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22-04-25 00:41刘守华
读报参考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际奥委会运动员比赛

刘守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2年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到1980年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冬奥会赛场,历时28年;从1980年冬奥会“首秀”,到2002年杨扬在女子500米短道速滑中为中国斩获首枚金牌,历时22年;从1980年中国健儿参与冬奥会,到2022年北京主办冬奥会,历时42年。回首历史,新中国的冬奥历程可谓曲折又辉煌。

1920年代初期,由于国内反帝斗争的影响和体育运动比赛活动的增多,中国教育界和体育界人士发出了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运动比赛主办权的强烈呼声。在热心体育事业的社会名流及一批受过专业教育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正式成立,并开始积极推进与国际体育界的联系。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开启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的历史。1932年、1936年、1948年,中国运动员先后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德国柏林、英国伦敦举办的第十、十一、十四届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奥运会短暂结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于1949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开。朱德在讲话中指出,过去的体育,是和广大人民群众脱离的;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52年6月2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毛泽东特为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早在2月初,芬兰驻华公使就向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表示,希望中国派运动员参加。中方立即电函国际奥委会,表明参会态度。但国际奥委会个别代表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怀有敌意,蓄意在中国席位问题上制造事端。经过众多国际朋友呼吁与声援,7月18日,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天晚上,中国方面终于接到参会邀请电函。由于时间太仓促,只能临时组建参赛队伍。7月23日,以荣高棠为团长的代表团组成,其中包含一支篮球队、一支足球队和一名游泳选手吴传玉,共40人。7月24日深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这支整装待发的队伍时指出,此次参会,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会上就是胜利。

7月25日凌晨,中国体育代表团启程。尽管日夜兼程,但他们赶到赫尔辛基时已是29日中午11时了。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到来,受到芬兰人民热烈欢迎。在奥林匹克村的中国代表团驻地,伴随着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盛会上高高飘扬。荣高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虽然我们来迟了,但我们终究来到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世界的告白,是新中国在国际体育盛会上第一次发出的声音。此时,大会已接近尾声,多数比赛项目结束,唯有吴传玉赶上并参加了7月30日举行的百米仰泳预赛,足球队和篮球队只是进行了4场友谊赛。但此次参加奥运会意义重大,这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与奥运会联系的开端。

1954年5月14日,国际奥委会年会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会议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时,争论激烈。最终,以23票赞成、21票反对通过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作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地位。但国际奥委会的少数人却未经任何讨论,擅自将“台湾”也列入被国际奥委会所承认的各国奥委会名单之中,执行“两个中国”的错误方针。

1956年11月,第十六届奥运会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建了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筹委会,并发出邀请台湾、香港、澳门运动员参加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队选拔赛的通知和办法,希望中华大家庭的运动员们能够携手在奥运舞台上一展风采。但国际奥委会在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的同时,又邀请“台湾”以所谓“中华民国”的名义参加。对国际奥委会少数人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方针,中国奥委会多次交涉未果,于1956年11月6日提出抗议声明,并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

1958年8月19日,出于同样原因,中国奥委会再次发表声明,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并退出游泳、田径、篮球、举重、射击、摔跤等有同样情况的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由此被迫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一切联系。

回归奥运大家庭的前奏

1971年10月25日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随后,中国的外交、体育界人士利用出国时的各种机会宣传中国,表达中国的体育也应该回归到世界体育大家庭的观点。

1974年9月,第七届亚运会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办,中国能否参加成为关注焦点。因为按照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规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会员不能与非会员进行比赛。此时,国际体育界友好人士要求恢复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伊朗等许多亚洲友好国家也都积极支持中国参加亚运会。1973年11月15日,亚运会联合会理事会在德黑兰举行会议,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确认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亚运会联合会中的合法权利。随后,一些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作出决定,在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前,允许会员国运动员同中国运动员进行比赛。这样,中国参加第七届亚运会各项目比赛的障碍被逐一清除。

1974年9月1日,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亚运会舞台。开幕式上,当中国运动员走进运动场时,主席台对面的观众席上出现了3500人用彩色板组成的五星红旗图案和英文“中国”字样,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里,响起雷鸣般掌声。亚运会组委会主席在致开幕词中说:“由于有一个友好的兄弟般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运动员参加,使得本届亚运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这届亚运会期间,亚洲举重联合会等8个亚洲单项体育组织分别召开代表大会并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亞洲各单项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利。这是继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亚运会联合会中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在正义呼声推动下,赛艇、击剑、摔跤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率先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决定。1978年,国际田径联合会、国际体操联合会陆续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这些举措都为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中合法席位的恢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名古屋决议

1979年3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已拖延20多年的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权利问题。

3月10日,中国代表宋中发言表示,中国大陆方面愿意与台湾体育界代表就台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比赛问题进行具体商谈,如果台湾方面不愿到北京谈,大陆方面也可以前往台北或其他地方进行商谈。于是,执委会提出建议,由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爱尔兰勋爵基拉宁主持,中国大陆和台湾双方代表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举行圆桌会议。3月14日,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复电“同意”。但遗憾的是,台北的奥委会却复电拒绝了国际奥委会安排的双方会晤。同年4月,第81届国际奥委会代表大会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召开,“中国问题”又成为中心议题。但个别委员却继续为“两个中国”制造舆论,长时间的争辩和游说活动,以致会议最终通过了一项中国大陆不能接受的决议。但基拉宁勋爵却认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能参加奥运会是一种反常现象。为此,他积极努力,探索各式各样的方案和计划,并不断与国际奥委会总部领导成员磋商,希望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圆满方案。而此时,国际奥委会多数领导人也逐渐认识并坚持“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立场。

6月23-30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协商,会议原则通过一项建议案,确认以“中国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北京的奥委会;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称维持对设在台北的奥委会的承认,条件是后者采用的歌和旗应有别于迄今使用的歌和旗。这项建议案受到国际体坛广泛欢迎。

1979年9月15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办。外电称,这是中国大陆参加奥运会的一次演习。其间,国际奥委会一些友好人士也相继应邀到北京访问。时隔不久,台北也举行了运动会,其间还邀请基拉宁勋爵访问台北。为了让基拉宁一行参观运动会,台湾还特意安排运动会提前5天举办。10月19-21日,基拉宁在台湾进行了为时3天的访问,希望通过收集情况,对台湾的态度进行深入了解,并将情况交给即将召开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讨论。

10月23-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因为议题敏感,吸引了大批体育界和新闻界人士。执委会闭门开会两天,气氛并不轻松,但令人欣慰地是最终批准了波多黎各会议的建议案。10月25日,基拉宁向新闻界宣布,到会的7名执委一致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奥委会称为“中国奥委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歌,会徽已批准,章程也符合规定;设在台北的奥委会名称为“中国台北奥委会”,它的歌和旗及会徽,必须有别于目前使用的歌、旗和会徽,并且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批准,章程也须于1980年1月1日前进行修改。这个决议将以通讯投票的方式提请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表决批准。基拉宁说,我们以所有的中国运动员都能参加国际奥运会为目标,作出了最大努力。名古屋决议扫清了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障碍。外国媒体评论:“拥有10亿人民的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不仅填补了国际体育界的大空白,并将对国际友谊产生可喜影响。”

11月26日下午,洛桑维迪堡国际奥委会总部传来喜讯,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通讯表决,以62张支持票对17张反对票、8票弃权票、1张废票、1张空白票,批准名古屋决议。至此,经过21年的斗争,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问题终于得以圆满解决,中国运动员将从此全面走上世界体育舞台。在11月27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奥委会主席钟师统宣布,中国奥委会决定,将派出体育代表团,参加1980年2月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中国运动员在冬奥赛场

中国冰雪运动一直薄弱,真正开展冰雪项目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滑雪设施很不完备。距离1980年2月13日开幕的第十三届冬奥会,仅剩下不到3个月的时间,尽管大部分冰雪项目水平还不高,难以“一鸣惊人”,但首次亮相冬奥赛场,中国运动员将向世界展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象征意义远大于竞技意义。

1980年2月13-24日,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首次参加冬奥会的28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18个小项比赛。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首次在冬奥会上空飘扬,也是历时28年后,五星红旗再次出现在奥运盛会上。为此,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的纪念邮票,画面分别是中国奥委会会徽及速滑、花样滑冰、滑雪的场景图。本届冬奥会,尽管中国选手无人进入前10名,但堪称是中国奥运史上的里程碑。

1984年2月8-19日,第十四届冬奥会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办,37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26个小项比賽,虽然仍与奖牌无缘,但本届冬奥会,因中国台北奥委会也派出14名运动员参赛,终于实现了海峡两岸选手同时参加奥运会的目标。

1988年2月13-28日,第十五届冬奥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举办,15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18个小项比赛。李琰在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获得金牌,在500米和1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获两枚铜牌。这是中国冰雪健儿在国际赛场的突破。遗憾的是,当时短道速滑只是冬奥会表演项目,不计入奖牌总数统计。

1992年2月8-23日,第十六届冬奥会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举办,33名中国运动员参加了34个小项比赛。在女子500米、1000米速滑比赛中,叶乔波获得两枚银牌;在已成为正式项目的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李琰又摘得一枚银牌。本届冬奥会上,中国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2002年2月8-24日,第十九届冬奥会在美国盐湖城举办,72名中国选手参加了38个小项的比赛。这是载入中国体育史册的一届冬奥会。杨扬在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冬奥会金牌,并在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再夺金牌。

截至2018年在韩国平昌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共参加了11届冬奥会,共收获13金、28银、21铜,总计62枚奖牌。

(摘自《炎黄春秋》)

猜你喜欢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比赛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选美比赛
洛杉矶将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让给巴黎
两届奥运主办权同时揭晓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