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遗产 无处不在

2022-04-28 10:33鄂璠
党员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奥奥林匹克冬奥

□鄂璠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自《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

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北京将如何创造双奥遗产?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会感受到这份遗产的魅力吗?会从中受益吗?双奥遗产面纱,一起来层层揭开。

展现北京不断生长的力量

在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门户位置,一处冰上运动新地标崛起。这座外观近似六边形的建筑,就是被称为“冰坛”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训练馆)。

从高空俯瞰冰坛,它就像一个冰壶的横剖面,而在首体园区总体规划规划师、冰坛主创建筑师卢鹏眼中,它和周围的国家图书馆、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明代真觉寺等构成了一片遗产丰厚的区域,这些建筑“和而不同”,每一个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同讲述着北京城的发展故事,从一个侧面展现着城市不断生长的力量。

2010年4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团队成功中标冰坛项目,当时在团队中担纲主创建筑师的正是30岁的卢鹏。他先是以巧妙、新颖的前期方案为冰坛设计奠定良好开局,此后又历经16稿精心论证,出色完成冰坛所在首体园区的总体规划。

“首体园区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充分利用奥运遗产的规划。”卢鹏介绍,比如首都体育馆,1968年建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承担过排球比赛任务,冬奥会期间,这里又成为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的赛场。“能够被再次使用,本身就是对奥运遗产的传承。”卢鹏说道。

经过改造和新建,首体园区不仅满足冬奥会比赛及训练需要,更放眼长远的冰雪体育发展,成为集比赛、训练、科研于一体的冰上运动园区。

赛后场馆利用是每一届奥运会最直接、最显性的遗产。在新世纪、新时代,一位成功的建筑师不仅要善于将建筑设计与遗产保护巧妙结合,还应该满足城市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冰坛是北京市内第一批立项动工的冬奥会新建场馆,于2017年5月开工,2020年5月27日通过主体竣工验收。冰坛也是第一个完工的北京冬奥会在京新建场馆。

冰坛项目全景。新华社

包容性社会也是双奥遗产

2017年9月,距离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还有近四年半的时候,北京冬奥组委在总体策划部设立了一个单独处室——遗产管理处。

这意味着,在申办和早期筹办过程中就融入遗产理念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遗产规划管理开始全面提速。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奥组委并没有单独的遗产部门。

2019年,北京体育大学从若干竞标者中脱颖而出,承接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第三方专业机构研究和报告编制服务项目”。因工作需要,2021年2月19日,罗士泂以北京体育大学驻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报到。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遗产工作做到了超前谋划、统筹规划、贯穿筹办全过程。2019年2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发布,明确了北京冬奥会将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七个方面创造丰厚遗产。

“七个方面的遗产区分看起来泾渭分明,却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糅合、密不可分,最终以文化遗产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并凸显出历史性、社会性与世界性三重特征。”从学术的视角,罗士泂对冬奥遗产工作进行了探析。

“假如遗产具有类似人类一样的生命周期会怎样?”罗士泂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认为,遗产也将经历创造、产生、命名、确立的历程,在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过程中,“北京冬奥会文化遗产”的概念随之产生,并根植进每个人的心中、活跃在人们的生活里。

“如果说有冬奥文化遗产,是不是也应该有亚运会遗产、大运会遗产、青奥会遗产等等之类的概念?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思考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体育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罗士泂进一步提出。

在罗士泂看来,我们在看到有形遗产的同时,也应该去关注那些无形的遗产,尤其在北京这样一座“双奥之城”,以人为中心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包容性社会也算是一种双奥遗产。

给未来提供范本

从2012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12日,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遗产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侯琨用8年的时间,走遍了举办过冬季、夏季奥运会和青奥会的26个国家的47座城市。

每到一座城市,侯琨首先会去奥运遗产地参观,了解场馆的赛后利用、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及使用情况等。对于每座城市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他也不会错过。在他看来,这是讲述奥运遗产故事的最重要场所之一。此外,他还会去拜访当年参与过奥运会的人或者组织。

“这三项工作都与遗产相关,我做这些是为了把当地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侯琨说。

虽然国外许多城市的奥运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都值得称道,但侯琨最为赞赏的还是北京对于奥运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把奥林匹克精神和社区建设相融合,是老百姓身边的奥运遗产利用典范。现在社区里经常举办迷你马拉松胡同跑、冬奥知识大讲堂、冬奥项目体验、冬奥知识比赛等特色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助力北京冬奥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惊艳世界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会后成了市民的戏水乐园。北京2022年冬奥会,‘水立方’又变身‘冰立方’,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让奥运会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创新和革命,为以后的奥运会主办国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和参照,这也是一种遗产。”侯琨继续谈道。

“还有既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在又在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服务的‘双奥人’,通过举办奥运会而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这些都是宝贵的遗产……”谈及北京奥运会遗产,侯琨有举不完的例子,在他看来,北京冬奥遗产工作一定会给国际奥委会和未来的奥运会主办国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进入快车道。在《遗产报告(2020)》向全球发布之际,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向媒体介绍,通过深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冰雪运动实现全国覆盖,“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北京冬奥会为我国冰雪运动留下的最重要遗产。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何如此重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分析:在后奥运时代,以奥运遗产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冬奥+”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就是“冬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底座。

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彰显了中国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国担当,既然奥运遗产是一种愿景,那么广大民众必将从中获益。

猜你喜欢
双奥奥林匹克冬奥
“双奥之城”,我的幸福回忆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长城脚下的“双奥”之城
七绝·双奥之城 大好河山 冬奥追梦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为双奥之声叫好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