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拍照”法

2022-04-23 16:41善俊
第二课堂(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农赵孟頫自画像

善俊

说起拍照,在现代社会是司空见惯的,相信大部分同学都会,可能还有些同学已经学会了使用修图软件,懂得给照片加滤镜,让每一张照片看起来都美美的。可在没有照相机、手机的古代,古人“拍照”只能靠手绘,用纸和笔将人、物画下来,那他们怎么美化自己或看到的事物呢?毕竟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啊!所以,这次我们就来了解古人的“拍照”法!

唐朝画家阎立本绘制的《历代帝王图》

唐朝画家阎立本曾经绘制过一套《历代帝王图》,从右至左,画了从汉朝至隋朝的十三位帝王。他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境遇,通过个性化的描绘,以及对眼神、嘴角、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帝王们心理、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为每一位帝王加上了一层滤镜。比如,阎立本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画得高大威武,两眼炯炯有神,双眉舒展自然,使他处处流露出自信与豁达。历史上刘秀的真实长相,虽然不会和閻立本画的截然不同,但肯定会有点儿区别。这就是阎立本给刘秀“拍照”时,进行了合理美化,就和我们现在的修图一样。

除了为他人“拍照”,古人也爱“自拍”。据唐朝画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幅叫《临镜自写真图》的“自拍照”。到了宋朝,士大夫之间更兴起了一股画自画像的热潮,有的还会在自画像上题写几句诗,夸赞一下自己的画工。嗯,真是颇为自恋啊!比如,诗人黄庭坚就曾经一口气写了五首《写真自赞》。如此看来,黄庭坚不仅是个文案高手,还是个“自拍”达人。

宋徽宗赵佶画了一幅《听琴图》,描绘的是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有传言说画中的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如果是真的,那么这幅画也算得上是赵佶的“自拍”了。《听琴图》背景简洁,构图干净,但宋徽宗赵佶描绘人物的神情时都加了“滤镜”。图中的主人公头戴道冠身穿玄袍,居中端坐,专心致志地抚琴,而前面坐墩上的两位官员则是悠然入定,静心聆听,显得十分生动传神,仿佛被琴音撩动了思绪,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通过给人物神情加“滤镜”,《听琴图》表现出了主人公的优雅气质。

当然,古人加“滤镜”的方式极其高明,他们除了对人物本身进行美化,还会通过给背景加“滤镜”的方式凸显人物。例如,宋元之交的大画家赵孟頫为自己“自拍”了一张《自画像图页》。在这幅画中,赵孟頫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头戴乌巾、身穿白袍、执杖漫步于竹林中的雅士。赵孟頫并未用过多笔墨细画人物形象,而是将自己置身于竹林中,通过描绘背景,突出竹林与溪流,营造出优雅的氛围。当大家看见这幅画时,便会产生一种清风拂面、泉声盈耳之感,于是赵孟頫飘然世外的高士形象便立马展现了出来。

明清时期的画家也十分喜爱给画作加“滤镜”。清朝画家华岩在46岁的时候画了一幅《自画像》,图中的华岩身着夏衫,半敝衣襟,临泉而坐,意态闲暇,而身后山石高耸,远处瀑布垂岩而下,汇流成河。通过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使得这幅“自拍照”整体上写实而又带些写意,将作者热爱自然、超然离垢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作为清朝“扬州八怪”之首的画家金农,可以称得上是“自拍狂魔”,他传世的自画像作品就有9幅。他曾经送给弟子罗聘一幅《金农自画像轴》,画中人物不求形似,而是通过更加浓密的长髯和更加矍铄的双目,使用夸张的“滤镜”,让“自拍照”看起来具有漫画意味,真实传神地描绘出了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由此看来,美颜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从古代各式各样的精美图画,到今天花样繁多的自拍照,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编辑

乖乖隆地洞)

猜你喜欢
金农赵孟頫自画像
五月·自画像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图说书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我的自画像
画家也有经济头脑
金农出口成章
金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