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2022-04-30 22:21孙威威
牡丹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群众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随时代发展逐渐丰富起来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各民族群众文化的基础上,民族音乐不断融合文化特色、民族精神和艺术方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始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时期,民族音乐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的关系

(一)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概述

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生活、生产及文艺活动中不断吸收传统音乐和器乐、声乐、生活生产实践等的文化养分形成的,富含民族精神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民族音乐伴随着民族发展而诞生并不断丰富,经过悠久的历史进程洗礼和文化积淀,以及一代代传承的筛选和改进,具备了强烈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影响力,与各民族群众密不可分。从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其包括民歌、器乐、曲艺音乐、民族声乐等形式。民族音乐在发展中积累了大量历史记录、神话传说、民众智慧、民众情感和生产生活的素材,是广大群众文化交流的纽带,对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群体文化活动。群众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存在不同,但其艺术性、群众性始终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脉络,使群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多元,衍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人才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群众文化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发挥着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等重要作用。

(二)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的关系

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群众文化作为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一部分,在长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群体活动中不断吸收语言、自然声响、自然景象、劳动场面等内容,逐渐创造了音乐艺术形式,借以表达思想感情。各民族的音乐就是在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群体活动中演变而成的。可以说,群众文化是民族音乐的起源和产生背景。脱离各民族群众的群体活动,就无法探索民族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源头和发展历程,更谈不上民族音乐的广泛传播与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是各民族群众娱乐自我、传递情感、增进交流的工具之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群体活动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民族音乐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在传统节庆、重要节日、日常娱乐、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形式中起到了宣传民族文化、增强凝聚力、娱乐大众等作用。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节庆、群众活动中,几乎都离不开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艺术音素,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布依族的查白歌节、壮族的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等,均有民族音乐与群众舞蹈的融合表演,以表达对美好、吉祥的向往。因此,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民族音乐对于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民族音乐是民族精神在艺术上的集中体现,凝聚了民族习俗、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在从古至今的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音乐不断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情感、凝结当地文化的精华,进而实现群众精神文明的升华。因此,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民族音乐具有贴近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的特点,这与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娱性是自然契合的。在群众文化中,人们会不自觉使用民族音乐,用艺术的方式再现生活、劳动场景,展示人民群众的文化风貌,这可以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更广泛地传播。从这个角度可以发现,民族音乐可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娱乐群众生活,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例如,东北地区传统的民间小调、二人转、民歌、秧歌舞曲等,唱腔独特,自由洒脱,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尤其是二人转正剧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男女老少大多能够传唱,素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美誉,是极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不论是剧场演出,还是“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甚至是在公园、广场进行群众文艺活动,只要锣鼓响起,就能吸引群众自发前来观赏。在东北地区的群众活动中,二人转是吸引大量群众参与的重头戏。可以说,在东北地区,这种艺术形式的普及程度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达到的。民族音乐展现了群众真实的生活和文化,满足了群众娱乐生活的需求,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满足群众审美需求

民族音乐是群众文化的结晶,是群众智慧和群众审美不断发展的结果。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族音乐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审美水平提高而不断更新的。在民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人民群众会把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劳动方法、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个人思考及新发现的自然现象与民族音乐融合起来,借以表现当时的民族文化。这个过程,也就是民族音乐不断吸取社会文化营养的过程,从而不断接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和内涵,创作出更符合当代人民群众审美的艺术作品。

例如,在东北民间流传的《月牙五更》民歌,本是表现爱情的小调,在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填入新词,改为《翻身五更》,表现了农民在分田地后的欣喜。后来创作的《月牙五更》舞蹈剧,在保留了原民歌主旋律的基础上重新编曲,把民歌、舞蹈及新的艺术元素融为一体,表现了关东大地上世世代代人民群众拼搏向上的精神。又如,吉林省吉剧院在传统剧目《桃李梅》的基础上,创作了《桃李梅新传》,内容从原本民间普通人勇于和贪官做斗争、捍卫爱情转变为桃氏三姐妹带动乡亲勤劳致富,表现了新时期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努力奋斗的精神。同时,该剧目还对唱腔和器乐进行了改编,突显新剧目的亲切与新颖。再如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充分利用了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在传统二人转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农业科普戏、反邪教戏曲、和谐家庭戏曲等作品。这些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创新,既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提高了群众的审美需求。

(三)规范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和审美需求,还要在繁荣群众文化的同时,起到积极影响群众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作用,从而规范群众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社会规范等约束形式不同,民族音乐是以柔和、娱乐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以艺术的形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群众思想上的变化。传承至今的民族音乐作品中,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的器乐、戏曲等能够对群众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对群众文化建设起到规范作用。

例如,东北地区传统的秧歌曲中,绝大部分是欢快、喜庆、热情、爽朗、风趣、节奏鲜明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让表演者、观赏者在精神上产生快乐、愉悦和轻松之感,在参与群众文化的过程中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传统二人转曲目中,尤其是《马前泼水》《大西厢》等二人转正剧,以歌颂忠诚、坚守、抗争等为主题,不仅摒弃了舊有的不良因素,还在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中突出了积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又如《丰收桥》《夫妻串门》等现代二人转作品,弘扬拼搏、和谐、奉献等价值观,集娱乐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使群众在欣赏、传唱、回味戏曲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并与现实生活的际遇产生共鸣,进而通过思考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因此,传播民族音乐有利于加强群众文化宣传教育,使群众文化建设得到规范。

(四)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民族音乐作为群众性艺术,以广为传唱的艺术形式传承民族精神,以群众共同享有的方式塑造精神文化。民族音乐生于群众活动,推动着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发展。民族音乐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艺术形式,也是联结广大群众的重要文化,还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对于各族人民来说,民族音乐不仅体现着当地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也是群众共同的思维表达与思维方式。民族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维系广大群众精神的纽带。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广泛使用民族音乐,可以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促使更多的人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也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作热情,从而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例如,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广场舞活动中,东北地区很多广场舞团体使用了欢快、积极的民歌或配乐,配以符合音乐风格的舞蹈设计,使广场舞这一群众文化形式具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又如民族音乐中的民歌、曲艺等都需要器乐来伴奏,二胡、笛子、马头琴等传统器乐的演奏又产生了众多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族器乐曲目,如人们耳熟能详甚至在世界范围都有广泛传播的《二泉映月》《百鸟朝凤》《赛马》等。广大群众出于对民族乐器的喜爱而自发或有组织地组成民间团体,共同学习、交流、切磋演奏技艺,既实现了民族音乐的传播,又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从各地蓬勃发展的民族音乐爱好者群众文化活动可以看出,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了民族音乐和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也有效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结语

民族音乐与群众文化相辅相成,民族音乐丰富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有助于规范群众文化建设,促进民族精神传承,从而有效推动群众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各地文化馆、文化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作用,指导、鼓励在群众文化中使用民族音乐艺术形式,促进民族音乐在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伊通满族自治县黄岭子镇人民政府)

作者简介:孙威威(1988—),女,吉林公主岭人,大专,初级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民族群众
我们的民族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多让群众咧嘴笑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