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美术教育探析

2022-04-27 19:05赵瑾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美育

赵瑾

摘 要:目前,国家倡导学校及社会积极开展美术教育,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之间存在一种互通性,并在终身美术教育的要求下,为新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思路,因此对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各自的内涵及主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二者存在的问题,并将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美术教育;创造力;美育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写道:“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站在这一高度下,我们要对当前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和探索,提出具有价值的改进方法和策略,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

近些年來,美育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一意见的提出不仅揭示了美育能发挥全面育人的独特作用,而且美育工作者更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认真思考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美育工作,以使美育能够惠及更多的群体。

在探讨新的美术教育观之前,我们应当先明确美术教育的概念。第一,美术教育并不等同于美育,美育是美术教育更高一级的概念,而美术教育则更多地体现在它的实践性方面,美术教育是寓于美育之中的具体且可操作的实践。第二,目前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学校是学生接受美术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一、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校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以基础教育课程为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一同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美术课堂从最早的只重视技能方面的培养转变为开始重视学生道德方面的塑造,最终响应时代的强烈号召,转变为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美育可以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而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延展到他们的一生。因此,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接受良好的美术教育,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则会终身受益。但在当前学校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学校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整节课堂,教师会在课前设置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充分引导学生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完成一幅能够拿出来进行展示的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导入环节甚至是讲授环节,不做过多的引导和展示,而是让学生直接进入美术创作环节,而学生常常一知半解,或者使用以往学到的绘画技能进行创作,这样的美术课堂学习只是重复地进行技能训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未有太大的提升。如果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无法真正地投入情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美术教学的示范缺乏针对性和创造性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当发挥好主导作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示范和指导,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学有所得。而在大多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很少进行实物展示,手绘示范也大多是一些常规的造型,学生往往是照着示范进行模仿,在技巧和思想上都很难有所提升。此外,在美术课堂评价中,美术教师的评价维度过于单一,只是对学生作品里的色彩、构图等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作品里的创造性等部分并未得到很好的评价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美术课堂的目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能够画画的人,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充分发散思维,提高美术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现美、享受美和创造美。

(三)未能充分地利用好各种校内外资源

学校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利用好校内外资源的重要性。学校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里读书学习,有利于陶冶情操,养成较高的文化态度和审美趣味。因此,学校应当致力于校园环境的改善和美化,并且根据当地的特点,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象来装饰校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基本上都只在教室内进行,教师很少会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开展一节“寻找春天”的美术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关于春天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而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内感受真正的春天,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室外写生,观察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使美术课堂更加生动,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馆校结合的美术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校外公共场所,让学生能够欣赏到优秀的美术作品,感受这些实物作品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

二、社会美术教育的优势

社会美术教育属于范围更广阔的社会教育事业,且是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别于学校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的另一种美术教育形式,具有补充和辅助的功能,它的教育覆盖面更广,且群体接受度强,与学校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以帮助受教育者接受完整的美术教育。

(一)社会美术教育的受教育对象与受教育场所

社会美术教育是面向社会全体大众的美术教育,除了具有成人美术教育之外,还包括儿童美术教育、老年人美术教育、特殊群体美术教育等。社会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平等性,能够为促进社会公平作出独特的贡献,并且可以有效解决各类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难题。

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场所选择方面,社会美术教育的受教育场所比家庭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的范围更广、限制更少,它贯穿于各类社会活动,如博物馆、美术馆、自然保护区、文化产业园等,这些都是能够开展社会美术教育的场所。另外,社会美术教育的内容、形式相比较学校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而言,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爱好。

(二)社会美术教育的独特性与价值

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美术教育迎来了发展契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家长本着不让自己孩子落后于他人的思想,所以会让孩子学习美术,因此各式各样的美术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在对美术教育机构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如果家长对自己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了解得不够充分,安排孩子学习一些不适合其生理发展特征的艺术课程,则可能会抑制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家长如果在孩子学习美术的道路上不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并且对孩子期望过高,则会使孩子对美术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家庭美术教育方面容易面临的一大困境。因此,目前社会和家庭在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所欠缺的内容就凸显了提倡社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美术教育也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必然选择,在视觉文化受到高度冲击的今天,大众文化是以广大社会群体为接受主体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具有多种形态,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手机上面的各类娱乐软件等,它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并且将会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美术教育可增强受教育者的洞察力、表现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在接受社会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欣赏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并且能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情感,同时受教育者还可以抒发自己的观后感,在心灵上获得较好的体验,学会与他人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术素养。因此,社会美术教育便具有很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效果,比一般的宣讲活动更加具有内涵,更能够打动他人。

三、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的互融

(一)终身美术教育的要求

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教育家朗格朗(Paul Lengrand)以终身教育为题做了学术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一词。而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术教育,也被列为终身教育之列,它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身份的受教育者们的需求,以更好地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终身美术教育所倡导的美术教育不再只是强调绘画技巧,而是强调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使美术教育起到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作用。而在终身美术教育的要求下,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将共同构成完整且丰富的学习者一生的受教育经历。

(二)学校美术教育与社会美术教育相辅相成

终身美术教育的贯彻离不开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在概念的定义上,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模糊的阶段或类别的划分。而在现实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并非处于一种完全相互分离的状态,而是相互之间有所交融,而这个交融主要体现在学校美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对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需求。在以往的学校美术教育活动中,美术教师会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进行参观,提倡美术课堂走进社会,这样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就产生了一种交集。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下,学校与社会美术机构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二者产生了一系列更为标准化的合作,例如常見的馆校合作等。从更加长远的目光来看,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学校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美术教育能够满足学校美术教育对直接情境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够抒发情感、情景交融的学习场所;从社会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以博物馆为例,以往的博物馆仅仅是以物的形式来进行展现,较为刻板和难以理解,而如今让美术课堂走入博物馆,学生们可以看到美术课本中的一些实物,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对博物馆里的藏品进行讲解,能使学生对美术课堂的体验感更加深刻,教学过程也更加丰富。在美术创作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美术课堂所特有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等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再创作,将其创作出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这是仅开展社会美术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和社会美术教育二者之间是各取所长、相辅相成的关系,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美术学习体验。

四、结语

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整个教育界所共同期望的目标,美术教育界也不例外。而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的产生,都不是仅靠一方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多方协作,拓宽视野,形成合力。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发展的绝佳时机,并且与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相联合,通过开展优质的美术教育活动,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大脑,以使之成长为创意型人才,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洪.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美术研究,2019(4):8-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尹少淳.时机、现象和观念:对当下美育工作的思考[J].美术大观,2021(6):119-121.

[4]钱初熹.以美术教育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J].艺术百家,2010(3):48-53.

[5]马菁汝.当代社会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2021(2):15-20.

[6]贾雪丽.大众文化价值论:以伦理学为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7]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8]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9]马菁汝.全球视野下的社会美术教育发展策略[J].美育,2020(1):36-43.

[10]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研究,2020(3):11-14.

[11]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12]贾维一,赵天宇.德育与美育双融合:高校美术教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0-125.

[13]袁坤.构建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的新设想:评《迷失与重塑: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的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46.

[14]贾维一,赵天宇.德育与美育双融合:高校美术教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20-125.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创造力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美育教师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