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代性视角探析乡村传统民居的困境与对策

2022-04-21 00:43冯鑫陈友法袁君瑶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奉贤区时代性民居

冯鑫 陈友法 袁君瑶

为了针对乡村传统民居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探寻相应对策,文章由时代性视角出发,深入上海市奉贤区乡村对传统民居进行了大量调研,采用访谈、航拍、测绘等方式深入了解与记录了三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多处传统民居,发现乡村传统民居存在盲目改造风貌不再、结构老化沦为危房、功能陈旧难用弃置等问题,并结合优秀具体案例,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力图在保护优秀乡村传统民居的同时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空间与物质需要。

建筑,受影响于科技程度、社会文化、哲学追求等随时代变化的因素,由人来设计和使用——而处于核心中的“人”永远都是属于特定时代的人,凸显了建筑文化的时代性。所以说,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对其的影响甚于一切。传统乡村民居作为我国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呈现过去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乡村真实生活状态,将人们与历史记忆联系起来以增强归属感,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证了时代的更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资源。与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优秀历史建筑不同,乡村传统民居在当今时代很难得到全面的科学管理与修缮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好在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热烈展开,乡村传统民居得到了愈多的重视。

一、建筑的时代性

文学家茅盾十分主张文学的“时代性”,曾详细说明“时代性”这一概念:所谓时代性,在表现时代空气而外,还应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亦有艺术家指出,艺术的时代性是由时代的社会精神、审美倾向、艺术观念共同组成,也由三者综合体现,而不同的时代具有各自独特的时代性;我国著名建筑师何镜堂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建筑的时代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的反映,时代在不断地更迭,资源和生活的关系也必然会随之改变,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这就是建筑的时代性。建筑作为一种具备极强的功能性的独特艺术,其时代性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表层状态呈现,亦是时代发展至历史必然与人们集团活动之间的互相作用结果。不同时代的建筑各有特色,同时亦各有局限,这种时代的局限即是乡村传统民居等历史建筑而今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及物质需要。

二、上海市奉贤区乡村传统民居面临的主要困境

通常,传统建筑在空间上的过时会阻碍它有效地容纳家庭或企业建设,致其经济价值降低,而土地的持续升值则推动人们将传统建筑拆除转而建设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的建筑。以奉贤区传统乡村民居为例,其目前的主要困境有在时代更迭中遭到损毁,以及挪作他用、私自改建甚至弃置不用等。究其原因,还是这些传统民居难以满足时代更迭后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及物质需要,诸如江南地区气候多雨、空气潮湿木构架易腐,小青砖墙体单薄难以防寒保暖,木质门窗及墙体围护易燃,墙体强度不足难以挂装家电用具等。

(一)在时代更迭中遭损毁的徐兆奎宅

徐兆奎宅(图1)位于今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为奉贤区文物保护点。徐兆奎宅原名振麟堂,为无锡商人董氏始建于公元1820年前后,距今已有200年歷史,建设工程历时13年之久。后董氏经商失败,将东侧半幢宅院卖与徐氏,随着董氏家族的逐渐衰落以及徐氏家族的日益兴盛,最终宅院易姓为徐,后历史变迁中损毁大半,仅存今日的徐兆奎宅。由航拍图可见,徐兆奎宅西侧道路为进宅村路,发于南侧河岸主路;宅四周林田交融,新建民居与传统民居新旧交织,时代演化痕迹明显;由人视图可见徐兆奎宅为典型小青瓦人字双坡顶,穿斗式木架构,小青砖围墙,脊饰与滴水瓦当俱全,由两侧山墙面裸露构架及屋顶瓦面断面可见明显损毁痕迹,后在使用过程中保留了木门更换了木窗,以及用小红砖修补了墙体并涂料粉刷了外立面,今已不为户主居住所用,改为储物。整体来看,徐兆奎宅损毁较多,但剩余三间仍然在木构架、屋顶、脊饰以及内部空间分隔上保留了上海乡村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延续了上海乡村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与风貌。诸如徐兆奎宅这样在时代更迭中遭到损毁甚至消逝的乡村传统民居不在少数。

(二)挪作他用的李家阁小学

李家阁小学(图2)位于今奉贤区南桥镇灯塔村,为奉贤区文物保护点。李家阁小学原名李阁小学,为竹冈李氏家族李卓民所建南园之一隅,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距今已逾百年。2013年,竹冈李氏后人自发成立“竹冈李氏宗亲会”,于2014年由族亲捐资将李阁小学翻修作为竹冈李氏宗亲会活动中心,承展览、活动、会议、办公等功能。历经百余年,南园已不在,李家阁小学却得以较为完好的保存。其歇山顶青瓦白墙,屋面与脊线弧度优美,屋檐出挑深远,滴水瓦当花纹细致;内部穿斗式木构架保存完好,望砖、檩条、梁柱穿枋、柱础一应俱全;木质门窗及匾额古色古香。但翻修时用新砖建起很厚的外围墙使其通透灵巧之意折损大半,内饰上青石地板、立柱红刷、木板吊顶和灯具陈设也将传统民居意境消耗殆尽,属实可惜。

(三)私自改建的潘家住宅

潘家宅(图3)位于今奉贤区柘林镇胡桥老街农交路15号,为奉贤区文物保护点。潘家宅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翻修于2017年前后,仍作居住用。潘家宅原貌已不可考,翻修后为2层小楼,依稀可见其南北两幢夹东西侧厢房的典型合院布局样式,然而内部院落也被新建建筑蚕食大部;原青瓦屋面已经被机制琉璃红瓦取代,屋面也变为直线,亦是因为原木构架已经被完全拆除,翻修中全部改用砖混结构;原本的一家一院也被拆分成多户人家居住,因此南侧与东侧临街处多开有门;立面用青灰色涂料粉刷,阴冷怪异;金属门和防盗合金玻璃窗简单粗暴地代替了原木质门窗;内部隔墙、楼梯、铺地等所用材质也全为新式建材;“圈地”式占有空间也使得内部空间极其拥挤杂乱。整体而言,潘家宅经过翻修,几乎是一个被勉强套进传统合院布局样式的新建民居,完全丧失了传统民居的物质特征与文化气息,面目全非不再具有保护价值。

(四)弃置不用的华根堂宅

华根堂宅(图4)位于今奉贤区四团镇三团村,为奉贤区文物保护点,已经被完全废弃。走访附近居民得知其始建于清代,具体时间已不可得。华根堂宅为典型的东西轴对称布局,然而其西北角已经损毁,唯有从东侧半部推断其西北角损坏前平面布局,经测绘的平面图(图5)。华根堂宅为二层以抬梁为主混有穿斗的木构架,望砖青瓦作顶,小青砖与木板作墙体围合,其形制为独特的合院式平面布局,典型的南北两埭各五开间、东西两侧共四厢房绕庭心而建,是上海及周边地区所特有的“绞圈房子”。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由发音来看,其应读作“绞(gao,音同“高”)圈房子”,又被叫作高圈房子、交圈房子等;“绞圈”为木工术语,指采用45°倒角拼接的方法将呈矩形的四边形接成一圈,以此工法所建多排建筑为多埭绞圈房子,最多可至“十埭九庭心”;从结构而言,四面围合的绞圈房子的结构体系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应视为一幢房子。整体而言,华根堂宅虽然有部分损毁,但其形制与架构保存尚好,构件与材质也都原真而典型,依然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而以华根堂宅为代表的绞圈房子结构简单、装饰简朴、灵活用材与布局,体现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朴素智慧,传承了上海及周边地区独特的建筑技术与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人们对乡村传统民居的重视与保护力度不足,绞圈房子等独特的传统民居逐渐遭到弃置至完全损毁或拆除,令人叹惋。

三、奉贤区对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

在调研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是乡村民居的住户希望拆迁以改善居住条件,但是保护政策不允许拆迁,以至于很多住户就放任住宅损毁至危房,然后申请修缮,在修缮中动手脚。此类事件既不能保护好这些优秀的传统乡村民居,又不能将居住质量提升到让住户满意的程度。针对这一现象,奉贤区的优秀乡村传统保护工作有着较好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奉贤区优秀乡村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在遵循《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同时,有以下几点值得发扬推广的优秀策略:一是村域整体保护改造,二是细致保护,明确责任人,三是鼓励屋主自发进行的合理维护。

(一)以吴房村为代表的村域整体保护改造

吴房村(图6)被誉为上海南郊的桃花源,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设计方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总院创新性地提出全域设计概念,将视野所及皆纳入设计范畴,以全面提升吴房村的整体风貌。吴房村的建构筑物建设虽然不再以木柱青砖为主,但色调上依然延续了粉墙黛瓦这种朴素雅致的风格;布局上尊重原聚落肌理,河流道路建筑关系生动自然;形式上沿用柔美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与窗框、步移景异的村落景观等,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业态上将艺术、设计、绘画等元素融入到该项目中,创造出与“黄桃”产业相关的新体验。村内优秀传统民居吴房村115号,被改为展览建筑,充分印证了传统民居在时代变迁中的魅力。可以说,吴房村的村域整体保护改造不仅在保护传统民居的基础上重新激发了村域活力,更是全面系统地梳理乡村振兴体系,通过政府、制度、人、资本合力,以“三块地”为基底,做大基金,在一定范围内全面策划,促进产业融合与“三农”发展。

(二)以柘林镇为代表的细致明确保护责任

在实地调研中,奉贤区柘林镇建立文物保护点联系表的做法也非常值得推广。调研人员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文物保护点联系表的存在,但是在调研过程中,被列为文保建筑的优秀传统乡村传统民居的屋主告知了这一存在。通过调研印证,各文保点的联系人能够快速对文保点的信息做出反馈,这不仅极大方便了调研等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工作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文保联系人与屋主进行过沟通,使得屋主明白文保工作的存在以及优秀传统乡村民居的重要性。这种深入基层的实际做法是极有力的一线的文物保护措施,对于保护优秀传统乡村民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郁邦杰宅为代表的屋主自发性合理维护

郁邦杰宅位于奉賢区柘林镇南胜村,为奉贤区文物保护点,始建于约1860年,单层二进式院落布局,木质穿斗抬梁混合构架(图7),望砖青瓦作顶,青砖围合,内部额枋等雕花细节精美,保留较为完好,一直作居住用。屋主精通木工手艺,十分珍视这座祖传下来的宅院,一直精心维护。如今屋主已经退休,便有时间对宅子进行全方位的维护,对损坏的门窗及檩条等按照原貌用木材就行修缮(图8),就连门柱朽坏了剩下的铆钉也要保存下来修复的时候用上去,力图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宅与人兴,在屋主的不懈维护下,郁邦杰宅的细节也保存得十分完善,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的同时,亦传承了传统的手工艺,成为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与传颂者。

四、结语

只有知其所来,才能知其所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民居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地方人文民俗的物质表现,印证了时代更迭中的历史背景、社会构成和文化发展,其价值不言而喻。随着时代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民居难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空间与物质需要,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飞速消失,所存大量优秀传统民居散落在乡村地区,保护迫在眉睫。对于乡村传统民居的保护,要透过那些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才能在时代更迭中传承好乡村民居所蕴含的文化与智慧。面对困境,奉贤区在保护乡村传统民居的同时满足了当代人们物质需要,作出了较好的策略示例。从中可知,若保护仅依靠政府和学者、仅停留在规范制定、仅流于形制而疏于内涵,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发展不可阻挡,我们必须深入实地考察问题,针对性地指定方案,才能将优秀乡村传统民居保护好,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猜你喜欢
奉贤区时代性民居
民居智库
上海奉贤:科技干部奋战在抗疫一线
弘贤育德做先锋 五育并举促成长——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一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实践探索
薪火少年说——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一小学少先队创新特色项目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奉贤区金汇镇:“联”字特色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党员质量标准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