最盛大的“名场面”。

在想书坊,仅去年一年小新就主持了超过100场活动。当疫情中许多实体书店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时,小新仍“淡定”地办好每一次签售会、见面会。在济南、青岛、潍坊、泰安、德州、烟台、淄博等城市中渺小的想书坊里,比利时国宝级漫画大师吕克·科林来过,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来过,历史学家纪连海来过,知名演员秦海璐、郭晓冬来过……小新陪伴着每一次分享,对他来说,这是对独立书店人最真挚的激励。

“打价格战我们从来不占优势,深耕内容才是我们专注的。”由于股东众筹的优势,想书坊在出版社和作家群体中有着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作家签名书成为书店的特色,这里既有青春文学作家顾西爵、书海沧生、许七年,也有资深作家余华、余秋雨、周国平等的签名书。小新说,通过签名,读者和作者有了更近距离的连接,也让纸质书更多了一份作者的温度。

通过“想书坊”,更多作家成了他们股东团队的一分子,作家驻店、作家沙龙、作家分享、作家原创图书,这些都成为现实。近年来,想书坊还尝试进入图书策划领域,在书迷群体中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小新说,当这些图书的后勒口或封底印着“想书坊”LOGO的时候,“作家书店”的原创性才真正体现了出来。而他们也将继续在原创上发力,以工作室的形式签约新人作者,并借助自己的优势进行推介宣传,与书店的生存形成良性循环。

跨界,不越界

在想书坊,玻璃的墙体,明亮的灯光,以及从地面一直延伸至房顶的书架,走到哪儿都让人视野通透。没有刻意营造文艺感,但精致与文艺却又于细节之处悄然弥漫:造价几万元的“多肉景观区”、近百人“捐赠”的承载着70后80后记忆的“回到过去怀旧区”、拥有独家原创设计的“亲子绘本区”,为不同人群创造了“舒适地带”;“王子咖啡师”的特色饮品以及众多文化创意产品又活跃了书店的阅读氛围……

想书坊的跨界不止于此,“我们将书店和脱口秀做了结合。”小新说,大概三年前,当一个叫孟川的年轻人在想书坊进行了第一场演出,很少有人会想到,如今脱口秀会成为一种时尚,而从想书坊走出去的孟川、徐志胜、何广智等年轻人也成了全国知名的脱口秀演员。“从免费到9.9元,再到100元、200元,甚至一晚上创造了10万元票房。”小新介绍,每周一两次表演,人数最多时一次则达到了1400人。今年想书坊还签约了两名脱口秀艺人,并计划举行千人剧场巡演。

当“书店”的边界不断拓展,开始向整合多种业态的复合文化空间转变时,想书坊虽跨界,却从未越界。“在想书坊,书的销售额是饮品的5到10倍。”小新说,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数字,“不是我们的饮品不好喝,而是我们想让书店回归到‘书’本身。”

作为圈内小有名气的作家,小新出版过多本畅销书。从小爱读书的他,更了解书及书店对于爱书人的意义。“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它和文化密切关联,而这也是使想书坊概念书店最终找到价值的核心观念。”在国外,很多小型独立书店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它们可能深耕某一类书籍——读者们不到这里便买不到,也可能涉足出版、广告、影视等行业,以现代传媒的手段来做文化传播。小新说,“这也是未来想书坊要做的,我们已经开始布局。”

很显然,我们对“想书坊”的想象,还有很多。而小新想说的是:如果有一天我所在的城市里的人说,济南不仅有把子肉不仅有烧烤不仅有烤地瓜,还有一家叫作“想书坊”的书店,那才真的“死而无憾”了。

想书坊就像一座超越时空的驿站,让千万个灵魂找到了同类。Like a post beyond time and space,Thinking House enables millions of souls to find their kindred spirits.

From radio to TV,from music to news,from a writer to a presenter,Xiaoxin,who did well in th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has changed the trajectory of his life because of a crowd-funded bookstore—“Thinking House”.Though independent bookstores are struggling to survive today,he still believes that the unique role of bookstores will never be changed.As a bookstore owner,Xiaoxin said,“The soul of a city is hidden in bookstores.”

In April 2017,Xiaoxin,Ye Xuan—author of,and his 10-year-long friend Huazi planned to run a bookstore.Xiaoxin posted a message on WeChat about opening a bookstore by crowd-funding.In an instant,his WeChat Moments exploded with comments.“Perhaps this is an ideal carnival.Somehow,I could imagine that our store being a bookstore,but not just a bookstore,”said Xiaoxin.On July 1,2017,Thinking House started its trial operation with almost no advance publicity.Ayear and a half later,they now own four “Thinking Houses” in shopping malls,and two “Thinking House”community libraries.

In Thinking House,last year alone,Xiaoxin hosted more than 100 activities.During the pandemic,when many physical bookstores launched the mode of live-streaming sales,Xiaoxin still held signing sessions and meet-and-greets calmly.When “Bookstores” continued to extend their boundary,and began to shift to a compound cultural space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 business forms,Thinking House made a crossover,but never crossed the line.“In Thinking House,the sales of books are 510 times that of beverages,” said Xiaoxin.A lot of people did not believe this figure.“We want to bring the bookstore back to‘books’.The bookstore is the symbol of a city.It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ulture,which is the cor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onceptual bookstore Thinking House.”

猜你喜欢
余华书店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我和我的“作家梦”
读与写(节选)
最美书店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