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

2022-04-25 07:44李岩席那顺朝克图王晓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分制机电课程体系

李岩,席那顺朝克图,王晓娟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和学分绩点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毕业标准,且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顶层设计,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制定符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外学分制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学分制起源于选修制,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基础自主选择专业及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潜质的教学制度。埃利奥特在1871年率先提出学分的概念,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诞生。目前,学分制在美国已经发展成熟,在适应社会发展、体现创新教育的卓越性方面逐渐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学习[1]。

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也已经有百年的历史,1917年,北京大学率先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在以后的发展中,学分制表现为“时冷时热、时断时续”的状态。直至21 世纪,学分制改革逐渐深化,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高校实行学分制改革,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院校,改革形式也仍旧是以没有突破学年制框架的学年学分制为主[2]。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根本保障,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如何对接的研究既是热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很多学者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研究。

徐兴林,赵梅莲(2018)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学分制下改革优化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路径为:构建“两段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应用性课程体系、“层次+平台+模块”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3]。薛媛丽、景鹏斌(2018)从“核心课程采用‘1+1+1’多学分制培养模式”“基于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多种教学方法”“深度校企合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贯通”和“基于互联网学习空间转变教学方式”四个方面研究了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及途径的改进与创新[4]。

李娜(2020)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建立学分制管理体制;坚持成果导向、实施“1+X”证书制度、实施差异化培养方案、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双轮驱动”体系,夯实学生主体地位是扩招背景下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5]。李兵,杨婷(2021)通过研究提出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建立市场导向下“多元培养、三维融合、协同育人”的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机械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均具有深远意义[6]。

2 研究意义及价值

学分制教育模式最早产生的基本背景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简单复制移植到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会“水土不服”。因此,制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深化学分制教育模式改革、培养符合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关键。

在“强化学生为本,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基地互动协作,体现高技能机电人才特色,实现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业务开拓创新意识等的全方位培养和管理。

3 研究实施

3.1 研究思路

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照学院总体部署,以构建学分制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制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能力谱,对接职业能力岗位和学生双层需求,制定“以人为本” 体现高技能机电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细化评价指标,建立三维立体的评价体系,为实现对人才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业务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2 研究目标

(1)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质量标准。

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为了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依据地区经济特点,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和质量,是学分制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首要任务。

(2)构建岗位能力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企业和学生均是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应树立产业和学生双层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重构学分制课程体系时不仅要调研分析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

(3)制定体现高技能机电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在分析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打破专业壁垒,重构课程体系,尊重个性发展,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4)建立完善的三维立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从人才培养的受教育者、实施教育者和人才受益单位三方面对人才质量进行全面客观评价,逐渐完善三维立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3 研究内容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定位。

开展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结合学生需求和学情分析,确定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2)建立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能力谱,建立企业岗位能力与专业培养能力的对应关系,满足企业和学生双层需求,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重构课程体系。

(3)形成“以人为本”、体现高技能机电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上分设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模块,选修课的开设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大量的实践教学则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学分制教学体制下以学生获得学分为学习结果的评定标准,同时学生获得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最终形成“以人为本”、体现高技能机电人才特色的培养方案。

(4)建立三维立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了解企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上细化评价指标,建立学生自评、教师教评和企业用评结合的三维立体人才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3.4 研究方法

(1)毕业生问卷调研大数据收集、同类院校调研与企业需求调研相结合。

调研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了涵盖多个方面的60 多道问题,收回问卷1 300 多份;同时对区内外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对大、中、小型相关企业均采用了问卷调查与非正式交流的形式完成基础调研工作,已获取相关基础数据。

(2)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学生需求与课程体系相对接。

在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知识体系,分析机电专业能力谱,结合学生需求,重构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教学形式,突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打破专业壁垒,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深化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引导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4)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照并贯彻执行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新工科和新商科教育认证标准,紧扣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合理确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研究本专业建设经验及区内外同类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基础上,高度凝练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完善的三维立体化质量评价体系。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表现。在完成企业人才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细化学生对综合素质及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教师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评价细则,建立并完善三维立体质量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价学生质量。

3.5 技术路线

基于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学分制教学模式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结语

在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调研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符合我院学生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量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理念,建立完善导师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性需求,构建三维立体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学分制机电课程体系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