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实践困境与突围之策

2022-05-05 01:21涂晓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策略

涂晓锋

【摘   要】保障“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任务有效达成的关键。“双减”背景下,研究并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构建高效课堂,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可从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内涵入手,遵循学理,确定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堂实践程序,并据此考察教师的实践困境,探尋突围之策,从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语智慧学习生态。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内涵;实践程序;策略

教学是有意向和目的的行为,它必须指向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保障“教学评一致性”是教学任务有效达成的关键。“双减”背景下,研究并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构建高效课堂,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我们从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内涵入手,遵循学理,确定了教学评三位一体的课堂实践程序,并据此开展调研,考察教师的实践困境,探寻突围之策,从而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语智慧学习生态。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

(一)内涵解析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理念,“教学评一致性”指的是整个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从构成要素来说,包含“学—教”“学—评”“教—评”三组关系的一致性。

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至少要把握三个核心要点。其一,目标是教学评一致的核心。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后续所有的课堂环节都要以它为中心。教学评一致性体现为三者的目标保持一致。其二,持续性评价是教学评一致的关键。课堂学习进程中,围绕学生达到什么水平,离目标有多远,教师需要发挥“质量监测员”的作用,根据目标设计真实的评价任务,使用各种方法收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证据,从而了解教与学的效度,为下一步的教和学提供调整和改进的依据。其三,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是教学评一致的保障。目标达成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需要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围绕目标,逐步理解、掌握、内化语文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二)实践程序

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指向,围绕“学生要学会什么(学习目标)”“何以知道学会(评估证据)”和“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活动)”三个核心问题,借鉴格兰特·威金斯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可构建相应的课堂实践程序,具体见图1。

如图1所示,“教学评一致性”以学习目标为起点与核心,先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再设计学习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围绕目标即学、即评、即教的过程,教学评交织融合。教师在活动中认真收集评价信息,分析评价结果,然后依据评价结果审视目标达成情况。这既是上一轮教学实践的尾声,又是新一轮教学实践的开始。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信息,调整学习目标,形成新评价、新活动。教学评三位一体,循环反复,不断改善教与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困境

以上述实践程序为“范本”,我们对玉环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多次到学校调研考察,发现“教学评一致性”达成度不高,课堂教学在不同阶段遭遇了诸多困境。

(一)目标定位不准,重知识轻策略

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没有一个合理的目标,评价任务就会失去方向,教学活动便会无的放矢。教师对目标的定位精准吗?调查表明,48.4%的教师备课时只是偶尔翻看课程标准,72.3%的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教师教学用书,30.6%的教师觉得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不能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依据。由此可见,部分教师虽然在每篇教案中都会撰写目标,但往往从经验出发,照搬教参,不知道如何定位目标。因此,在叙写目标时就会出现对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的综合性考虑不够,喜欢罗列知识点,缺乏操作策略等错误。

(二)整体观照不足,重教学轻评价

整体观照不足,其实就是教、学、评各要素在课堂上出现“照顾不均”的问题。调研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与学的进程中一味将重心落于“教”,教的比重明显大于评。即使有评价,教师对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并没有重视,仍然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问卷调查也表明,39.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因是“学生学了,但不知道学生学会没有”,31.9%的教师认为“自己教了,但学生没有学会”。可见,对学生的学习,从教的角度去思考,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教师不重视评估证据的收集,忽视了评价的导学导教功能。

(三)学习路径不清,重外显轻内隐

设定了学习目标和评价任务,怎样让学生达成呢?学习活动是落实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需要结构化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作为保障。然而,调研发现,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学设问零散、学习活动无序、活动板块平面推进等低效现象,导致学习结果碎片化。究其原因,部分教师只重视外显的环节,对教材内容内在的结构缺乏把握,忽略课堂问题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应该是注重结构化思维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学、评的和谐配合中得到提升。因此,必须优化学习活动路径。

三、教学评一致性的突围之策

(一)精准定标,保证学教方向

1.依托教材体系,把握逻辑起点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托教材体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梳理:一是语文要素前后勾连的关系,二是单元整体的编排结构。即从纵向和横向展开梳理,找准目标的坐标。以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为例,把语文要素作为定位逻辑起点的航标灯,对小学阶段写人文章描写的对象和表达要素按年级进行纵向梳理,具体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本单元中,教材第六次编排写人的文章,描写的对象从同学、亲朋好友、家人、自己、老师扩展到生活中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但无论写什么人,都指向写出人物的“特点”。表达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从一开始尝试写出人物特点到多个方面表现人物特点,方法不断丰富;从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到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思考不断深入。

从横向看,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选编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与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从语言、动作、神态和他人反应等方面示范了具体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共同为单元习作服务。经过梳理,教师就能从教材的逻辑层面初步确定学习目标。

2.立足学情视角,了解现实起点

教过了并不等于学会了。在把握教材逻辑起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初步确定的目标估计学生的真实水平,预测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即根据学生的已知定位当下。仍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例,为保证学习目标的精准度,教师可做如下分析(见表1)。

这样的梳理是有价值的。如果不管学生的已知和学习困难,每次习作遇到写人就讲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那么,从表面看,学生学了很多东西,其实学习没有增量,学习质量反而没有保证。

3.关注学习策略,完善过程方法

完整的学习目标必须包含四个核心元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即谁来学、学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学、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相辅相承,才能使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却又不失精准。可见,融入方法过程的学习目标才是完整的。基于此,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形色色的人》学习目标修正如下:“借助教材提供的选材支架和预学单,在众多事例中学会选择典型事例,明白典型事例要有独特性、代表性;借助单元习作例文和微课,聚焦人物特写镜头,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比如关注语言、经典动作和他人反应等,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当然,学习目标的精准度还有赖于课堂检验。如玉环市环山小学让执教者和观课者通过教学研讨,共同解读文本,确定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最后集体反思,群策群力,修改目标,完善过程方法,具体见图3。

(二)逆向设计,落实评价任务

逆向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区别在于确定目标后,先确定评价任务,再安排学习活动,保证了评、教、学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有始有终、清晰可测。

1. 对应学习目标

评价之所以能正确引导教与学,是因为三者共享目标。设计和学习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很关键。评价任务对应学习目标,但又不等同于学习目标。教师要进一步厘清和细化学习目标,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再根据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的形式可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问题链的角度,每个问题相互关联,富有层次;二是学习项目的角度,把学习任务浓缩成一个高度整合的學习项目,融合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活动;三是课堂作业的角度,可以设计针对课堂核心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的作业,让作业撬动课堂学习。

仍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例,对应学习目标,可以创设参加电视台“年度最具特色人物”评选的交际语境,进而设定学生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即学习任务,学评融为一体(见表2)。

2.嵌入学教全程

传统教学教在前,评在后。“事后评价”的标准有可能偏离学习目标,不利于实现评价导教导学的功能。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下的评价先于学习活动,具有即时性,紧紧伴随着学习进程而逐步展开,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利用评分规则进行反思、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检测仪”和“推进器”。

如何使用评价,彰显它的功能价值呢?在课前预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评价任务了解学情,侧重于基础型作业。在课后拓展的时候,可以通过评价任务延展学习,侧重于实践性作业。在课堂学习进程中,评价任务巧妙穿插,融入全程。

针对语文教师重教学、轻评价的现状,要大力推动《语文作业本》(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进课堂,把其中的关键题目作为评价任务融入学习活动。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时,鉴于《语文作业本》上的第3题设计得非常有层次,课堂上教师将作业嵌入学教全程。首先,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的思维导图;接着,学生上台板贴自己填写的内容(曹小三的心路历程)并说明理由;最后,借助《语文作业本》,提炼一波三折的描写手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刷子李是主要人物,为什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去描写曹小三”,从而引出侧面描写。

将评价任务嵌入学教全程,达成本课教学的三个目标:梳理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感受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从侧面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发挥了评价导学导教的功能。

(三)优化活动,助力思维发展

如何优化课堂学习活动?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关联的。”因此,课堂上应该以一种整体、关联的方式组织和构建学习活动,形成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使其成为助力思维发展、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

1.前后勾连,阶梯推进

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因文体不同、任务不同、学段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以故事类文章为例,低年级可以设计阶梯式的讲故事活动,在讲故事中学故事。例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可以三讲故事:第一,补充示意图,简要讲故事;第二,加上动作、表情讲故事;第三,发现童话反复的叙事结构,讲自己续编的故事。到了中年级,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叙事类作品时“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故事类文章的学习落点就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设计感受故事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和关注人物命运的阶梯式的悟故事活动。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时,教师为达成目标搭设了三个台阶,推动学生学习。第一,品读海底奇妙,探寻语言秘妙;第二,欣赏人鱼外表,迁移童话语言;第三,感受人鱼内心,丰盈童话主旨。主体环节见图4。

如图4所示,《海的女儿》教学活动前后勾连,形成结构化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建构了童话学习的新图式。在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中,教、学、评和谐共振,保证了目标的达成。

2.抓住核心,向外辐射

文字是有向心力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循着文字的向心力找到核心,再抓住核心,向外辐射,形成网状的结构图。

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之所以传承千古,是因为知音文化极具魅力,因此,理解知音内涵是文章的核心。抓住这一核心,可构成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化学习路径:纵情吟诵识知音—高山流水明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朗朗诵歌记知音。活动中,学生对知音的理解从刚开始的给予帮助、关心鼓励,逐步深化到无关身份、志趣相投,最后认为明志向情怀乃为真知音。探究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一行为时,教师继续抓住核心,向外辐射,联结《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联读活动中,学生明白伯牙破琴绝弦,一是为痛失知音,二是为悼念知音,三是为感谢知音。

理想的学习路径应该是文章的核心与教学的核心进行关联,在体现知识结构化的同时实现思维的结构化。

3.归类统整,促进迁移

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不是环节与环节、课文与课文的简单相加,需要统筹学科的知识体系,组织结构化的学习材料,联结课堂与生活,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迁移。

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内容整体编排,听说读写同时推进。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更开阔的视野统整单元资源,设计连贯而综合的任务,让学科、教材、社会融合到学生的学习中,以深刻而生动的活动推进教学进程。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民风民俗”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画卷。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师以大单元的视角创设了“游览美丽中国,体验民风民俗”的主题情境,将学习內容归类统整为“语文学习”“生活关联”和“语文综合实践”三个大类,并设计了九个连贯的、有趣的学习活动(如图5),将课文朗读与背诵结合在一起,凸显语言特色,使得口语交际和单元习作等多项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表现性评价嵌入活动全程,引导学习进程深度推进。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以专业化的方案来统整教、学、评三要素,以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和结构化的学习路径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从而构建轻负高质的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浙江省玉环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317600)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内涵策略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