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看新疆古代妇女的簪与钗

2022-04-23 01:23阿迪力阿布力孜
新疆艺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墓葬墓地考古

□阿迪力·阿布力孜

骨簪 距今3800 年 若羌县古墓沟墓葬出土

簪与钗是用于固定或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是中国古代妇女常用的物品。先秦时期将簪称之为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女孩未满15 岁,发式是丫髻,头上不插笄。女子年满15岁,要举行笄礼,表示已成人。古代男子也用发簪,主要起到固冠的作用。如《释名·释首饰》记载:“笄,系也,所以系冠,使之不坠也”。到了汉代以后,发笄逐渐被发簪所代替。《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簪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大量的发现,当时的发簪以骨簪和木簪为主,此外还有玉簪、蚌簪、石簪等。在商周时期,骨簪占据重要地位,两汉以后,铜、金、银、玉、琉璃等质地的发簪逐渐增多起来。

从考古发现资料来看,新疆各地墓葬中都发现了簪与钗,特别是簪,不仅数量可观,质地多样,有骨、木、铜、铁、金、象牙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簪都各具特色。钗与簪相比,出现晚,为女性专用,这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妇女发饰,汉代便从中原传入了西域地区。虽然新疆考古发现的汉唐时期的钗数量并不多,但也充分反映了中原地区的服饰习俗对新疆古代女子的影响。

一、各具特色的铜簪、金簪

新疆最早发现的发簪出自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墓葬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的一件骨簪保存较好,其长8.2 厘米,球形柄,出土于若羌县孔雀河古墓沟墓地第20 号墓,距今3800 年,是新疆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簪子。2010 年6 月-8 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新疆特克斯县库什塔依水电站工程建设,对阔苏克西2 号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出土的两件骨簪,一件呈锥体,长13.1 厘米,粗0.7 厘米。首端扁平。两端微弯,后端腐蚀。另一件通体光滑,通长15.4 厘米,粗0.6 厘米。考古人员还在该墓地发掘出土了骨梳、骨针、骨镞、骨觽等骨器,发掘者推测这批骨器的时代为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4 世纪。

大约距今3000 年左右,新疆古代居民开始使用铜簪,新疆各地墓葬遗址中发现了很多从西周至汉晋时期的铜簪。2011 年-2012 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和静县莫呼查汗水库所涉及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了250 座墓葬,M128 号墓出土的铜簪保存完整,长26.4 厘米,直径0.7 厘米,系铸造而成,是一个细长的圆柱体,中部稍粗,圆尖。一端铸立马一匹,表现出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风格,时间为距今3000 年左右的青铜时代。

马形首铜簪 距今3000 年 和静县莫呼查汗墓葬出土

2011 年4-6 月,为配合布尔津县拉曼水库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水库所涉及的6 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博拉提3 号墓地6 号墓里发掘出土一枚鸡首铜簪,通长17.7 厘米,簪首长6.5 厘米。圆柱形铜条制成,在簪顶部有直立的鸡形图案,阴线刻有羽毛和尾部。鸡形纹饰下有圆锥状饰件,饰件上阴线刻有猛禽捉羊、兔的图案。发掘者认为该鸡形铜簪是春秋中期的文化遗存。

2014 年8 月至9 月下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勒克县乌吐兰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8 座墓葬,M2 号墓出土的铜簪,簪首为花瓣形,背面内凹,长7.9 厘米,时代为战国至汉代。

2003 年3-4 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尼勒克县加勒柯斯卡茵特山北麓墓地进行考古发掘,M6 号墓发掘出土的一件鸟形铜簪保存完好,长17 厘米,簪首为一展翅飞翔的小鸟。M6 号墓还出土了一件人形铜簪,长17 厘米,簪首为人面形。这两件铜簪的年代大约为汉晋时期。

2010 年10 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伊犁州新源县新源镇开发建设,对别斯托别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墓葬3 座,发掘出土了一件铜簪和一件铁簪。M2 号墓出土的铜簪呈钉状,一端为球形柄,通长26 厘米,粗0.3 厘米。M2 号墓出土的铁簪残长5.4 厘米,一端为球形柄,其上包金。别斯托别墓M2 号墓出土的女性装饰品十分丰富,有铜镜、眉笔、眉石、金手链、绳状金箔条等。据发掘者研究推断,这批装饰品是距今2200 年前乌孙人的文化遗存。

2004 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在伊犁州巩留县山口水库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出土了1 件铁簪,M60 号出土的这件铁簪锈蚀严重,但依然可以看出其形制,长12.5 厘米,直径0.3 厘米,一端呈圆球状,一端呈尖状。巩留县山口水库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包金簪头,直径2.1 厘米,呈圆球状,用黄金模压而成,装饰着花瓣纹和交错的弧线纹。簪体残破缺失,从断口看簪体为铜质。考古人员还在巩留县山口墓地发掘出用于化妆的石眉笔、眉石、三羊纹金耳环、金饰件、玻璃珠、玛瑙、珊瑚珠等。这些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装饰品,与簪一起构成了新疆古代女子生动立体的生活画面。

1976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尼勒克县哈拉图拜墓出土的一件金簪,全长12.5厘米,簪杆为铜,鹤体高0.5 厘米,鹤首用金打制而成,似鹤形,作展翅飞状,这种金簪表现出一定的中原风格。专家们通过对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认为哈拉图拜墓出土的包括金簪在内的文物,是汉朝时期乌孙人的文化遗存,这件鹤首金簪有可能是中原王室赠送给乌孙贵族女子的礼物。

鹤首金簪(汉代)尼勒克县哈拉图拜墓出土

1972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一件象牙簪,长18.8 厘米,粗1.1 厘米,从该墓出土文书中得知象牙簪的年代为唐朝长安三年的遗物,属国家一级珍品。唐至宋,簪花在西域十分流行,除了出土文物之外,石窟壁画中也有上层贵族妇女插满花簪的形象。如吐鲁番市柏孜克里克第20 窟壁画里两位回鹘贵族妇女,脸部丰腴,细眉,丹凤眼,鼻梁挺直,小口朱红,身着华丽无比珠宝装饰的红色连衣裙,高耸浓密的发髻上簪满了各种鲜艳夺目的花朵,反映了西域女子以簪花为时尚。吐鲁番市高昌故城遗址出土的一幅绢画,反映了唐代女子的簪花习俗。绢花中的女子面目清秀,五官端庄,文静,身着红衫,头发上簪满了花朵与珠饰,十分引人瞩目。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230 号墓出土的象牙簪 唐代

二、风情依旧的宝钗

发钗和簪在功能上是相同的,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为一股,而发钗则作成双股。最早的“钗”字被写作“叉”,因为它的造型如同枝杈。《释名》曰:“叉,枝也,因形名之也”。《中华古今注释·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遣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五以到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曰凤钗。”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钗出现在春秋时代,是用一根完整的动物肢骨做成的,上面还有烙印的图案。用各种宝物镶嵌或做成的钗叫做“宝钗”,名贵的宝钗价值连城,花费千金,只为耀首。

与那些名贵的宝钗相对比的就是“荆钗”了,最初的荆钗的确是用荆条做成,后来铜铁之类的发钗也都叫做“荆钗”。《列女传》中,梁鸿的妻子孟光,就是荆钗布裙。到了后来,人们还用“荆钗”来代称贫苦妇女。在新疆考古发现的文物中,很难找到用荆条做成的荆钗,但铜钗相对多见。2016 年10 月,新疆考古研究所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新发现重要文物遗存点2 处,标定文物点81 处。出土的一件铜钗保存完好。呈“U”字形,长5.8 厘米,铜条粗0.3 厘米。由细铜条弯曲而成,双头较锐利。时代为汉晋时期。

1997-1998 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为配合罗布泊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对楼兰古城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考古人员在罗布泊西岸采集到一件铜钗,保存完好。铜钗长11 厘米,粗0.6 厘米,钗头宽扁,有三道凸棱,之间有一细柱连接。时代为魏晋时期。

1988-1997 年,中日双方联合组成考察队对民丰县尼雅遗址进行了长达10 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共调查古城、聚落、墓地等11 类遗址215处。1997 年在尼雅遗址采集到一件铜钗长15.8厘米,钗头直径1 厘米,钗身单股直径0.25 厘米,钗身细长,双股平行。钗头上装饰一圆形暗红色玛瑙,注重装饰性。尼雅遗址采集的一件铜钗,造型独特,用一根铜条弯曲而成,一端为四股,连续弯出4 个“S ”形,这种造型的铜钗十分少见。时代为汉晋时期。

镶玛瑙铜钗 (汉晋时期) 民丰县尼雅遗址采集

镶玛瑙铜钗 (汉晋时期) 民丰县尼雅遗址采集

银钗 (北朝)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148 号墓出土

晋唐时期的西域高昌女子大多使用铜钗、银钗和金钗。1960 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36 号墓出土了两件唐朝时期的铜钗,其中一件使用过的铜钗保存完好,素面,形如“U”形,两端均圆钝,长8 厘米,直径约0.2 厘米。

1972 年阿斯塔那148 号墓出土的一件银钗保存较好,长10.8 厘米,上端宽扁,下端细长,变形,是麴氏高昌王国时期的遗物。目前新疆境内很少发现唐以前(包括唐代)的金钗实物,但吐鲁番文书中却有关于金钗的记载:“金钗一双、团花一枚、胭脂、胡粉、黑黛……”。

新疆古代簪与钗的历史悠久,而且质地多样,式样繁简不一。总体上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簪与钗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簪的质地以骨、木、铜等为主,到了汉唐时期,簪上的装饰也日趋华丽,变化多样。除了铜簪之外,还出现了金簪、银钗、象牙簪等。北疆地区墓地遗址出土的铜簪的簪首,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浓郁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汉代以后,随着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域女子也开始梳发髻,钗这种中原风格的头饰也传入西域地区。唐朝时期,中原的发髻对吐鲁番西州妇女的发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原的锥髻、堕马髻、低髻、鸟髻、鬟髻、刀髻、乌蛮髻等发型传入吐鲁番高昌,这些千姿百态的发式都需要用簪、钗等来固定,使当地女子的发丝不致散乱。从石窟壁画等图像资料来看,唐末至宋朝时期高昌回鹘人贵族妇女的服饰不仅华贵典雅,她们的发型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梳起了发髻,而且发髻上簪满了花朵和珠饰。

新疆各地墓葬遗址发现的簪与钗数量较多,本文所写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簪、钗主要用于新疆古代妇女系束头发,以及装饰她们千姿百态的发型,反映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这些质地多样、风格各异的簪钗,是研究新疆古代服饰文化及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墓葬墓地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江苏常州孟河南杨村墓地
包山底
“考古”测一测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最大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