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视域下开展古诗文读写活动的研究

2022-04-20 18:55吴斌陈小丽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人生

吴斌 陈小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要使得他们“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故教师要思考如何能基于情感教育视域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激发情感,提升审美感受。由于古诗词言简义丰,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故可以利用古诗词开展读写活动,并将情感教育融入进去,逐步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情感,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创造素养。

一、指向传统道德,谈古诗文情感教育的元素

(一)修身立德,树立远大志向

情感教育包含的元素很多,它和成功教育、爱国教育、挫折教育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独有偶,立志、爱国、奋斗,这也是传统道德的重要元素,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作品都包含这些主题。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挖掘古诗文情感教育的重要元素,组织教学活动。成功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鼓舞他们上进,而古诗词中也有不少表现志向的作品,体现了作者修身立德之心。

《元日》看似写的是节日氛围,实际上蕴含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作者想要通过变法革新国家,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马诗》表面看写的是马,实际上却是展现作者的志向。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马,希望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建功立业,报效自己的国家。可以挖掘这些作品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抱负,并让他们在文章中写下自己的人生愿望是什么,分析如何把握现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基于情感教育视域,学生阅读这些古诗词感受到作者激情澎湃的内心,这唤醒了他们爱国的情怀。在互动讨论中,学生也端正了思想,逐步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二)崇尚大义,渗透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元素,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表演等方式,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他的情感波动,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

《示儿》展现了作者在临死前依然不忘记自己的国家,希望孩子能看到收复国土的一天,表现了沉痛的爱国情怀。《闻官兵收河南河北》则体现了作者得知战争胜利,可以回归故里时,内心的激动之情。作者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绎这些诗歌片段,在角色扮演中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感受。此后,学生还可以写作文,写自己对国家的爱,探讨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自己会如何选择。

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是情感教育的基本方法。故此,在挖掘情感元素的时候,教师也不要直接将爱国情怀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采用感染、渗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情感,激发其爱国之情。

(三)为学求知,懂得不畏艰辛

情感教育的元素之一是挫折教育,在古诗词中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艰辛的人生,体现了作者苦中作乐、不畏艰苦的情怀。学生可以诵读这些作品,体会古人的精神,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说说在为学求知的时候,如果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

阅读《竹石》时,教师给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看到作者如同“竹子”一样,有着坚毅的品格,坦然应对人生的坎坷。此后再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说说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什么启迪,自己的求学道路是否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时,能否将作者作为榜样,学习他不畏艰苦的精神。这样设计读写活动,就巧妙挖掘了“挫折教育”这个元素,能起到唤醒情感体验,激发积极情感的作用。

帮助学生对自我、环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情感教育的特点。在诵读古诗词中,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环境,思考在恶劣环境中,要如何端正自我的求知之心,继续努力学习。

二、基于心理特点,谈古诗文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饱览秀美山川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设计教育策略。故此,在设计古诗文读写活动的时候,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故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之秀美,并激发其积极的情感。

围绕《望洞庭》,教师可以安排“运用媒体创情境、联系生活说感受、描绘山川写情感”这三个活动项目。在“运用媒体创情境”环节,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受或壮阔或秀丽的祖国山水,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他们还要对照《望洞庭》,找出符合诗意的诗句。在“联系生活说感受”环节,学生互动交流,说说自己是否曾经看到过山川美景,和同伴介绍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探讨自己在欣赏美景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在讨论中,他们认识到美景能让自己心情舒畅,消除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在“描绘山川写情感”环节,他们要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山水风光,并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心情抑郁的时候,登上高山,看到云朵在自己的脚下,顿时感到心胸开阔。

在欣赏自然美景、诵读精美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感受到生命的律動。这激发了他们的积极的情感,在读写活动中,他们也能展现自己的蓬勃朝气和活力。

(二)对话人物,认识美善恶丑

很多小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判断善恶美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辩论活动,在端正价值观念后,写下自己的感想,帮助他们提升辨析能力。

《题临安邸》展现了当政者纵情声色的场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忧患之情。教师组织学生对话人物,尝试辨别善恶美丑。学生要对比“游人”和作者,说说他们各自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并分析哪一方代表真善美,哪一方代表假恶丑。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当权者沉迷酒色,忘记了国恨家仇,他们代表丑恶的形象。作者心怀家国,批判社会的丑恶面,所以他是真善美的象征。”学生还可以参与辩论活动,如说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有的人外表鲜亮,但是却暗中陷害他人,这样的人是丑还是美。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自主写作,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思考如何将善恶美丑的观念融入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写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价值观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话人物、判断美丑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产生正确的观念,实施正确的行为。这让语文课堂体现出德育价值。

(三)品析寓意,领悟人生哲理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完善,在赏析古诗文的时候,常常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很难领悟到其中的深厚情感。教师要用循循善诱的问题,指导学生逐步深入解读作品的寓意,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解读《墨梅》的时候,教师提出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寓意。“作者如何描绘梅花形象?”“作者为何特别提出是‘墨梅?有什么特殊寓意?”“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你认为‘墨梅中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表象看实质,深入理解作品。“你的人生宗旨是什么?如果要用一种事物来代表的话,你会选择什么?请试着用文字写下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问题让学生唤醒生活感悟,并试着创作。如有一名学生写的是“桂花”,点明桂花体型不大,好像“不张扬的人”,但是有幽香远飘,展现“人的内蕴和涵养”,他表示要做“不张扬,但是有内涵”的人。在写作中,该学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人生信仰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诵读古诗词,解读人生哲理的过程中,学生从诗人身上得到启迪,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写作,其作品就会耐人寻味。

三、聚焦深度学习,谈古诗文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还原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在古诗文情感教育中,学生除了通过诵读、感悟和作者形成共鸣,激发情感以外,教师还要聚焦深度学习,丰富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知人论世法能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挖当时的时代特点,找到时代和写作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并运用联系性思维,参与写作活动。

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学生初步能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不知道作者年纪很大,为何依然会失态。还有学生认为这首作品的风格太过豪放,和杜甫以往的作品风格不符。为了激发学生的体会情感,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民众的痛苦,并启发他们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其感受。如有学生表达感受:“杜甫感受到战乱的痛苦,所以当他得知战争结束的时候,自然心中狂喜。因此诗歌中有这种情感是正常的,这体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当代生活,说说感悟:“在现当代,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你能否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文字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爱?”这样就构筑了知人论世的读写课堂,让学生了解历史,分析当下,并抒发情怀。

教师可以用小故事的形式,将时代背景融入进去,并指导学生关联古今,联想古人的人生经历对当代人有什么启发。这样的解读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结合作者生平,汲取人生智慧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寻求联系与理解的学习方式。情感教育则要求学生在联系知识的基础上,触发自己的情感体悟。教师可以基于这个要求,展示一些作者生平的信息,并让学生找到其生平和创作风格、内容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的创作智慧。在写作中,他们也要运用联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智慧融入创作中。

《马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人生智慧,教师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辅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巧思。学生将诗歌内容、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作者虽然满腹才华,但是得不到推荐,不被赏识,始终挣扎在社会底层。时逢马年,他有所感慨,运用借物咏怀的方法,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使得诗歌寓意深长,体现了语言的智慧。在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想一下如果要用一种动物象征自己,会选择什么动物,然后结合生活经历,创作一篇咏物文,表面看写的是动物,实际上展现的是内心情感。这样的写作活动,让学生试着展现自己的人生智慧。如有学生将自己比喻成“即将展翅飞翔的雄鹰”,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人生愿望。

所以教师可以在提供时代背景信息后,安排学生尝试演绎古人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他的人生智慧。这样学生读到的就是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事例,有助于唤醒生命体验。

(三)对比其他作品,感悟生命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并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教育则要求教学活动体现出创造性。教师可以将它们的特点整合在一起,安排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比阅读其他作品,尝试学以致用,并在此基础上体验感悟人生,喚醒积极情感,并参与创造性写作。

《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都是展现田园生活的诗歌。基于情感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对比诗歌,体会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渴望乡野生活的情感。学生可以在对比后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首,这首作品如何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宿新市徐公店》不仅写了景物,还写了儿童,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展现出生命的活力。还有学生喜欢《清平乐·村居》,认为它表现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生命的和谐美。在对比的基础上,学生要自主创作,试着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讴歌生命的美好。如有一名学生写了在农家借住,深夜听见蝉鸣的感受。他详细地描写了蝉鸣之声,认为这给宁静的夏夜带来了生命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蝉旺盛的生命力,激发人的斗志。

情感教育要求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不仅要安排学生对比分析作品,更要激发他们的创作情感,让他们用文字讴歌对生命的爱。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人生
踏青古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独一无二的你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