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身影观照教育的时代面向

2022-04-27 13:02许玺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怀时代教育

许玺铮

摘 要:根据《我的二本学生》一书所铺展开的时代洪流下青年学子众生相,关怀每个青年学子的微观人生,结合多年的高校工作经验探讨何为教育及其价值。

关键词:教育;时代;学生;关怀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在高校工作多年,虽然不是最核心的教育工作执行者,但也常在侧旁观察。当新冠肺炎疫情汹涌来袭,极大地影响了传统课堂,进一步催生知识获取多元化的渠道,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新式教育方兴未艾,关于教育新旧模式的很多路径设想依然存在着巨大争议。无论教育的业态如何革新变化,教育者永远都在面对年轻人,年轻人与剧烈变化的时代发生着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抉择和走向,容易受到校园外不断演变的评价标准所影响,也成为大众目光里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直观标准。

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一书没有高谈教育理论或吹嘘教学成就,书中铺展开的是时代洪流下十余年来青年学子的众生相,内容关怀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作者黄灯是广东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任课教师,在个人的教学过程中,始终用师长、朋辈的目光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如实记载他们的背景出身、人生抉择和未来出路,试图从个体的轨迹中摸索教育的共性规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即便生长在相同的乡野土壤里,或席卷在共同的时代风云中,都会不同程度面对大相径庭的人生际遇,他们每个人的剪影、侧影、背影,依然是教育的映射。

二本院校学生是一个易被忽视的庞大群体,但他们的故事并不遥远,更可能是我们身边学子的类似轨迹。当关于高等教育的宏大议题还在激烈争辩时,不妨以他们的个例为参考,使教育研究从本质出发、从微观探究,用更长远辽阔的视角来注视受教育者的发展与成长。对于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这本书给予我们诸多启示。

教育要直面所在的时代

与急速发展的世界相比,传统教育在模式内容的跟进上总是滞后的,但教育参与者可以灵活应变,教育通过他们反映时代、呼应需求。以十年左右为一跨度,书中铺陈了21世纪前后三个代际学生所面对的背景流变,每一代大学生都有与所在时代相匹配的认知、倾向和欲求,每个人向外的索取都是不同的。何为时代所需、如何响应变化,不同年代学生之共性依然聚焦在生存、立足和发展等基本问题上。

教育必须认真面向现实与变局,如果提供的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学问理论,则很难培养出与现实亲和、有务实精神的时代学子,教育者不可自困于象牙塔内,要设法率领受教育者走出“不确定性成为唯一的确定”的时代。“无用的学问”诚然重要,同时教育也不能仅仅生产出一批机械冰冷的“工具人”,我们反对过于精致的实用学问,但也批判固步自封的理论传授,如果固守陈章,解决不了学生最迫切的生存发展问题,高等教育也将渐渐失去话语权。

面对时代驱动的势能,教育行业探索破局之举,常会有对现有机制的一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常态化运行的基石,给受教育者一种较强的不确定感。教育事业的改良应更具有赓续性,充分接纳过往的经验和教训,认真辨别时代的新业态和新要求,允许做出配合时务的及时改善,是推动传统教育走出滞后性的良策。

教育要关怀微观的人生

对于参与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无论是决策设计、管理协调抑或具体执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受教育者打交道,应当自觉地将人才培养视为个人事业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大学教育已不再固化于课堂之上发生,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时刻发挥着教育的效用,我们经常以经验性的知识,用最平素的对谈方式,建立一套无定式的教学模式。传统上,这种贯穿于日常行为的沟通联系,往往缺乏主动教育的认知或说教色彩过于浓郁,难以形成有含金量的“三全育人”。书中作者一直坚持教学之外与学生平等交心,深层次地参与到每个个案的成长历程中去,这种俯身对话的姿态,易于让人接纳,时常令人感怀,关键还在于能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地守护对谈学子的微观人生,使得每一场对话都不生涩,每一次交流更有价值。

教育者与学生打交道,不应浅尝辄止或居高临下,而是尝试建立朋辈的交互关系,用一两次的深度交谈打开心扉、解除防线,更要在他们人生抉择的关键时刻用有力度的关心和帮助来强化引导的作用。课堂教学关注智识和技能的提升,但像情感培育、人生成长、困境摆脱的本领都难以在此获得。教育者适度介入学生从大学到社会的必由之路,不是过度干预的保姆式教育,也不是终身维系的师徒制教育,而是通过与本不相干的微观个案构建交集,达成共情,带来教与学在更广阔领域的相互促进,实际上已大大超越了传统教育的涵义。

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如何相互影响?教育效果是实打实地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虽然不会在每个人、每个时刻、每个场合都彰显出效果,但即使只是在某一时刻迸发光彩,也足以成就一个人最鲜亮的人生底色。如何将宏大嘹亮的口号和备受推崇的理念转化为对受教育者有价值、有效率的影响力,是值得关注的务实议题。围绕宏观教育政策,顶层设计者要珍视来源于数据或个案的客观评价,赋予充分的容错空间,教育者要加强追踪学生们接受教育过程的体验与观感,透过科学客观的机制,获取最直观的个性化评估。

教育要展望未来的赛道

教育要面向未来,但在放眼某位学生未来赛道的长远谋划之前,调查清楚曾经的教育背景与成长情况尤为重要。每个人都有细密而丰富的个人史,深切地影响着因人施策的教育开展。书中作者提到很多出身迥异、直面贫困的学生,他们关于贫寒困苦的体悟已经超越了惯常的理解,他们或是城市边缘落魄群体的子弟,或是城乡结合部自食其力打工者的后裔,有家道中落、有单亲家庭、有兄弟姐妹过多、有重疾致贫。“贫困”已经无法再以家庭收入简单衡量或分类,人生起点的窘迫,剧烈地动蕩着新世代“贫困”学生的学习、生存和内心状态,使他们时刻处于坚定又脆弱的矛盾中。这些个性里的坍陷处,远早于接受高等教育前便已形成并充盈了他们的内心,是教育者在目视未来前必须学会与之共存的前提要件。

无论出身卑微艰困抑或寻常平凡,教育都将赋予学子未来从物质到精神去超越前一代人的可能性。然而,现实生活的沉重负载,让学生不得不“把人生的竞争看成更漫长的跑道”,教育者也不应只聚焦在象牙塔时光里,而应该重视他们更长远的人生赛道。如今,在读的大学生已是千禧一代,他们的未来将对接国家“两个一百年”之间新发展周期的规划与建设,要真正发挥教育的未来价值,既要有内容上的远瞻,更需要过程中的跟进与陪伴。

书中的二本学生群体离开校园后,大多逐步剥离了原专业培养的范畴,职业抉择主要从谋生需求出发,只有极少数忠于所学专业,将理想付诸实践。随着当今社会择业格局的多元化,纵使是一流院校的毕业生也有千差万别的职业出路,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职业认知的新趋势,灵活的就业创业方式、重视职场中的感受体验等都是其中的新状况。毕业后学生面对着新的人生大考,一道道选择题摆在面前,关于城市、职业、家庭、生活的取舍都可能引向不同的境遇,无法说哪一种是所谓好的成就,表面鲜亮亦有可能转瞬即逝。教育者更需要关注的是,当学生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发生脱节时,不轻易断言这是专业培养的失位,应当更深入地了解到,在他们的成长轨迹里,专业思维的养成是否由内而外地播下种子、结出善果。譬如,当一个法学生远离法律行业,但长期训练习得的规则理性意识可能一直驻守在他的内心,成为日常行事思考的方式方法。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未来赛道,不拘于专业教育的现实成效,要看到学生以所學知识为职业基础,在跨行业或交叉行业的发展中可能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教育要摒弃流行的现状

面对独立而鲜活的生命体,教育管理者要敢于摒弃时兴而无用、宏大却虚妄的“怪现状”。如果大学教育愈发“内卷化”,做好个性化教育的初衷被不断模糊,书中个案堆砌起来的逐利性、混沌化等负面常态,将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结果。某些形式化、政绩式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依然在驱动我们,不断走向功利色彩浓重的趋势中去。

一是避免“戏剧化”的教育。课堂虽有剧场效应,但不应追求过于“戏剧化”的效果,不是每一个课堂都要有满坑满谷的学生捧场。大学育人模块可采取琳琅满目的方式方法,不应只为追逐参与率、点击率,而漠视了学生的共鸣度和获得感。高等教育要有一定的沉静和耐性,探求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果,完整严谨的教育过程应当避免在繁荣的网络时代里,过度迎合碎片化、表演式的教育方法。

二是专注于教育本身。如今,项目研究成了大学在科研、教学、管理各个归口中职称晋升的重要“敲门砖”,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项目的研究或多或少地存在调研走过场、结论照搬书等质量问题,缺少实质性、有价值的科学产出,同时挤占了一线教育者本应付出在实际教育工作的时间精力。如前所述,教育者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对教育内容的打磨和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三是克服唯数据论。各类教育评价指数的数据要求成为大学管理中的一些重要导向,善用数据对于校正教育工作目标,是必要的管理手段,但不同数据的升降,有其内在的变化逻辑,不应唯数据论。教育是注重体验的行动,数据背后是教育者的心力奉献,更是不同学子的成长经历。每个学生不只是一个数字或一个代码。我们强调关怀微观、关注个案,希望能破除过度倚重数据的迷信,既用好数据评判趋势,也做到不以数据高低论成败。

越来越高的大学入学率,使青年人的大学四年,成为多数中国家庭普遍面对的必经历程。但高等教育被社会、家长和学生寄予了过高的期待值。我们期待大学教育“有用”,但追踪每个个体的职业发展,在目所能及的表面上,纯粹追求实用主义的教育取向效用非常有限,教学内容常常与职场遭遇存在脱节,更解答不了人生困惑和社会生存等艰涩问题。黄灯老师讲授的当代文学史,恰恰是所谓“无用的学问”,总显露出格格不入的无意义感。但“何为有用,何为无用”,教育是否一定要与功能性的目标捆绑在一起,在书中学生的故事里,这样的问题愈发引人深思。

如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是顶层设计的新主张,“双减”“破五唯”成为教育措施的新风向,这是教育回归本原、关注个体的新信号,教育者身处其中,要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服从最基础的教育常识来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每一个青年学子来说,他们仍是最能感知中国大地呼吸、时代脉搏的群体,也注定将浸入成为国家未来发展变化的底色,时代将如何把他们的成长与我们的工作交互到一起,将他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盛融汇为一体,将是我们始终要努力注视的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办公室)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关怀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题解教育『三问』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