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04-27 07:14廖智柳褚美洁王德文姜茂敏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慢性病公共卫生

廖智柳,褚美洁,王德文△,姜茂敏

(1.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患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全世界总死亡人数的71%[1]。在我国,患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9.63%[2]。慢性病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的发展目标;《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提出慢性病防控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开展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3]。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深与城市落户的宽松政策,中青年流动人口成为流动人口的主力军,但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其健康风险也相对较高[4]。随着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如果中青年患有慢性病,则慢性病终生治疗的费用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根据慢性病发生发展的风险累积模型,为减少慢性病的生命全程风险暴露,对中青年人口的慢性病预防是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手段[5]。因此,需要对中青年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逐步降低危险因素以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6]。目前,学界关于慢性病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慢性病患者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患慢性病、慢性病健康素养等影响因素方面[7-9]。以中青年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研究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因此,为了解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影响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和完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和慢性病健康素养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流入地,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 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点,调查对象为在抽取的流入地样本点中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流入人口。本研究依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15~35岁界定为青年[10],将36~59岁界定为中年。因此,本研究纳入对象限定为年龄为15~59岁且在流入地居住≥6个月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样本量共计148 850名。

1.2 方法

本研究关注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接受情况及方式,并分析影响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的社会及个人层面制约因素。是否患慢性病依据问卷中所设计的问题“您是否患有医生确诊的高血压或Ⅱ型糖尿病?”,只要患以上任意一种慢性病就认定为患慢性病,否则为无。以“过去一年,您在现居住村/居委会是否接受过慢性病防治方面的健康教育?”测量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纳入自变量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均总收入)、流动因素(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动原因)、健康相关服务的利用和可及性(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参与医疗保险、就医所需时间)、是否患慢性病和融入意愿。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对单因素进行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多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148 850名中青年流动人口中,男性76 273人(51.2%),女性72 577人(48.8%);年龄为15~59岁,平均年龄为(35.69±9.48)岁,其中,15~35岁的青年82 562人(55.5%),36~59岁的中年人66 288人(44.5%);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23 591人(15.8%),初中65 463人(44.0%),高中或中专32 907人(22.1%),大专及以上26 889人(18.1%);家庭月平均总收入< 5 000元46 037人(30.9%),5 000~9 999元71 822人(48.3%),≥10 000元30 991人(20.8%);流动时间≤2年39 812人(26.7%),3~5年397 00人(26.7%),6~9年31 862人(21.4%),≥10年37 476人(25.2%);流动范围跨省72 350人(48.6%),省跨市49 682人(33.4%),市内跨县26 818人(18.0%);流动原因为务工/工作90 588人(60.9%),经商35908人(24.1%),家属随迁15217人(10.2%),其他7137人(4.8%);是否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听过90 227人(60.6%),没听说过58 623人(39.4%);健康档案方面,已建档44 495人(29.9%),没建且没听说过46 319人(31.1%),没建但听说过33 879人(22.8%),不清楚24 157人(16.2%);至少参加过一项医疗保险136 785人(91.9%),未参保12 065人(8.1%);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分钟124 810人(83.8%),≥15分钟24 040人(16.2%);患慢性病方面,患有6 747人(4.5%),未患14 2103人(95.5%);融入意愿方面,完全同意62 251人(41.8%),基本同意77 058人(51.8%),不同意9 541(6.4%);

2.2 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方式

55 566名接受过慢性病防治教育的中青年流动人口中,主要接受方式为宣传资料(纸质、影视)52 035人(93.6%)、宣传栏/电子显示屏47 826人(86.1 %)、公众健康咨询 36 035人(64.9 %)、其次为健康知识讲座33 076人(59.5 %)、社区短信/微信/网络29 553人(53.2%)和个体化面对面咨询24 472人(44.0 %)。

2.3 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

14 8850名中青年流动人口中接受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55 566人,接受率为37.3%;其中,15~35岁青年和36~59岁中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接受率分别为36.8%、38.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特征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不同。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均收入、流动时间、流动范围、流动原因、是否听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有无参加医疗保险、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机构所需时间、是否患慢性病、融入意愿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不同特征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比较(n=148850)

以是否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为因变量(0=否、 1=是),中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及社会因素均会影响其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首先,健康相关服务利用和可及性对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影响显著。健康档案服务利用率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低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其中,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的可能性是没听说过的2.626倍;无医疗保险和就医所需时间≥15分钟,其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其次,中青年流动人口个体特征、社会经济地位、患慢性病情况、社区融入意愿也显著影响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男性、36~59岁人群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高,家庭月总均收入≥10000元、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其接受率更低;患有慢性病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可能性是未患病的1.115倍;完全愿意融入本地人有利于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流动特征方面,流动时间3~5年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的可能性是流动时间≤2年的1.048倍;跨省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可能性较低,而流动原因为经商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可能性较高(见表2)。

表2 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影响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3.1 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现状

慢性病防治教育可通过了解各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其注意事项,从而有效的预防疾病,或科学的疾病管理[11]。本研究结果发现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为37.3%,低于≥60岁流动老人(40.2%),且与《“十三五”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流动人口健康教育覆盖率> 95 %”的目标有较大差距[12]。此外,目前大多数中青年流动人口主要通过宣传资料(纸质、影视)和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传统方式来获取慢性病防治教育知识,与王璐瑶[13]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而当下中青年流动人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由此可见,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和接受方式仍有待提高。

3.2 影响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因素

男性、36~59岁人群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高。受教育程度对中青年流动人口有显著影响,与周庆誉[14]等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学历较高人群的健康风险意识越强,因而更关注健康知识和教育有关;家庭月均总收入越高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接受率越低,这可能与家庭月均总收入较高的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高[15],且在慢性病防治相关信息获取和服务的可及性及便利性有一定的优势,因而忽略了社区所提供的慢性病防治教育有关。流动特征方面,跨省流动者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这可能与中青年流动人口当流动范围越大时,对流入地慢性病防治教育相关政策不熟悉有关。流动原因为经商的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接受率较高,这可能与这一人群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对自身健康和慢性病防治教育相关信息比较关注有关。融入意愿方面,中青年流动人口愿意融入到本地人中的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情况较好,这可能与只有当他们愿意融入本地人当中,才会对流入地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愿意主动去寻求与流入地居民一样优质的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有关。此外,患有慢性病的中青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高于未患病者,这可能与患慢性病人群对慢性病防治教育的直接需求和关注有关。

3.3 健康相关服务利用和可及性是中青年流动人口接受慢性病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接受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与杜洁[16]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已建档的中青年流动人口对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也有较好的配合度,因而对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积极主动性更强有关。同时本研究也发现,47.3%中青年流动人口既不了解也不关心健康档案的建立,建档率仅为29.9%,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提出的到2020年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80%的目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17]。中青年流动人口中,听说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接受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项主要内容之一,听说过此服务的中青年流动人口对慢性病防治教育相关政策和参与途径比较熟悉有关。中青年流动人口中未参加医疗保险者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更低,这可能与未参加医保者缺乏支付医疗服务的能力而忽略疾病风险相关健康教育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影响中青年流动人口中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接受。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15分钟的中青年流动人口不倾向于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这可能是因为这一人群居住地到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所需时间较长,因而忽略其重要性而不愿主动寻找慢性病防治教育。

3.4 建议

综上所述,中青年流动人口的慢性病防治教育接受率较低,这提示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利用不充分。为提升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利用率,建议:首先,基于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需要加强更广泛的政府主导,整个社区健康管理或健康传播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同时考虑中青年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和社会因素,重点关注这一人群中女性、低学历、流入范围较大、未参加医保等人群。其次,为确保所有中青年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流入地社区管理人员应加强辖区内中青年流动人慢性病防治健康档案的建立并进行跟踪服务。还需加强中青年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及医疗可及性,以提升他们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认知,增加慢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以减少患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此外,需优化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接受方式,进一步发挥网络平台和新型媒体在流动人口中的健康传播作用,加强“e+健康教育”模式,将慢性病防治教育相关信息通过微信、短信、网络平台推送给中青年流动人口。同时还可招募健康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志愿者为中青年流动人口提供个性化的面对面慢性病防治健康服务等,发挥网络和人际健康传播的作用加强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健康教育。对中青年流动人口进行慢性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是提升其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战略决策。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中青年流动人口慢性病防治教育服务的开展和利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更好的提升慢性病防治素养以利于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慢性病公共卫生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数说流动人口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