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热点与前沿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分析

2022-04-21 08:28李宇彤王洪生
关键词:发文图谱聚类

□李宇彤 王洪生

[内容提要]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进入“后扶贫时代”。在此新旧交替之际,探索过去八年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状况,有助于厘清其发展过程,为新时代贫困治理总结经验。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对2013~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的711篇样本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内涵与机理、模式、实践探究、后扶贫时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四个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未来,防止返贫的监测体系、保证脱贫的长效机制、解决深度相对贫困有效手段是仍需研究的方向。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加大贫困治理力度,脱贫成果显著。2013年“精准扶贫”概念提出,扶贫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提高了扶贫的效率与精准度[1-2];也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扶贫和金融的有机结合,“金融精准扶贫”成为扶贫中坚力量[3]。截至2020年,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金融精准扶贫”为主题进行搜索,相关文献已达2000余篇,是近几年学术研究热点问题。

2021年2月25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4]。但这并不意味着贫困自此消除,此后相对贫困将逐渐显露并占据首要位置,我国扶贫工作也将转为化解相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具有隐蔽性和持续性,治理难度大、耗时长[5]。而金融手段在推动农户主动减贫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解决相对贫困的基础与持久动力。因此,随着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如何让金融手段持续、长效的惠及农村地区,巩固扶贫成果,是当前转折关键期的重要任务[6]。

鉴于此,对国内金融精准扶贫过去八年研究进行回顾,以CNIK数据库中2013~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的样本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角度对文献数量、机构发文量、发文作者及合作关系等方面分析国内研究现状,探索演化过程、发展趋势及前沿主题,梳理研究脉络,为中国后扶贫时代的到来夯实理论基础,总结扶贫工作的中国经验,为世界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通过Citespace对2013~2020年我国金融精准扶贫文章进行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可视化图谱对词频、关键词聚类、时间演化等进行定量分析,以总结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研究热点、主题及前沿,了解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发展进程的主线、重点及趋势,为后扶贫时代减贫工作的开展提供经验。

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知网(CNKI)以“金融精准扶贫”为主题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已达2120篇。考虑研究概念的准确度和严谨性,为精准呈现国内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发展状况,作者将样本文献搜索范围锁定为篇名中包含“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关文献。以“篇名=金融精准扶贫or金融精准脱贫and发表时间=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为检索方式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718篇文献,剔除报纸、会议等文献并经数据清洗、去重等处理后共获得相关有效文献639篇。

三、金融精准扶贫样本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一)金融精准扶研究时间分布图谱

本文以最终确定的639篇文献作为样本库,对每年样本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如图1)。

图1 金融精准扶贫领域样本文献年代分布图

自2013年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国内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探索起步阶段(2015年及以前),此阶段处于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初期,文献产出量较少,年均发文量不足2篇。(2)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2017年),此阶段金融精准扶贫逐步被认可,发文量呈指数增长。政府扶持政策的推出使发文量在2017年达到顶峰152篇。(3)平稳发展阶段(2018年~2020年),此阶段金融精准扶贫研究已趋于完善,年平均发文量达百余篇,占总发文量的57.9%,这说明金融精准扶贫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且研究体系逐渐成熟。

(二)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空间分布图谱

1.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机构分布

发文量大于6篇的科研机构中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2家金融机构,且中国人民银行宁夏固原市中心支行发文最多,共13篇。反映了人行牵头主导,农行积极响应的传导机制;彰显固原市人行依托当地特色种植业积极创新扶贫手段的模范带头地位。前8名发文机构中包含河北金融学院等4所财经类院校、1所综合类大学及1所农业院校,表明财经类院校是研究主力军,农业院校对农村金融的探索不甘落后。长期专注农村金融发展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实践与理论性总结,丰富金融精准扶贫内涵。但以上主要发文机构中心性全部为0,尚未形成有领导力的核心机构。此外通过共现分析,产生150个机构节点,节点间并未产生相关连线,网络密度为0。说明机构间并未产生合作关系,未能形成有效交流网络。

2.金融精准扶贫研究作者分布

通过CiteSpace统计,总样本的639篇文献涉及204位作者,表2列出了发文量大于等于3篇的18位学者名单,其中,何文虎发文数排名第一,共7篇。把Node types设定为作者Author,时间跨度为2013~2020,时间切片为1年,得到了节点数为204、连线数为79、密度为0.0038的金融精准扶贫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从图中可以发现整个图谱的网络结构较为零散,各作者节点之间联系合作较少,且多为两至五人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不同小团体间也鲜有沟通,大多数作者都为独立研究。在小团体中,谌争勇、黄瑞茜、吴凡等作者中心度为4,具有一定的领导作用,但由于合作次数少、影响力有限,并不能在整个研究领域形成核心领导地位。综上,金融精准扶贫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完整的作者合作网络,缺乏核心领导,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表1 金融精准扶贫领域样本文献机构名称(文章篇数≥6)

表2 金融精准扶贫核心研究作者及发文数量

图2 金融精准扶贫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四、金融精准扶贫文献研究热点主题

对文章关键词和高频名词短语进行分析,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在关键词知识网络图谱的基础上,选取LLR算法,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3)。这些聚类反应出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现状,包括“金融”“精准扶贫”“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扶贫贷款”“扶贫对象”“期货+保险”“连片特困地区”及“金融精准扶贫模式”12个聚类标签。

图3 金融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基础上,在“Clustern”菜单栏中选择“Summarization of Clusters”,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见表3)。

表3 金融精准扶贫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通过对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关键词聚类存在重合、类似及交叉现象。整理归纳后将现阶段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内容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精准扶贫内涵与机理研究:“金融”、“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等关键词反复出现,表明学者对其内涵及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层的探究。苏畅(2016)对其定义是:集中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对精准识别后对象进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幺晓颖(2017)进一步指出了金融精准扶贫提供的服务必须精准,从而提高效率。张宇飞等(2018)则对其特点进行总结:金融机构是主体,精准扶贫对象是客体,扶贫手段通过金融渠道解决生产难题。

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随着金融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我国不断积极探索多主体参与的新模式。“商业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信贷产品”,丰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与手段。杨云龙(2016)从参与主体角度,将我国金融扶贫模式总结为七种。杨钊(2016)则从支持模式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形成“六位一体”运行机制。同时,不同贫困地区逐渐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扶贫模式,如山东省的“1+N+M”创新扶贫模式(李娜,2018)。

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探究:扶贫工作在“农村实践”中很多问题开始涌现,“信贷风险”、“绩效评价”等成为重点。目前金融扶贫贷款流程复杂,产品设计不贴合实际(许爱萍,2016)。李鵾,叶兴建(2015)提出金融精准扶贫各部门衔接不利,缺乏沟通交流机制,工作效率低下。林耿雄(2016)认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信贷风险影响扶贫资金的运用。面对诸多问题,各金融机构寻找多样化评估方法,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率。AHP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陈爱雪(2015)、孟志华(2015)、邹婧(2016)、陈政(2017)等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AHP评价体系。李文瑞(2016)、杜永红(2017)等则采用DEA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评价。同时钱力采用多维绩效模糊评价(2018)、焦克源采用熵权法(2016)进一步丰富了金融精准扶贫的绩效评价体系。

后扶贫时代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尾声,“持续性”、“长效机制”等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绝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是主要任务。潘锡泉(2018)认为,金融精准扶贫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宝林(2018)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为长效机制出谋划策。崔联会(2019)指出要提高“三个认识”、打造“七专体系”、建立“五个机制”。刘莉,李海月(2019)提出要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长效性。目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新阶段,要建立长效机制视角下的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张海洋、颜建晔,2020)。

五、金融精准扶贫文献研究的前沿演进

突现词能体现研究前沿,展现该领域的演进趋势、预测未来研究方向。运行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Burstterms”,得到具有高突现值的11个节点突现词(如图4所示)。

图4 金融精准扶贫突现节点词汇图

如图4,“精准扶贫模式”等11个关键词突现度都处于2.5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精准扶贫模式”最高,为3.61。综合来看,这些突现词反映了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2011~2015年概念初步提出,“金融机构”开始根据“实践现状”探索“模式研究”,逐渐形成有效帮扶体系,其中以“辽宁省”、“四川省”探索最为积极;2015~2017年开始向贫困程度更深的农村地区扩展,“农信社”变为主力军,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成为重点,进入“扶贫攻坚”阶段;2019~2021年进入收官阶段,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消除,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相对贫困问题成为未来工作重点。

关键词时序图可以展现出一段时间内研究主题中内容的变化情况,从而反映研究趋势。因此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按时间片段生成关键词时序图谱(见图5)。

图5 金融精准扶贫关键词时序图谱

早期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11~2015年,随着“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利用金融实现资金融通,作用于扶贫工作的金融扶贫也逐步发展起来(尤胜光,2014)。各地响应政府号召开展工作,衍生出各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特色地方模式,也揭露出各种各样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鄢红兵,2014)。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等各类产品,因地制宜形成特色模式,在实践中设计合理有效的扶贫手段(邓坤,2015)。

中期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15~2017年,在金融精准扶贫机理与模式逐渐成型后,农村信用社成为中期阶段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由于深入农村,所以对金融精准扶贫有着先天优势。农信社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结合,形成更为有效的生产贷模式,提高扶贫效率。同时此阶段文献对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形成了较完善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评价方式。

最新研究前沿:突现时间为2019年至今,此时脱贫工作已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钟凯(2020)基于四川省贺波洛乡对后扶贫时代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提出建议。余欣(2020)、程明(2020)均认为解决后扶贫时代返贫问题是未来的首要任务。曾福生(2020)尝试建立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从而巩固扶贫成果。如何有效建立防止返贫、可持续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将成为未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六、结论与展望

从发文的基本情况来看: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经过几年发展已逐渐完善且日渐受到关注与重视。但高产机构间合作较少,研究范围单一。日后应加强合作意识以促进金融精准扶贫研究的精度与效率,使得金融精准扶贫不同研究方向的成果能互相融合,促进扶贫工作全面化发展。

从研究热点及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研究主要围绕内涵与机理、模式、实践探究、后扶贫时代扶贫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对于金融精准扶贫手段与绩效的研究已经相对完善。目前我国已完成全面脱贫,紧接着就会面临深度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刚脱离贫困的人员,因脱贫质量不高、经济实力薄弱等情况,会存在“返贫”情况,应关注处于收入临界点的贫困人口,建立防止返贫的监测手段。同时,应建立保证脱贫的长效机制,完善风险补偿与激励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为脱贫的长效性提供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聚类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基于知识图谱的k-modes文本聚类研究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图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