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制香的产业展望

2022-05-01 12:55陈梦莎张宝环金久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非遗

陈梦莎 张宝环 金久红

【摘要】传统制香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振兴的大背景下,源远流长的香文化传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依托,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政策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复苏式的香品需求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市场动能,非遗传统制香的产业前景非常可观。

【关键词】非遗;传统制香;产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59-03

【本文著录格式】陈梦莎,张宝环,金久红.非遗传统制香的产业展望[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59-61.

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香脉绵长 我有妙囊——非遗香文化的现代产业开发”(项目编号:S202110100025X)。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制香产业也是历史悠久。只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强敌环伺、国弱民穷,香文化和制香产业才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振兴,香文化又在逐步复苏,传统制香技艺才也相应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观的产业前景。

一、源远流长的香文化传统为非遗传统制香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依托

香文化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历史悠久,它与茶文化、插花文化并称为中国的三大文化现象。追根溯源,可以概括为始于春秋、成长于秦汉、发展于魏晋、诸备于唐、鼎盛于宋、风行于明清。

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中便有香料的记载。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又方便了西方香料的引进,并风靡于社会上层。唐宋以来,如何鉴香、品香更是达到了“道”的哲学境界,并伴随着与中医药的结合,逐步普及到寻常百姓。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都记载了大量香药方剂和芳香疗法,“芳香药剂的大量应用完善了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芳香避秽、芳香开窍等治疗的功效,也提高了中医治疗的水平”[1]。而且,在元、明和清代早期还出现了很多重要的香文化典籍,这是香文化极大发展的最好证明。

历代文人雅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这些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人还亲自编撰香谱、制作合香、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独坐闲无事,烧香赋小诗”(陆游《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是文人雅士品香后的风雅见证。而品香、制香、用香之所以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度发展为一种文化,不仅仅在于它可以愉悦身心、化湿开窍,还在于它可以观物比德、濡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之一字不仅指嗅觉上的香味、味觉上的香甜、实物上的香料,还有着道德的内涵,它与人的气质、品格乃至人生修养都密切相关。《孔子家语·在厄》篇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用兰花比喻君子,即便穷困潦倒,也能像深林中的兰花一样,芬芳不改,其志不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更是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赞美君子风骨长存。一个品行美好的人即便逝去也可以“流芳百世”,而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只会“遗臭万年”。所以,品香、用香早已不仅是追求嗅觉上的享受,还是一种身心上的修炼。《红楼梦》中赞美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气质高雅、才华出众的人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心愿?人们在感受芬芳的同时,就是在无形中濡身养性,观物比德,就是一种涵养和修持,就是一种反观内心后的精神提炼。

这种对香独特的认知与感悟,无疑为非遗传统制香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依托。

二、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政策为非遗传统制香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文化是一个国家立身于世界的标志性符号,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由于中国近代以来国贫民弱、饱受欺凌,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饱受质疑乃至鄙弃,使得当今我们不得不面对重拾文化自信、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在近代之前,很長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国人一直不缺少文化自信,甚至还曾颇为自负。曾几何时,在国人的心目中,我们的华夏文明,甚至于不是世界上文明的一种,而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国文明又称中华文明、华夏文明。华者,美也,夏者,大也,“华夏”合起来意思就是 “美丽的大国”。泱泱大国、煌煌华夏,是礼乐制度最为发达的,也是周边部族和国家都要来学习和效仿的。“中国”就是“中央之国”,在人们的观念中,天圆、地方,而中国就在地之中央。

当然,我们的这种自信也是有资本的,它是以中华民族曾经领先的制度文明、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以及无出其右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是由华夏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悠久而显赫的地位决定的。

直到1840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从明朝中后期就开始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了和很多国家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军事上、科技上已远远落后尚不自知。鸦片战争的失败,彻底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

此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相继签订,丧权辱国,所谓的天朝上国颜面无存。而且在人们被迫开眼看世界之后,发现中国不仅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好像在社会制度、文化教育、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不如西方。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国人出现了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可以说,原先有多自负,现在就有多自卑。这种自卑加剧了这场文化危机。

到1915年“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出我们要“文化自省”,要反思中国的文化,考虑中国今后何去何从。而反思的结果,就是很多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盲目否定。这种盲目崇洋和自我否定使我们一度在文化中迷失自己,陷入发展困境。认识到这种危害后,国家开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2] 为了重新振兴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在国家层面调整了战略重点。在十八大报告中,已完全将文化提升到了战略地位,将提升文化的整体实力列入了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还重点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强调振兴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更是有51处提到“文化”,并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4]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先民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一段时期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而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5]而且《意见》对非遗保护工作列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學规范、运行有效,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的作用更加彰显。”[6]这对于我国非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活力的增强,对于非遗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而这也无疑会惠及非遗的传统制香工艺。

三、复苏式的香品需求为非遗传统制香提供了强劲的市场动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味有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步复兴,这种要求中也具有了更多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品香、用香、制香在中国本就有着悠久的传统,只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才逐渐衰落。在经济好转、文化振兴的大背景下,以香修心的品味生活和香制品的需求得到了复苏式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市场空间。

烧香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全国各地无论城市、乡村都烧香,如春节、清明、七月半、拜佛、求神、庙会、奔丧等,都有烧香的习惯。拜佛敬神、求财辟邪、朝圣赐福、法事庙会、开坛祭祖、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乔迁新居、店铺开业等也无不烧香祈愿,其市场需求相当可观。尤其在一些高品位的合香需求上,传统的手工制香更是有着工业制香无法比拟的优势。

与工业加工可以完成的单品香不同,合香的制作极其讲究。针对不同的需要,香料的选用、各种香料之间君臣佐辅的配比、每一种香料沉淀的时间都会不同。甚至同一款合香,由于其香料的产地不同、沉淀的时间不同,也需要对香方进行细微的调整,而这种细微调整全凭制香师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这种极致的制香追求,也是非遗传统制香技艺魅力的集中体现。

点一炷香、泡一壶茶、静思小憩的慢生活正逐渐成为当今受人追捧的生活时尚。人们不仅可以借余烟袅袅的浪漫之境感悟生命,升华灵魂,还可以借助传统香品“香药合一”特性,雅养身心。“香,本是先民与神对话的工具,但其祛疫辟秽、颐养身心的功用被人熟知以后,品香闻香便逐渐从王公贵族扩散到寻常百姓。”[7]人们对传统香品“香药合一”的认可,就如同对中医的崇拜,它也是几百年来传统制香历经困厄却传承不绝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步入疫情时代,面对瘟疫肆虐,中医疗法世人瞩目,传统制香的驱秽避瘟的功能也得到了人们更加深刻的认知。一时间,居家生活、净化空气、消毒杀菌的香品需求骤增,这为非遗传统制香的发展也提供了历史契机和宝贵的市场动能。

当然,虽然在产业前景上有如上诸多的有利因素,非遗传统制香要想更多更好地占领市场和开拓市场,还需要深耕文化传统,促进香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当代人的需求偏好,开发新的香文化产品,如颇富观赏性的倒流香、便于携带的冷凝香以及极具时尚感的香坠、香囊、香膏、香丸、香串等等,都是市场开拓的方向,这样,不仅是老香友,就是中式茶的重度消费者、古籍与汉服爱好者、热门古装影视剧的追随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文创类产品的消费者等等,都可以成为香品的消费群体。相信,在全民族的呵护下,我们历史悠久的香文化和传统制香工艺,必能逐步走出低谷,将优秀的文化面貌和市场答卷呈献给世人。

参考文献:

[]田也.萦绕在指尖的药香[D].云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8:11.

[2]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4.

[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EB/OL].中国新闻网,2019-02-24,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9/02-24/8763405.shtml.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11-04(01)版.

[5]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政府网,2021-08-12,http://www.gov. 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6]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政府网,2021-08-12,http://www.gov. 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7]苏弘毅.与香为友品香修心.中国航空旅游[J].2015(11).

作者简介:陈梦莎(2001-),女,河北临漳人,廊坊师范学院学生为研究方向:文化与非遗传播;张宝环(1969-),男,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非遗传承;金久红(1973-),女,廊坊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地方文化。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