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同步学堂助力乡村学校振兴的徐州实践

2022-05-05 17:35余长营张跞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学校徐州

余长营 张跞

【摘 要】徐州市在2017年6月启动了城乡学校网上结伴工程试点,5年探索过程中,城乡同步学堂先后经历了“形成经验、规模发展、追求实效”三个发展阶段,以优质学校为主体,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化、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有效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学校振兴之路。

【关键词】同步学堂;城乡结伴;乡村学校;徐州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8-0011-05

【作者简介】1.余长营,徐州市电化教育馆(江苏徐州,221006)副馆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2.张跞,徐州市电化教育馆(江苏徐州,221006)项目资源部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教学视频资源开发。

目前徐州市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办学水平和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缺、师资数量少、教学质量低、成长路径窄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坚持“互联网+教育”理念,打造空中课堂振兴乡村教育,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常态合作,是解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重要路径。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具体要求,为城乡同步课堂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操作路径。根据国家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导向,结合徐州农村薄弱学校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建立城乡学校网上结伴同步学堂,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借助网络技术、视频直播技术、远程交流软件及平台,实现城乡不同学校的学生在同一个虚拟的网络课堂中学习,从学科知识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的多样化共同活动,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共同发展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提升。5年探索过程中,徐州市城乡同步学堂助力乡村学校振兴先后经历了“形成经验、规模发展、追求实效”三个阶段。

一、试点先行,形成经验

在对业务部门、城区学校、村镇学校师生多方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2017年6月,徐州市教育局启动城乡学校网上结对试点。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是指主城区、县城所在地的学校和乡镇驻地的学校、村小、教学点等教学单位在业务部门的牵头下,结成不同类型的互助关系,以线上互动为主要形态,线上线下全方位交流,探索城乡师生共同发展的途径。

(一)搭建框架

小学组试点城区校选取信息化应用条件较好的市经济开发区桃园路小学,结对的乡镇校是丰县路庄小学(该校有提升教师水平的迫切需求)和睢宁县沙集镇中心小学(所在区域电商业发展较好)。丰县实验小学作为该组城区校和乡镇校之间的纽带加入。初中组包括城区校市直属西苑中学和乡镇校丰县宋楼初中,城区校市直属新元中学和乡镇校睢宁朱集中学、睢宁浦棠中学。选择标准为:城区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较高,有自己的特色;有名教师,学科教师能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接入高速互联网,拥有网络音视频设备,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保障线上教学、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纽带校要求有一定规模,在本地教学教研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便于教研活动集中开展。乡镇校为中心小学或乡镇初中,地处偏远,师资相对薄弱甚至部分学科不能开全,但发展愿望强烈。

(二)确定平台

根据同步学堂中双方乃至多方师生视频互见并可以进行流畅语音交流的教学需求,我们借鉴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寻找投入少、门槛低、可移动、常态化的直播设备,探索不同课堂中镜头摆放、声音传递、教学互动的实施技巧和教学功能需求。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众多学校已经广泛使用的“小鱼”直播设备既可以一键式傻瓜操作,又方便在不同教室间移动,是合适的技术设备。同时建立徐州市网上结伴工作网站,实现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教学互动等。

(三)聚焦教学

同步学堂实施过程中,城区教师的教学设计、数字资源,城区学生的知识面、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农村校教师和学生形成正面影响。我们总结了同步学堂四步骤教学策略。首先,教学前双方教师对学情进行充分沟通,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其次,教师遵循一致的教学节奏,开展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教学;再次,对教学中的情况处理及互动教学策略开展课后研讨反思,学科团队同时参与;最后,对双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讲评课外作业。我们发现,城乡学情的巨大差异对教师教学形成较大的挑战,同步学堂中的常态教学适宜大市校和县镇学校结对,大市校与乡村学校的结对以开展教师教研活动为主要内容。

(四)实践小结

睢宁县沙集镇中心小学受益于同步学堂,主动作为,将这一做法延伸到所在镇5所村小,建立结伴教学教研共同体,进一步整体提升当地乡村教育的水平。睢宁县朱集中学通过同步学堂实践数学学科的分层教学、分层作业,疫情防控期间学习质量不降反升,经验在全县范围内分享推广。这些学校的可喜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开展同步学堂工作的信心,也深深影响了那些还在观望的乡村学校。但同时也发现同步学堂还存在技术和机制两个方面的问题。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拍摄镜头和显示设备欠缺,声音延时,双方教师的站位不准确。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如何调动双方乃至各方学校参与教师的积极性。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下一阶段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二、行政推动,规模发展

经历了小规模自下而上的试点以后,我们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机制设计,逐渐在县域内普及城乡结伴同步学堂。

(一)顶层设计定数量

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在先行校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徐州市区域间网上结伴工作全面开展,推动大市直屬初中与各县(市)区初中共16所学校建立网络结伴共同体,并建设教研互动系统。直属学校按照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提供优势学科的同步教学,如中考复习策略的教学等,确保结伴工作常态化开展。预计2022年实现乡、村两类学校结对全覆盖,并逐步以县域内学校结伴为主。

(二)多方联动聚合力

城乡结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各地通过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联盟校等多种形式推动城乡结伴的实质发展。结伴同步学堂既要有省市的统筹规划,又要在县域内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以县域内学校结伴为主体既便于行政管理,也符合教育规律,逐步形成以县域学校结对为主、市内外学校结对适度补充的联动格局。县域内城乡同步学堂的常态化实施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如行政推动、教研引领、设备配备、技术保障等),形成基教、师资、人事、财务、教研、装备、电教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模式。同时还应加大对结伴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通过广泛调研、送教上门、城区跟岗、设备系统配置、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而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农村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三)纳入考核能激励

我们将结伴工作纳入对各地政府的教育履职工作考核,加强过程性考核,建立城乡结伴工作定期通报和阶段工作交流制度,制定区域和学校结伴工作年度考评指标体系,建立城乡学校网上结伴活动的激励机制,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伴评优评先活动,对参与城乡结伴工作表现优秀的县(市)区、学校及个人进行年度表彰。我们既要求城区学校承担辐射帮扶的义务,也希望城区学校产生真心实意参与的动力。年度考核一是区域方面,主要考核年度方案、年度活动开展、是否有专人(机构)负责、是否有设备保障投入、是否建立区域结伴资源平台、结伴学校同步学堂的覆盖率、结伴成效等。二是学校方面,考核是否制订结伴工作年度计划、线下交流情况、同步学堂进课表、线上研讨情况、同步学堂校本资源建设、学校结伴特点及成效等。

我们还特别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把参与结伴工作的教师网上授课情况作为教师评优、职称评审、教师交流等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包括将结对工作量算入绩效工资、结对工作认定为教师交流、研讨活动认定为相应等级的公开课、遴选的同步学堂资源认定为大市评优课并在“彭城课堂”网站分享,等等。对参与同步学堂的学校教师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推动工作规范有序、常态化、可持续开展。

三、业务深入,追求实效

为了让结伴工作更有实效,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学校的首创精神,在业务层面加强实践研究,开展多样化、有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

(一)建立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城乡结伴教学资源应用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专家报告和主题研讨分析同步学堂课堂教学样态类型,选择合理的策略,明确结伴课堂评价导向,形成同步学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稿。评价标准聚焦三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助学、配套资源,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同步教学评价。

(二)遴选结伴基地学校

为了进一步提升结伴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同步学堂的教学样态,形成同步学堂教学的模式和经验,徐州市电化教育馆印发《关于遴选徐州市城乡学校网上结伴工作基地学校(小学)的通知》,通过网上答辩的模式,遴选12所优秀学校作为城乡学校网上结伴工作基地学校,实行统一配备、统一教研的一体化管理。同时根据基地学校的特点开展课题研究,重点一是同步学堂在城乡学校结伴发展中的教学实践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及教学成效等;二是同步学堂在城乡学校结伴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如制度化安排、教师激励、网上互动环境营造等。

各地城乡结伴学校开展基于网络视频的常态化教育教学与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等教研活动,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推进实现联动。课题聚焦提高同步学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同步学堂填补乡村学校短板的实践研究,直播系统与微信平台结合下的网络教研,同步学堂中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诊断研究,远程课堂中助学教师的有效助学策略,“智能听评课系统”促进城乡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同步学堂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等。活动聚焦分学段分学科的同步学堂研修,开展深度卷入式教研、复盘式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

(三)开展教学资源征集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缺少合适的线上教学资源成为学生居家学习的痛点。徐州市教育局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伴优质教学专题资源遴选评比活动,征集双师课堂实录、教学应用微课资源、专题讲座微资源等。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将课堂实录评优等同于大市优质课,微课资源入围等同于大市执教公开课,专题微讲座资源等同于大市讲座,并在“彭城课堂”网站进行展播共享。同时,通过城乡学校网上结伴教学资源应用交流研讨,打造一批有示范性的同步学堂学科教学课例,以此为基础资源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新的优秀教学课例,发挥更大的协同效果。

(四)实施项目融合策略

为了整合各方力量,实现项目融合,互相促进,我们因地制宜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乡村教师培育站、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共同体、苏派名家培养工程等项目中充分利用同步学堂形式开展交流工作;同时将基地校发挥“实验田”作用、三类城乡结伴教学资源遴选应用、城乡结伴同步学堂高标准打磨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结伴校内部有机融合,不断修正结伴教学的发展方向,丰富结伴教学的内涵。

四、成效与展望

经过5年的探索实践,城乡学校网上结伴工程在徐州教育提质创优、助力乡村学校振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步学堂是对教育信息化实际应用的进一步创新;同步学堂助力下的城乡学校结伴变单向帮扶为双向互助,不仅能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更能解决农村师资发展问题,从而改变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步學堂的高质量常态化实施成为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纽带,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式,也是教育信息化助力农村教育的着力点。

城乡同步学堂助力乡村学校振兴形成以下经验:一是强化“互联网+教育”思维,积极构建城乡学校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新机制,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有效消除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推动实现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工作推动以县域为主、大市为辅,基地校、联盟校为有效补充;教学为主,五育并举,共同教研,机制创新,平等互助,共同成长。三是建立一套基于同步学堂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以及课外拓展。四是同步学堂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助学教师如何去助的案例研究。五是同步学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师、学生的多方面活动,通过结伴活动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学习延伸到能力的全面发展。六是以乡镇为单位实现对村小教学点的联动,并引入县城学校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优质资源参与教研,以课题研究促进城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惠及学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城乡结伴的常态化实施,支持城区和乡村教师线下的充分沟通,针对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的现状,统筹相关省市乡村教师发展支持项目,开展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教研县乡行活动。鼓励教师进一步研究微观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在同步学堂中的应用,增强其开展线上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同步学堂的独特作用,通过跨领域、跨时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助力乡村教育的振兴。

猜你喜欢
乡村学校徐州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高申作品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
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
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