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2022-04-27 21:34陈汕何岩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内容评价

陈汕 何岩

我国历来重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都在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立足我国发展的时代之需、使命之需和现实之需,对于劳动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学校开始重视劳动教育,建立起劳动教育课程。然而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劳动教育目的异化、内容零碎化以及保障机制不健全,要想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促进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劳动教育如此重要?从教育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粘合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角度来看,在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角度来看,劳动教育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和政治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融合的粘合剂,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有利于培育“完整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劳树德。劳动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育中小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道德品质;以劳增智。劳动教育是一门向受教育者传播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技术教育,其本身就是一门智育活动;以劳强体。中小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不仅可以收获劳动知识和技能,在体魄上也可以得到锻炼;以劳育美。“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活中的美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美、发现美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激发再现美和创造美的热情。

(二)经济:应对新时代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数量”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一系列难题,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这就亟需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及劳动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劳动能力。而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其经济功能,将生产和教育相结合,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专业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大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三)政治: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今我们中国人有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还是远大理想的实现,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因而锻造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专业化劳动能力的政治接班人至关重要。根据列宁的观点,劳动者不可能自发的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阶级意识,它必须借助先锋队政党的力量,由外向内的向劳动者“灌输”。我国的劳动教育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着帮助劳动者塑造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和政治品格的独特政治功能,因此劳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好的“灌输方式”。正如邓小平所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已经逐步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教育目的异化

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作为“五育”之一,它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但是在中小学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失去了其原本的“育人”价值功能,逐渐走向异化。比如,有的老师把打扫教室卫生等劳动方式作为惩罚学生犯错的手段,虽然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但是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之情,越来越排斥劳动;有的学生将劳动当作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手段,面对沉重繁杂的学业负担,劳动教育成为了学生进行休息、放松和娱乐的一种途径,这种劳动体验是很难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因此也自然达不到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目的;有的学生将劳动异化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他们积极参与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是为了为自己赢得劳动荣誉,从而换取利益。

(二)劳动教育内容零碎化

劳动教育的内容如何,将直接决定着劳动教学的成效。当前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内容设置呈现出单一、不平衡以及缺乏连贯性等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设置比较单一。很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内容仅仅只是涉及打扫卫生、手工制作等简单、单一的内容,既不符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且未与其他科目形成内在联动性;其次,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设置存在着失衡现象。一些中小学对于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到位,要么把劳动教育理解为纯体力活动,要么把劳动教育理解为纯理论内容,这就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设置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存在着劳动和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再者,各学段的劳動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衔接不够通畅。各学段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总是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断层和倒置等问题,既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学习和掌握劳动教育理论知识,也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劳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劳动资源、评价反馈机制等经常都处于缺位状态,这也是造成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边缘化、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是师资力量薄弱。很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都是由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的老师担任的,这些老师缺乏系统、专业的劳动教育知识,因此很难将劳动教育课讲授好,这也就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其次是劳动资源欠缺。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基本上只局限于校内的一些简单活动,接触到的社会劳动方面的教育并不多,这是因为学校和社会缺乏衔接,使得学校缺乏相应的劳动场所和劳动工具,所以使得社会劳动教育很难开展;再者是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还并未有一个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依据,且劳动教育成绩不纳入到考核评价范围内,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即使是建立起了评价机制的学校,也有很多存在着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遏制了劳动教育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当前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纠正劳动教育目的工具化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劳动教育目的工具化的现象,教师将其当作惩罚犯错误学生的工具,学生将其当作娱乐放松和追名逐利的手段,这与劳动教育的最终旨归——育人是相矛盾的,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真价值,推动劳动教育回归到“育人”正轨。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积极转变劳动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把劳动当作积极的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劳动中获取快乐,从而乐于劳动。

其次,学校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抵制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要在校园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要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功能。对于劳动教育开展好的地方,应该做到及时宣传和推广,把它当作劳动教育的典范,同理对于劳动教育中所存在的娱乐化和功利化现象,学校也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及时纠正。

(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劳动内容和形式。比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情感认知构建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于对劳动常识的讲解和应用、劳动意识的启蒙以及劳动情感的培养;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是智力发展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逐步发展成熟,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于培育学生的劳动自觉、提升劳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其次要充实和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增强劳动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劳动教育内容不能只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劳动,还应该包括农业和工业等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不能仅依靠单一形态的劳动教育课程来承载劳动教育功能的实现,应该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整合化,深入挖掘其他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促进学科课程“劳动化”,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提出的新要求,适当调整和更新相应的教育内容。比如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对数据分析和网络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当中应该适当添加一些信息技术的课程。

最后要注重劳动教育内容的递进性,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布局,要使各阶段劳动内容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同时也要重视学段之间的衔接性,这就要求劳动教育科教师要有广泛的视野,对各个学科段的劳动教育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既要深入钻研本学段所学的内容,也要熟悉、兼顾和关照其他阶段学习的内容;既要能够回顾以往学过的内容,又能为高一级学段即将学习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各个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有效衔接的统一体。

(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建设。一是要保证劳动教育教师的数量。毫无疑问,只有在确保足够教师数量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完成。当前,中小学严重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因此应该大力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而且还要给予劳动教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同等的保障和生存发展空间;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质量。学校要大力培养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不仅仅是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也包括其他科目的教师,要提高教师将所教科目知识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能力;三是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学科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大家就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教学经验进行反馈和沟通,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先进性和吸引力。

其次,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单一、不完备的情况,就需要从多渠道去拓展和挖掘各类可用资源。第一,学校应该按照一定的建设标准,建立起本校专门的劳动教育场所,如劳动教室、实训基地等;第二,学校应该和社會企业加强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或者利用特有资源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第三,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当地本土资源,促进劳动资源特色化。比如x地区生产茶叶,当地学校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在劳动教育课上种植茶叶,使课程极富有地方特色;第四,对于一些劳动资源实在是欠发达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面,适当给予一些政策倾斜或者是增拨教育经费。

最后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范围内,将劳动教育成绩作为教师评优、学生升学的一个参考指标,充分引起学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各个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方面,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等,只有得到了多元主体的评价,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结果才能公正、全面、客观和科学;在评价方法上,要坚持质性和量化相结合,既要注重中小学生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量化评价,也要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做质性评价;在评价结果上,反对“唯分数论”,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起动静结合的评价机制。

(陈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何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动内容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