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分析*

2022-04-27 06:45陈心航赵悦臧悦黄镜谕吴红斌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学教育医学

陈心航,赵悦,臧悦,黄镜谕,吴红斌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于卫生系统的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已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1]。为实现医学教育事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近年来中国尤为重视“医教协同”[2-4]。医教协同是指医学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学习者等,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模式[5]。

“医教协同”于2014年在我国被首次提出[6],在医学教育学科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医学教育者的努力和医学教育实践的迫切需求下,政府愈加重视“医教协同”理念,并将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由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在2017年[7]及2020年[8]发布重要文件,强调要充分认识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把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回顾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纵观国内研究,仍未有学者针对“医教协同”这一特定主题开展过文献计量学相关分析。因此,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进行探究,为医教协同相关的后续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于2021年5月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以“医教协同”作为主题检索词,匹配方式为精确检索,仅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共检索到508篇文献,时间跨度为2014~2021年,并依据下述纳入、排出标准进行人工筛选,在剔除不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后,最终保留460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2014~2021年期间发表于中文学术期刊,有关“医教协同”主题,研究目的、内容、方法皆明确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文献,与本研究无关的“会议纪要”“征稿启事”“机构简介”“投稿须知”等非学术性文献。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以文献计量学为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呈现年发文趋势和高发文期刊信息,以展现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突变主题变化阶段进行探究,以展现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主题。

CiteSpace软件的具体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区间(time slicing)为2014~2021年;单位时间长度(years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关键词(keywords);阈值设置为Top50;对结果进行寻径剪切操作以更直观地展现重要特征。

2 结果

2.1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基本状况

2.1.1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年发文量统计

纵观我国2014~2020年(由于2021年只有4个月发文数据,暂不纳入)医教协同研究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可以发现,自2014年“医教协同”被正式提出后,医教协同研究的年发文量一直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2014年仅1篇增加至2020年达到114篇(图1)。

图1 2014~2020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年发文量趋势

2.1.2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高发文量期刊统计

本研究中纳入的460篇论文共来源于184种期刊,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期刊累计发表文献共143篇(31.1%),详见表1。纵观高发文量期刊的基本情况,其多为医学教育领域的专刊,办刊单位既有全国性也有地方性的机构,并且中医药学科领域尤为关注该主题。在期刊层次上,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期刊均不属于北大核心期刊。

2.2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2.2.1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

关键词是作者用来高度概括核心论点的,其分布频次和特点可体现研究领域的总体特征、研究热点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中介中心性算法的主要思想是测量1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作为“枢纽”位于其他2个节点间最短路径的中间位置。本文对2014年~2021年出现频次位列前20位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并列出中介中心性,旨在从一定程度上体现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研究热点,具体结果见表2。事实上,“医教协同”一般聚焦于两大问题:一是医学院校办学模式;二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而从表2呈现的结果看,目前我国的医教协同研究更集中于关于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表1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领域的高发文量期刊统计表

表2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前20位)

2.2.2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视图能够对热点关键词按照所属范围进行划分,便于对研究热点领域进行识别。并且,经过聚类分析并结合聚类内容所包含的关键词,可进一步了解特定主题的具体内涵。聚类视图中有2个重要指标,分别为Modularity的Q值和Silhouette值,其中Modularity的Q值是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一般认为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值用以衡量网络同质性,一般认为S>0.5就是合理的,S>0.7是令人信服的[9]。经软件生成的自动聚类标签视图Q值=0.716,S值=0.903,说明本次的聚类结果可信度高。

2014~2021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中出现的关键词主要可以聚为6类,包括医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

第一类为医学人才培养。这一类通常与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医学教育改革共同出现。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方法或手段等。同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类为评价体系。1999年,随着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将临床医学岗位胜任力界定为住院医师应具备6大核心能力:患者照护、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人际和沟通能力、职业精神、基于系统的实践。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评价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兴起。我国也逐步开展基于结果的评价,尤其注重临床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方面的评价。除专业能力外,医学生的医德医风、人文素养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

第三类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类研究尤其关注医教协同的管理问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内容包括培训基地的管理与制度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对象是本科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住院医师。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毕业后教育性质,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尤其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在内容、形式和管理机制等存在一定冲突。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制度衔接问题,即教育部门主导的研究生培养和卫生部门主导的住院医师规培间存在制度障碍。因此,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教协同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第四类为教学改革,这类研究主题聚集于教学方法及课程模式改革。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研究主要围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革”“中外经验比较”等几个方面进行。其中,以教学方法改革层面的研究居多,尤其是针对“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改革的讨论[10],此外,也有研究开始涉及医教协同视角下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索[11]。

第五类为研究生教育,具体包括招考制度改革、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等问题。该聚类中包含的文献全部分布在2015年以前,近几年逐渐淡出学者的视线,并逐渐转向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面议题的关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相对于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师生关系等多方面都是一次明显的变革。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培养基地、导师、管理人员和研究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12]。

第六类为产教融合,主要包括校院联合、校企协同、执业医师准入制度等。执业准入资格是对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进行检验和把关,将不符合行业准入标准的人员排除在专业人员的队伍之外,以此推动专业学位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的对接实现产教融合。

2.2.3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时区视图

关键词共现的时区视图可以用于直观展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关键词时区图谱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具体结果详见图2。我国医教协同研究涉及的关键词涵盖了各类医学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其中更有一些是当下我国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例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胜任力评价等。

图2 2014~2021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时区视图

3 讨论

3.1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众所周知,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宣示着“医教协同”这一理念的正式诞生。然而,事实上,“医教协同”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国外,与“医教协同”类似的理念被称作“合作教育”,最早于1906年便被提出,其定义为学校和产业部门合作,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一定时间到产业部门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生产劳动[13]。在这种“合作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国际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于2010年在《The Lancet》发表了著名的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报告重点阐述了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关系,并提出服务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与系统相互依存等新理念,表明只有通过促进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相互依存,才能消除两大系统以及医学学科之间的隔离与壁垒[1]。这也正是我国“医教协同”理念的最初雏形。

即使在国内,关于卫生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管理问题也早有探讨,其典型案例为关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讨论。在一开始,“医教协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常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到,并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例如,国家教育部和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批准全国64所高校进行全面的改革试点,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14]。甚至早在“医教协同”名称还没诞生的2008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就已经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共同协商解决两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而在“医教协同”被正式提出后,那次会议也被称为第一次“医教协同”会议,之后在2011年、2014年、2017年两部门又联合召开过3次类似的“医教协同”会议。

由此可见,尽管严格意义上,我国医教协同研究是于2014年之后才成规模地开展,但实际上,在这背后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国际先进理念为其提供了雏形,而我国政府,尤其是教育部和卫健委(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也进行了充分的相关探索。

3.2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愈发受到关注,但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如前文所述,我国政府及学者在“医教协同”理念尚未成型的时候便已经开始关注医学教育中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相关协同问题。在“医教协同”理念一经提出后,医教协同研究的热度便一路上升,从2014年年发文量仅1篇直至2020年年发文量已然突破100篇。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两次颁布医教协同相关政策文件更表明了“医教协同”理念受到了广泛重视。照此趋势,未来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很可能仍会愈发受到关注。

然而,与其他医学教育相关主题研究一样,在医教协同研究文献的高发文期刊中,多为医学教育类的专刊,一方面能够体现了医学教育研究的专业性、特殊性,但另一方面,国内的医学教育期刊在期刊层次上不占优势,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因此若想使我国医教协同研究进一步获得更多的专业认可与关注,其研究成果更需要广泛发表在各类医学专业学术期刊[15],尤其是北大核心或南大核心等期刊。

3.3 我国医教协同研究与医学教育顶层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根据知识图谱时区视图显示,自2014年以来,虽然我国医教协同研究涉及到的研究热点范围广、种类多,但从整体上看,其与我国医学教育的顶层制度建设表现出了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2014~2017年期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通常立足于医学教育宏观政策制度,例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旨在通过制度建设以达到为我国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2018年往后,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则呈现了研究主题更加发散,研究内容更加贴近临床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包括:以胜任力评价为核心的医师评价体系,产教融合理念,“互联网+”、与“信息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置信职业行为等。

事实上,这也确实符合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发展规律,医教协同本质上是为促进政府部门、学校、用人单位三方协作,从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管理协调机制,从性质上与我国医学教育上层政策建设联系密切。并且,如前文所述,我国“医教协同”理念的名称源起也正是政府各部门,尤其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协力举办的“医教协同会议”以及颁布的重要政策文件。因此,我国的医教协同研究必先立足于顶层设计,首先致力于建立健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从而保证我国医学教育工作得以更顺利地开展进行。同时,医教协同工作涉及多方,其中历经的工作环节十分复杂且琐碎,因此即便当我国的医教协同工作已然开展一段时间并取得一定成效时,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校与医院管理难以同步、协同育人不够深入,医学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分离等[5][16-17]。对此,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关注点便会更加聚焦,可能落脚在医学教育工作中的任一细小环节,从而逐步呈现出更加微观的“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特点。总体来看,我国医教协同这种与制度建设的高度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受重视性和可持续性,而经过初期的探索,我国医学教育学者也将研究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3.4 医教协同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

医教协同,自从在我国于2014年被提出以来,已多次在我国政府颁布的重要政策文件中出现,并占据重要篇幅,甚至多次直接出现在政策文件的标题中,足以体现政府对该理念的重视程度。同时,本研究发现,在我国医教协同涉及到的高频关键词中,其跨度几乎覆盖医学教育研究的各热点主题,并涉及到诸多如“医学人才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教育改革”“岗位胜任力”等包含范围广或是影响范围大的医学教育关键命题。

同时,在2014~2021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的聚类分析中,其聚类包括医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这6类。而这6类也基本都是与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相关的重要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6类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例如医学人才培养通常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的评价评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常涉及到如何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衔接。由此可见,医教协同并不是一个局限的医学教育理念,事实上它几乎与每一个医学教育问题都息息相关,而在不同的问题下,也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可以说,“医教协同”理念已自上而下地逐步渗透到我国医学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现如今,我国医学院校正积极开展相关实践,例如各地方院校将“医教协同”理念与自身办学特点相融合,构建独特的协调育人模式并分享培养经验[18-19];2015年,全国首个医学高校之间的战略联盟,即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成立,旨在构建医学高校间资源共享模式,深入落实“医教协同”理念[20]。未来,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应持续推进医教协同研究,并争取开展更多更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研究。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2014~2021年我国医教协同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探讨,发现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我国医学教育的顶层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并且正愈发受到关注,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然而,由于本文仅是一次基于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研究,且受限制于所关注的数据库,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待到今后我国医教协同研究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届时有必要再对其研究特点或趋势进行新的梳理,并尽可能地避免本研究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医学教育医学
基于SCL-90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心理健康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结合培养性讲课在风湿免疫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教学探索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关于住院医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