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乡村娃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

2022-04-20 20:17康亚男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齐威王农村活动

康亚男

由于乡村地区存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乡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所不足,这导致乡村娃可能缺乏自主进行读写结合活动的能力。教师可以基于乡村学生的认知特点,深入探究读写结合的意义,并结合学情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片段,开展高效写作活动。这样能促进乡村娃读好书、说好话,全面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基于认知特点,探析读写结合的意义

(一)梳理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

教师要深入研究乡村学生的认知特点,思考开展读写结合活动的重要意义,这样能激发动力,促使教师更积极地探究构筑读写课堂的高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常常不够发达,乡村学生又往往处于隔代教养的状态,家长不在身边,无法及时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故此,教师可以利用读写结合的活动,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

部编的特点是各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这方便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语文知识,掌握写作技法。教师可以将相同文体、结构、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设计单元讀写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整理知识,在写作中巩固知识。如可以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镇》《美丽的小兴安岭》放在一起,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有序观察事物,按照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情景交融的文章。又如可以将《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放在一起,让学生整理归纳说明文的特点,学会如何科学严谨地介绍事物。

由此可见,读写结合的活动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获得丰富的写作经验。这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知识转化,提升学科素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所以他们推理、演绎、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对较弱。由于农村地区文化教育设施较为匮乏,所以学生很难在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获取知识,并进行知识转化。读写结合的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能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写作中转化运用,进而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学科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核心素养选择有针对性的课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写作中运用知识。如阅读《北京的春天》《腊八粥》等文章有助于学生吸收和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信息,他们将这些知识用于写作,能提升文化自信。《荷花》《白鹭》等文辞优美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学习各种修辞,进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夏天里的成长》《盼》等文章,能帮助他们掌握“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写作技巧,让思维更有逻辑性。《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等文章能辅助他们写作《XX即景》,提升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的活动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教师要酌情选择有针对性的课文组织活动。

(三)加强知识表达,生成言语智慧

由于部分农村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导致他们在积累了知识后,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表达出来。读写结合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表达,生成言语智慧。

通过阅读,学生能积累自己平常不了解的知识,如阅读《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等,能了解世界文化遗产。这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自主阅读同主题的文章,充分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在仿写活动中尝试表达。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认识到阅读能让自己获取知识,并总结归纳传递知识的方法,而写作则能用自己的方式再现知识,展现智慧。

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性,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写作中尝试个性化展现知识。久而久之,他们的言语智慧就得到提升。

二、鉴赏经典片段,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

(一)补充留白,调动个性想象

部分农村学生的阅读经验不足,故教师可以从课文入手,指导学生鉴赏课本中的经典片段,并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读写活动。如果能合理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则能让他们感到新奇,他们就有了继续参与的兴趣。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所以教师可以调动他们的个性化想象,组织其参与补白创作。

在阅读《田忌赛马》的时候,有学生提出:“齐威王看到田忌获胜的时候,心中是什么感受呢?他会不会不承认比赛结果呢?”由于课文并没有言及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补白创作中。学生可以想象齐威王看到结果后的即时反应、内心活动,并猜想齐威王可能是什么性格,描写后续的行为。如有学生认为齐威王此前就得意扬扬,所以他在补白中写了齐威王不承认比赛结果,认为田忌没有按照固定的等级分配马,这是犯规的行为。还有学生认为齐威王与众人同乐,是一个有道的国王,所以他写了齐威王虽然很生气,但是冷静下来后,虚心向田忌请教,得知了孙膑的才华,夸赞了孙膑。不同的学生想法各不相同,所以补白内容也不一样,他们在故事交流中感受到了创造的新奇。

在阅读中,学生要找出作品中的留白处,将自己的感悟补充到其中。这样他们能试着补述原文中过于精简或含蓄的地方,尝试模仿原文的创作风格。

(二)随堂练笔,迁移典型写法

著名作家冰心提出自己喜欢“仿写其他人写的优美的词句”。在读到课本中的精妙词句后,学生常常会心生向往之情。教师可以把握住契机,组织学生参与随堂练笔活动,迁移经典的写法。

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在阅读后,却都仿佛亲眼看到了一般,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描述西沙群岛的呢?”学生找出了作品中的精彩词句,发现作者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用读者熟悉的事物形容西沙群岛的生物,故让读者觉得很形象。学生总结了典型写法,认识到可以用修辞描绘事物。教师继而让他们联系农村生活:“我们的家乡又到丰收的日子了。如何给其他人介绍我们家乡的丰收场景呢?同学们尝试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番吧。”如有一名学生写道:“秋天的果园到处都挂着红彤彤的灯笼,原来是红富士苹果。还有很多果树上长着果冻橙,切一刀,甘甜的汁水就如同喷泉一样喷溅了出来,真好吃啊!”

部分农村学生心中有了想法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通过随堂练笔的活动,他们可以模仿作家的写作手法,进而将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转变成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读后感悟,生成生活哲思

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在阅读同一篇文章后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写作读书感的活动,让他们写一下获得了哪些生活哲思,将其记录下来,并在读书交流会中互动交流。

《落花生》中的花生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农作物,教师利用这篇文章,组织他们写作读后感。首先让他们分析课文,说说作者从落花生的身上获得了什么启迪,得到了哪些生活感悟。学生认为作者认识到做人要有用,不能光看表面是否光鲜、漂亮。其次,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农村生活,想一下有哪些农村常见的事物,能给人无限遐思,获得生活感悟。最后教师让学生将此前的阅读和感悟过程写下来,先写阅读《落花生》获得的感悟,然后再拓展開来,说说自己对人生的反思。如有一名学生提到阅读课文让自己认识到原来生活中一些寻常的事物,也能引发人们反思。这让他想到了农村的老水牛,它不像母鸡一样一生蛋就炫耀,总是默默无闻地干着最苦最重的活儿。做人也要这样,不要有一点功劳就炫耀,而要默默付出。这样一篇读后感,就在阅读的基础上,写出了深刻思考。

一些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较为枯燥,缺乏有趣的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读书沙龙”活动,诵读读后感,交流生活感悟。这样能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

三、指向高效学习,创新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叙事类,指导细节描写

部分农村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参与写作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高效的读写方法,如果教师能指向高效学习,设计创新的读写结合策略,则能让乡村娃轻松参与到读写活动中。他们感觉读写的难度降低了,自然就愿意参与到写作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对于叙事类文本,可以指导学生描写细节,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让作品更细腻。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刷子李》中的细节描写。如:“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用的是动作细节描写。此后,再让他们围绕“形形色色的人”主题写作,重点回忆一下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差别,通过描写生活琐事展现农村人的生活,并运用细节描写展现农村人淳朴的一面。如有一名学生写了到收割的季节,自己的父母还在城里打工,来不及赶回来,邻居大清早就开工,帮助自己的爷爷奶奶收割。他用语言描写展现了农人的淳朴,还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农人熟练劳作的状态。

在读写活动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写作技巧,而且还认识到要观察人事物,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得更细腻。

(二)写景类,融入心情变化

关于写景类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写作。学生可以阅读课文,分析随着景物变化,作者的心理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试着将自己欣赏景物的不同感受写进文中。

在学生阅读《鸟的天堂》的时候,教师提醒他们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一开始没有看到鸟,那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后来见到了鸟,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如何在展现自己的心情变化得呢?”如有一名学生提出:“一开始的时候,作者比较失望,所以心想: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后来,他终于看到了鸟,心情也更好了。作者写‘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去的时候,我还回过头去看留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表示他流连忘返。”此后教师组织学生写作《XX即景》:“如果要你写自己的家乡,你会如何写呢?你能否在作文中展现出自己的心情变化呢?”如有学生写了秋收的场景,他先写了麦田里麦子丰收的场景,感觉很壮观。此后又写了收割麦子时杂乱的场景,写了心中有点慌张,怕农民来不及收割。当最后看到麦穗堆积如山的场景,感觉收获满满。他不仅写出了景物的变化,也写出了内心的变化。

为了构筑愉快活泼的写作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中,观察自然景观,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在这个基础上写作,学生能更好地写出真情实感。

(三)应用类,树立读者意识

在写作海报、启事、总结、读书笔记等应用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读者意识,思考该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哪些人,他们希望读到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写作,效果就会更好。

鉴于农村学生阅读经验可能不够丰富,教师组织他们参与《鲁宾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并撰写“海报”,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孩子一起来阅读《鲁宾逊漂流记》。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如何写作海报才能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有学生提出:“我们自己也是农村孩子,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喜欢看到怎样的海报。”该同学的说法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有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海报应该图文并茂,这样能吸引人的眼球。”还有一名学生认为:“我觉得在海报中应该简要地说明《鲁宾逊漂流记》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有阅读欲望的人,就会主动选择阅读。”还有一名学生认为:“应该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可读点,这样能更吸引人。”学生结合这三点设计海报,其作品也更具有读者意识,满足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需求。

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件,组织他们创作应用文。这样学生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体会到写作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更加高涨。

猜你喜欢
齐威王农村活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田忌赛马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田婴巧荐王后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田婴巧荐王后
嗜好可以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