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立德树人,守正出新作文

2022-04-20 18:55陆克花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育人作文情感

陆克花

苏轼《答张文潜书》中有一句名言:“其文如其为人。”意思是说文章的风格往往与作者的品质紧密相连。事实也是如此,文与人的联系比较紧密。如果语文教师不从根本上重视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那么,学生写出的作文,即使文采斐然,恐怕也是华而不实。为此,在写作教学中,将育人寓于作文教学中,对标立德树人,守正出新作文,力求达到育人与作文的双赢,也是作文教学的应走之路。

一、对标立德树人,强化育人功能

教育部多次强调,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2022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作文教学来说,对标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成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强化育人功能,从根本上践行叶圣陶先生“作文即做人”的教学观。

1.少写假话,不能用技巧教学替代育人功能

写作是人思想、情感的文字表达,如果假话连篇,没有真实的思想表现和情感流露,那么作文就不能打动人心、引起共鸣。且不说古今中外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著无一不是以思想、情感引导读者向美向善,单是学生作文,就不能用技巧教学替代育人功能。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学生作文构思与写作技巧,而轻视真情实感的表达,那么,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再快,也不能从根本上彰显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2.少用套话,不能让固定程式阻碍思维生成

近年来,在写作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师喜欢按下作文教学的“快进键”。教师在课堂上要么抓住一个点,讲写作方法或技巧;要么抓出几篇范文,让学生套用结构、镶嵌内容,目的就是用模式化、固定化的程式提高作文得分。事实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方法、技巧上的问题容易解决,而学生思想的积淀、情感的激发、性情的陶冶才是难中之难。作文是呈现学生思想、表达学生情感的一种综合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观察、体验、思考到构思成文,都需集中到一个中心进行积极、主动、入情入理的思维活动。如果仅仅套用一套现成的思维模式或行文结构,则会让本可活跃的思维被固定程式所拘束,不仅无益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而且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影响学生积淀思想、激发情感、陶冶性情。

3.重视体验,不能让作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

即使是文学创作,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重视体验,就能收获感受、增长知识。这样,在作文时就能从生活阅历、经验、体验中切中中心提取典型素材,充实文章内容,达到“言之有物”的要求。如果闭门造车,仅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一大堆写作方法与技巧,而不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收获感受、增长知识、积累素材,那么,学生就会缺乏感知生活的敏感度和思想、情感,导致所写作文空话连篇、内容苍白、空洞无物、毫无生气。

二、守正育人途径,畅通成长之路

作文育人的路径很多,尤其是长期以来总结而成的一些育人途径,教师必须以守正的心态或行动,引导学生传承作文育人之道。

1.通过汲取思想营养育人

一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关系紧密。无论是写话还是作文,作文教学都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原因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篇目,均为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就能从中汲取作者的思想,在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在作文中为我所用。所以,挖掘作品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用作品中创造的情境、意境或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去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从中受到震撼、得到熏陶。例如语文课文中的一些思想,学生汲取、吸纳之后,就能充实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及人,荡涤自私自利,就可表现博爱情怀;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由作者满怀理想、勇担革命重担的崇高精神,就可锤炼自身意志,升华自己的思想,陶冶个人的情操,净化自我的灵魂;像《散步》中表现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深沉感情,对于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就极具思想意义;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教育学生热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就很有教育价值,等等。像这样,通过阅读这条途径,引导学生汲取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对于提升学生思想修养、丰富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情感就十分有用。

2.通过培养作文情趣育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幸福中,很少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生活中对父母亲人的依赖感强,自我体验和与小伙伴合作体验的感受少,生活缺乏情趣,做事虽有一时的兴趣,但不能持之以恒。因此,以培养学生作文情趣为途径,既教学生作文又教学生做人,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守正之举。例如,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发现小事中包含的情趣,并把这些情趣通过写日记、记周记等方式表达出来。持之以恒去做,学生就能从一件件小事中发现其中的情趣,日积月累,作文就会充满情趣,生活也会充满情趣。

3.通过积累作文素材育人

除了学习课文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书籍,包括时事政治在内。这样,学生多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多涉猎各方面的内容,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丰富厚重了。如果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问题,那么,学生就会走出书籍,把眼光和思维聚焦到社会现实中。这样,学生学以致用,结合社会实践思考素材,深化素材,反刍生活,接触自然,思考社会,在作文时就能恰如其分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表现对某人、某事、自然景象、社会现象、人生世态等的感悟、思考和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脑海里由最初的素材空空如也到逐渐丰富、明确、清晰起来,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会随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升华,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即使是日出日落、风雨雷电、春华秋实等自然现象,也会引起他们对脑海里闪现出来的一些素材的思考,激起他们内心的一些感触。甚至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也会调动他们“翻阅”脑海中的素材,触发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当这些冲击成为驱动他们作文的欲望时,就会激发他们写作的灵感。哪怕学生一时的想法不一定深刻,只要大胆写、放开写、经常写,那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就会挖掘素材中的正能量,借此表达正确的立场、觀点和态度,在全面的观察、思考、比较、鉴别中抓住特征、点面结合、深入本质、揭示道理。

三、创新作文教学方法,重视过程渗透

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教师还应别开生面、不拘一格、出新出彩,从作文前的引导观察、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到作文中的思维创新、作文后的重视修改,都要全面重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渗透作用。

1.引导观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的观察就是综合运用目、耳、鼻、口、脑等多种感官,通过一定的顺序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和开始,观察首先要有目的,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对于培养学生做事的目的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者由上到下,或者由下到上;或者由东到西,或者由西到东;或者由近到远,或者由远到近;或者由点到面,或者由形到神;或者由整体到局部,或者由局部到整体,等等。第三,观察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关键就在于它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只要细致观察,发现其独到之处,就能收获观察的快乐,从而使自己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例如,在课堂之外,引导学生从外到内观察校园,观察目的是发现校园之美,通过观察到的美景、听到的声音、闻到的花香、产生的联想等,抓住校园的特征,生发独特的感受,表达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再如,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需要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有序观察,并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通过联想、想象激发自己的独特情感。这样,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对观察产生兴趣、养成习惯,对于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有了显著的效果。

2.指导选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围绕中心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材料,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写“小区热心人”,除了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小区热心人的外貌等方面的特点外,选择哪些材料来表现其“热心”,不仅要符合作文的中心思想,还要体现材料的典型与自己的审美水平。像这些材料:小区热心人在疫情防控期间帮助人们送菜;为小区门口执勤人员送餐;小区邻居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时,主动帮助邻居照顾老人、孩子;在小区门口为问路人指路;为小区下楼困难的老人上门理发;主动调解小区内人们之间急需化解的矛盾,等等。引导学生从这些材料中做出选择时,首先让学生大胆而尽可能多地比较材料;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材料体现的品质或美感以及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合理排序:(1)为小区下楼困难的老人上门理发;(2)为小区门口执勤人员送餐;(3)在疫情防控期间帮助人们送菜;(4)主动帮助邻居照顾老人、孩子;(5)主动调解小区内人们之间急需化解的矛盾;(6)在小区门口为问路人指路。最后,按照排列顺序分析其中的理由。这样,通过选择材料训练审美能力,学生不仅能学会选择典型而高质量的素材,而且能分析材料优在哪里、美在哪里,从而在选材训练中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这一角度上说,对学生进行选材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审美水平。

3.别开生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用所选的材料把中心思想表现得让人叫好,需要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想的独特性是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最重要的思维品质,是鉴别一个人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为此,在选择材料之后,就要运用创新思维方式,让自己的作文显示出独特的思想。这虽然比较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用好反向思维。作文不能人云亦云,所表达的思想或看法更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不拘一格,言别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例如,如果选用“主动调解小区内人们之间的矛盾”的材料表现“小区热心人”的热心时,一反常态、反向运用素材,反而会让不怎么感人的材料具有别样的表现力。但是,这位热心人也有令人不太喜欢的地方,因为他往往会主动上门做“哪壶不开提哪壶提哪壶”的事。这样的思维,就是反向性的思维,反而能取得很好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多角度思维。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一些懒惰的学生侧面分析、认识事物的不同方面,从而让作文思维活跃起来。

4.重视修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一般而言,随着作文中文字内容的修改,作文中所表现的思想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为此,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还需要通过作文修改的环节,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例如,有位老师布置的作文是“记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有位同学写的是麻雀,写他对麻雀的喜欢。老师就重点指导学生修改了结尾,第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原来的结尾“麻雀终于捉到了蝗虫,它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多有意思”改成了“麻雀终于捉到了蝗虫,它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我不禁为它吃掉一只害虫而高兴”。第二次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在结尾处多加了一句“既然麻雀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应该爱护它,让它安全地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两次修改由学生忽略了“益鸟麻雀的胜利意味着害虫蝗虫的失败”的认知和“应该怎样对待麻雀”的认识。认识的提高,既是對作文文字上的改动,也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教育、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作文情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