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紫春:“以虫为媒”振兴乡村

2022-04-28 01:12陈全忠
小读者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头村水坝昆虫

陈全忠

他是一位“玩虫子”的“90 后”。8 年时间里,他“以虫为媒”,带火了家乡,吸引了无数昆虫爱好者和游客来到他的家乡。他就是熊紫春。由于从小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支援乡村发展,从事昆虫多样性调查工作,发现了临沧地区13 个昆虫新物种、1 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 个云南新记录种。

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1990 年,熊紫春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水坝头村。小时候,熊紫春经常和父亲穿梭在原始森林中,学习之余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山抓虫、下河摸鱼……拥有一个美妙而纯真的童年。因此,他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千姿百态的植物做伴,与数不胜数的昆虫为友。尤其在虫子较多的盛夏时节,他总会沉醉在形态各异的昆虫世界中。

那时,熊紫春的家乡比较闭塞,没有相关书籍可供他查阅,也没有条件学习更多与昆虫有关的知识,只能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一些本地昆虫的民间俗称及其基本习性。很多时候,熊紫春都独自伏在树林里默默观察,然后将与这些昆虫有关的意外发现写进日记和作文里。

由于从小对植物和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填报高考志愿时,他选择了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上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他又开始系统学习与昆虫有关的知识,并有目标地在野外采集昆虫、制作标本。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为熊紫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他看来,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昆虫,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物种的探索精神,还可以使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得知学校有扶持昆虫研究方面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熊紫春就和同学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通过科普昆虫的相关知识,使大众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2013 年,熊紫春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支援乡村建设。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老家研究昆虫,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乡亲们的质疑:“读书无用!”“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找‘臭屁虫’!”有的家长甚至将他列为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

面对质疑,熊紫春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目标,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一点:只要心怀理想,锚定方向,即使回到小山村也可以大有可为。他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发展蹚出一条独特的路,为村里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8 年发现15 个昆虫新物种

一年365 天,熊紫春有多半时间都在野外开展与昆虫有关的工作。每次只要发现新昆虫,他就特别兴奋,而为新种命名时,他感觉特别浪漫和有趣:既可以根据其主要特征进行命名,还可以用自己觉得重要的人的名字或有纪念意义的字词为其命名。

虽然在野外开展这些工作有欣喜,但是也很艰苦。在野外用煤气炉煮面条、睡在帐篷里或车里、被蚂蟥咬,这些对熊紫春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由于他常年在外奔波,风餐露宿,有时难免遇到一些极端危险的情况。

有次进行野外采集时,由于熊紫春及其团队锁定的目标昆虫出现在悬崖下方,他们就在那里蹲守。突然,他们听到背后传来轰隆的响声,回头一看,发现山崖上风化的石头正向下掉,整座山好像顷刻间就要土崩瓦解。求生的本能使他们疯狂逃散,最终躲过一劫。原来生命如此脆弱,失魂落魄的熊紫春回到宿舍后,开始认真思考是否继续从事这个职业。可第二天醒来,那种恐惧感就淡了一些,对昆虫的热爱使他战胜了恐惧,他还是像往常一样上山了。

比遭遇落石更危险的事,就是遇到胡蜂。熊紫春属于过敏体质,有一次被胡蜂蜇了,他严重过敏,眼睛肿得睁不开,呼吸困难,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呕吐。同伴立刻送他去医院,可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赶到山村的小诊所。当时,他几乎晕厥,医生给他打了点滴,他才慢慢醒过来。

8 年来,熊紫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水坝头村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以昆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制作了上千个昆虫标本,发现了13 个临沧地区新记录种、1 个中国新记录种和1 个云南新记录种。经过长期研究,熊紫春还观测到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昆虫,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格彩臂金龟。熊紫春说:“这些临沧特有的物种证明了这里拥有良好生态。我希望通过展示标本,让大家认识昆虫,更多地去关注自然,关注环保。”

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资助下,熊紫春把自家新建的房子改造成乡村博物馆,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昆虫标本、彝族人独有的民俗器具、保留下来的农耕时代的古旧物件等。他将它们与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相融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家乡的留守孩子了解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又可以打造一条对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少年科普研学路线,发展生态旅游。

现在,熊紫春经常带村里的孩子们去一些比较安全的地方观察、采集昆虫,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多美好,同时了解许多可爱又自由的小昆虫。

“熊村长”成为科普大咖“熊社长”

2017 年,熊紫春在水坝头村扎根,成为振兴乡村建设的带头人,他顿时感觉压力更大了。因为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只剩下大量留守老人和儿童,孩子们不会做作业时来找他,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时也来问他……大事小事他都要一肩挑起,因此,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保姆级村长”。

这一年,智能手机开始在村里普及,刷视频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娱乐方式。有一次,熊紫春刷到一个关于“昆虫叶”的视频,好几百万播放量,很多网友留言问这到底是什么物种,有没有毒,为什么长得像一片叶子。熊紫春随手在评论区解释了“昆虫叶”的分类地位、生活习性以及“拟态”相关知识。令他吃惊的是,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回答了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可这条评论却被好几千人点赞,甚至有几百人关注他的账号,希望他能为大家解答一些与昆虫有关的疑难问题。

熊紫春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可以帮助更多人。网上有数以万计的昆虫爱好者,他们都很期待在网上欣赏未知地域的独特生灵。也是在这一刻,熊紫春决定注册一个名为“滇虫社昆虫科普”的账号,在上面发布科普视频,为全国昆虫爱好者与家乡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他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为更多人科普昆虫,还可以打响家乡的知名度。

关注自己账号的人越来越多,熊紫春持续为大家解答一些与昆虫有关的问题。他帮网友找到几十年前遇到过的、印象很深的一种奇特的昆虫,弥补了他们童年时的遗憾;他消除了父母在孩子喜欢昆虫这件事上的担忧,让父母更加坚定地支持孩子……

通过视频,熊紫春收获了大批粉丝,同时,也结识了诸多好友,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昆虫研究学者。其中,很多人专程来到云南水坝头村,体验天然的生态环境,观察这里丰富的野生物种昆虫世界。

2021 年10 月 底,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熊紫春带着他制作的昆虫标本,来到昆明云纺博物馆,向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述他与这些昆虫的故事,也宣传了一番自己的家乡。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临沧,认识水坝头村。不久后,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员,工作比以前更忙了。

2022 年3 月,《中国三农报道》节目报道了“熊紫春‘以虫为媒’带火小村庄”的故事,水坝头村的名气更大了。研究虫子还能出名,还能带火家乡,这是熊紫春之前想都没想过的事。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为家乡做宣传,让他感觉特别高兴。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这句话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也一样。“建设家乡也可以很有趣,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把志趣投身于此。”熊紫春说。

名师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若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除了兴趣,还必须认真学习,具备远大的志向。熊紫春“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点:“只要心怀理想,锚定方向”,无论在哪,都可以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头村水坝昆虫
乡村共富密码把“迷你马拉松”办进村里青山头村:擦亮体育特色“金名片”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万亩草场
借昆虫上课
回乡记(外二首)
形形色色的水坝
筑水坝
我最喜欢的昆虫——知了
昆虫的冬天
世界上壮观的水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