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如何承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以北京广播电视台“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广播剧精品展播为例

2022-05-05 08:35王一凡
中国广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广播剧展播听众

☉ 王 晨 王一凡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此次盛会召开之际,北京广播电视台开办“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广播剧精品展播,通过一批优秀的红色广播剧描绘奋斗脉络,发出时代强音。

一、广播剧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优势

(一)优质内容:用故事传播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举行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①北京广播电视台“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广播剧精品展播聚集了45 部由全国各媒体机构制作的优秀广播剧作,主题广泛且具有代表性,既有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典型代表人物和光辉历程的作品,如《播火者》《红船》等,又有展现疫情攻坚战中不畏艰苦和敢于斗争的剧作,如《英雄的守护》等,还有表现扶贫下乡时上下同心的剧集,如《白江河》等,此外还有关于农业发展的《一颗超级稻》、讲述文化传承的《女儿香》等。

所展播的广播剧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其中有的还使用了方言、民歌等蕴含地域特色的元素,比如《血红花白》开头的上海话、《天路长歌》里的河北民歌等。剧里的每个故事都具有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剧情引人入胜,人物特点鲜明,如《农民老曹的幸福生活》中,主人公老曹在鸡鸣声中扫着地、唱着秦腔出场,由此,一个乐观开朗的关中农民形象跃然而出。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强调:“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②贴近群众的故事化叙事更能深入人心,引发情感共鸣,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如《农民老曹的幸福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受疾病和穷困所扰,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扶贫政策的帮扶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此次展播所挑选的广播剧虽然内容各异,但也交相呼应,提供多元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如《一大代表毛泽东》和《红船》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切入,来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的艰辛和勇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和坚定信念。

而《英雄的守护》开头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作为旁白,勾连起抗疫故事片段,同样是抗疫主题的《雷神山十天十夜》则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故事。两部作品相互配合,生动地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此次展播中的其他作品一齐发力,共同谱写了百年壮阔征程的华彩乐章。

(二)沉浸体验:为听众构建脑中图景

沉浸式传播的效果特征有三个“不”:看不到(invisible)、摸不到(intangible)、觉不到(insensible)。③作为一种具有纯粹的声学性能的特殊戏剧形式,广播剧用声音传播,听众无需调动视觉器官接收信息,也无法触摸声波,在收听过程中最后不自觉地参与场景建构。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的艺术家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④“广播剧最大的好处是给听者很大的想象余地。”⑤不同的听众会根据广播剧的内容建构出独具个人风格,但也受社会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所限制的想象场景,从而进入场景、感受场景。正如瑞士作家、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说:“语言还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⑥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广播剧用精心编排的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构成声音形象,接收到的听众在声音的刺激下,脑中形成概念,广播剧从而完成思想文化的传播。以此次展播的作品《人民的红线女》为例,台下的观众和着台上的戏曲唱着:“衰汉奸,病汉奸,狗汉奸,贼汉奸,千刀万剐你该斩!”剧中人疾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汉奸卖国贼!”“七七事变到如今,民不聊生整五年。要想安居过太平,不做顺民和汉奸。”在戏曲伴奏音里,诗句被角色悲愤地念出!刺耳的防空警报声、人群嘈杂声、旁白的描述和紧张的音乐配合,构成一幅令人揪心的画面。几分钟内,广播剧《人民的红线女》将处在水深火热中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对侵华日军与汉奸的仇恨展现出来;广播剧《红船》的同名主题曲在创作时使用了《国际歌》,相似却不相同的曲调响起,唤醒听众积淀的记忆,让听众在脑海构建的图景中感受激昂、奋进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走进历史,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国使命,奋进新征程。

(三)形式亲和:“声”入人心的伴随

用声音传播信息的广播相较于文字和影像媒介,更容易让有视力障碍和无接收文字传播条件的人群获取更多信息;相较于视频传播,广播对于终端设备和网络的要求更低,更容易有贴近生活的表达,因此,这些更加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广播剧能够真正做到“声”入人心。

广播剧《播火者》海报 来源:听听FM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95 后群体偏好度最高的在线音频节目类型分别是二次元、广播剧和小说。⑦喜马拉雅音频平台发布的《2022 睡前场景收听洞察报告》显示,广播剧是年轻人热衷追捧的内容Top10 之一;睡前场景中,喜马拉雅63%的收听用户由Z 世代(指出生在1995年至2009年的一代人)、90 后和80 后组成,其中18~35 岁年轻人占比41%。⑧截止到2022年10月15日,喜马拉雅上广播剧《三体》第一季第一集的播放量已达到830.6 万次。⑨广播被认为是最容易和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媒体,⑩而用声音叙事传情的广播剧在当下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广播具有的伴随性契合了移动设备的随身性,而只需调动听觉器官接收信息的广播,其所具有的“非侵占性”也符合现代受众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休闲的需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我国有超过1400 万人单程通勤时长超过60 分钟,达到承受极端通勤的程度。⑪伴随式、场景化的广播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契合通勤人士的需要。广播剧具备完整的故事架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声音传播的转瞬即逝,使得听众能够在错过细节的情况下,依旧能把握广播剧核心的情节和思想,让主流声音留在新时代青年的心中。

二、从重大主题宣传看广播剧的未来发展

(一)依靠媒体融合,释放媒介能量

媒体融合是指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媒体在内容、技术、产业、管理等方面促进融合的发展趋势。当前,媒体融合已广泛应用于媒介实践活动当中,“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⑫成为现阶段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广播剧如果仅依托单一渠道进行重大主题宣传,则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基于广播剧这种独特的作品形式,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是提升此类作品传播力的重点。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推出的《大凉山》《到延安去》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广播剧在央视新闻、云听、央视频、哔哩哔哩等多个平台同步上线,触达人数达到5700 万人次,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广播剧《大凉山》在展播期间还创新性地运用“慢直播”、探班直播等形式,让广大网友更为直观地体验了广播剧制作的台前幕后。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质主题广播剧“破圈”赋能。同时,除依靠中央级媒体进行传播外,也要利用地方县级融媒体进行精准传播。2022年由福建晋江融媒体中心创作的3 集广播剧《江海扬帆》,讲述新时期晋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实业、攻坚克难,利用“晋江经验”使民营企业成功转型的故事。该剧宣传期间在海博TV、福建新闻联播及晋江融媒体等多家地方媒体进行展映,多渠道个性化的宣发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内容,使该广播剧在当地获得一致好评。

(二)坚持内容创新,弘扬主旋律声音

宣传重大主题广播剧,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不落俗套,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首先,广播剧在传播形式上可以打破常规。通过对此次展播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批广播剧每集的平均时长在30 分钟左右,一部完整的广播剧平均集数在4 集左右。如今越来越多的受众更习惯于碎片化地获取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 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 万,占网民整体的91.5%。⑬针对受众这一特点,在重大主题广播剧制作过程中,可以进行短音频模式的尝试,控制每集时长,浓缩重点内容进行讲述,更好地抓住受众碎片化时间,或者截取精华片段,以适应当前用户对“短精快”内容的偏好,优化传播效果。

其次,重大主题广播剧在表达方式及叙述视角上既不能严肃刻板,空喊口号,远离年轻听众,更不能过于娱乐化,因此在史料中发现新的切入点、创新内容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展播中的作品《马三立入党记》讲述了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作为经历过旧社会、见证新中国成长的艺术大师,从感恩到要求入党、正式入党的历程。该广播剧独辟蹊径地选择了马三立先生鲜为人知的入党经历进行叙述,让人耳目一新。

(三)创新反馈模式,加强社群运营

梳理此次展播作品可以发现,此类广播剧在运营上大多依旧采用传统广播剧的运营模式,主要展播平台还是各地广播频率、央视频等主流媒体客户端以及各大商业性在线音频客户端,此类型的广播剧缺少独立播放平台,因此很难培养受众黏性。同时,在制作和播放过程中更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缺少受众反馈,导致听众参与度、归属感不强。

近年来,网络广播剧发展势如破竹,以猫耳FM 为代表的网络广播剧平台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猫耳FM 成功“破圈”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听众的社群化运营,猫耳FM 为用户创造了积极参与、寻求认同的机会,拥有共同爱好的人可以在此平台上认识、相聚,从而形成社群。同时,当前的猫耳FM 并不仅仅限于单向的输出广播剧,而是精心打造社群交流平台,使用户能通过弹幕、评论、直播打赏等功能进行多元互动,强化了用户的表达意愿。

此次展播发布的主要平台是北京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听听FM,用户只能在展播总页面中留下文字评论,无法进行多元化表达,因此更难形成社群化交流,凝聚听众共识,使传播效果受到限制。在媒介社会化的当下,主流媒体创作的重大主题广播剧可以借鉴商业平台上广播剧的运营模式,注重用户反馈,搭建交流场域。

三、结语

此次北京广播电视台以“迎接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所汇集的45 部以典型人物和真实事件为基础改编的优秀剧作,通过高水准的内容、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和贴近群众的形式展现了其在重大主题宣传中的优势,也为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时代扩展宣传方式、满足受众的新需求开拓思路。面对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探索和挖掘广播剧的发展空间,将重大主题精神内核渗透到广大听众的内心,从而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增强主流声音的输出。

猜你喜欢
广播剧展播听众
优课展播1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实数考点展播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