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初探

2022-05-01 12:55李小玺宣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李小玺 宣芳

【摘要】艺术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促进智力开发,激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应明确艺术教育的定位,探索艺术教育的特点,构建科学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以确保艺术教育在理工科院校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新疆地域文化资源为本土艺术通识课程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地域文化开发艺术通识课程可以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艺术类通识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092-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小玺,宣芳.地域文化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92-94.

一、艺术类通识课的作用

美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通识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人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美育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人文心理与文化源流等方面深层影响,从而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特定地域的文化个性。从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研究艺术通识课程建设,就是将地域文化看作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磁场”,通过研究这个“文化磁场”的优势与特点,从而更科学地发掘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加强新疆高校艺术教育依托地缘优势开发艺术通识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当前,国家对高校美育工作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并提出新的要求,对大学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政策。“改进美育教学”直接明确将重点指向了艺术教育的实践上来。学校作为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必然要自觉承担起新时代关于加强艺术教育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继续破除美育创新发展的束缚,继续挖掘本土美育资源,增强本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能力,扩大美育辐射范围,促进发展。”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系列有关重要文件精神都在进一步地对艺术教育工作做出宏观部署与规划,倡导学校善于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更全面地实现教育资源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对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做出了具体要求,艺术类课程作为美育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素质和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艺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因地制宜,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下地域文化资源与课程建设研究的新关注点,因此加快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中的开发和应用已是当务之急。

二、地域文化与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

(一)新疆地域文化蕴含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资源

新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为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开发资源。“新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产生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多元文化。”首先,新疆自然景观风貌独特,例如:冰峰雪山与沙漠绿洲共存。这些丰富的地域自然景观为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自然基础。其次,新疆地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在此条件下所生成的新疆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为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新疆地域文化资源背景下研究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为我们认识和研究本土文化和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同时,通过研究分析新疆地域文化对本土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能够引起人们对新疆乃至西北地域文化资源的重视与保护。

(二)新疆地域文化与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的关系

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不仅对身处其中的个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艺术类通识课程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必然与环境和文化密切关联。就空间而言,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环境是十分具体的,是在一定具体的地域文化资源下进行发掘与建设。

因此,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受地域文化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地域文化是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课程建设需要从优秀地域文化汲取养分,同时,优秀地域文化也会通过课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通过在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中挖掘与应用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更好地发挥艺术类通识课程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新发展,要立足发掘与传承本土优秀文化。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要实现新的发展,更要依据现状,立足本土,通过挖掘与应用,实现弘扬与创新。研究新疆地域文化资源和艺术课程建设的关系不仅能深化新疆地区艺术通识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研究,还可以丰富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研究。

(三)新疆地域文化视野下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的特色

新疆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中国的敦煌和新疆。”新疆博大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为艺术类课程的开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地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已成为当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之一。市场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早已不局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而更注重审美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体现。因此,新疆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例如:建设新疆民间民俗艺术作品欣赏类课程,不仅可以丰富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还可以将弘扬优秀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在教学手段和材料上,各校可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进行教学,例如:将制陶、织毯等工艺美术资源引入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地制宜地进行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高校具体的需求灵活地选择和利用。

三、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意义

理工类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开设课程多以应用技术实践类课程为主。艺术类通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工业产品要更好地进入市场,抢占商机,就要求产品在高质量生产的同时还满足当下客户对于外观的审美需求。优秀的制造人员需要在具备专业技术的能力下兼具审美素养,目前理工科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理工科院加强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更好地满足当下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理工科院校强调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往往忽视了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识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全面而融通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采取融通的方式领悟、吸收知识的内核,领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与精神,以达到对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通识教育课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艺术大众化浪潮中,如何合理科学地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使艺术教育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校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四、理工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一)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定位,结合学校远期发展规划

发展艺术教育,首先要明确学校艺术教育的定位。理工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审美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

(二)深化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交叉渗透

专业教育在促进人的专业素质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通识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的学识、理性的智慧,帮助青年人不仅获得科学的知识,获得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还要促使他们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理工科院校中推广艺术通识教育,可以让理工科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艺术,加深对艺术的体验,以艺术教育为桥梁,拓展对艺术本质认识,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进而孕育出“通识”的视野,打造“全人教育”,使受教育者更全面更和谐地发展。

(三)构建符合理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

在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各个专业特点,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建设符合理工科院校特点的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也应结合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适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艺术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艺能力,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总结

理工科院校主要以开设应用技术实践的理工科课程为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避免学科的单一结构,互相补充促进,促进学生智能开发,激活创新思维,提高的综合素质,以培养理工科院校复合型人才。

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带来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大学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素质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就是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理念,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倡导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生通过选修跨专业的艺术通识课程,拓宽知识面,提升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思想活跃,发散思维,实现技能培养与审美艺术教育相协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全球信息化异常发达的今天,地域性的隔阂已经淡去,但是地域的养育始终存在。新疆地区众多文化现象和地域文化等特征都让生活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受到了其文化熏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新疆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新疆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在对地域性资源在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中的开发与应用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过程中从而寻找科学的方法加快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新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建设资源。只有传承本土优秀的文化资源,才能更有底气的创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使命,自觉关注地域文化资源在艺术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创新,使艺术通识课程具有传统内涵精髓的同时又具备其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时代特色,展现新时代的教育风采。新疆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立足地域文化资源,根据文化优势发展特色。只有在时代背景中体现新疆地域文化精神,才能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新疆地域文化正是使本土高校艺术通识课程建设具有当代精神内涵价值的力量。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因地制宜地探索艺术通识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资源,更能突出高校艺术通识教育教学的地域特色。

作者简介:李小玺(1990-),男,甘肃陇南人,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艺术学硕士学位,讲师,现为新疆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地域性美术研究;宣芳(1993-),女,甘肃武威人,2018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助教,现为新疆理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