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和时代而歌
——读宁明的诗集《礼赞》

2022-05-06 08:32邢海珍
海燕 2022年5期
关键词:重器礼赞抒情

文 邢海珍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在明媚的曙光中迎来了伟大的新时代,历史的大书在关键时刻翻开了新的一页。诗人宁明为党的百年大业和二十大的即将召开,出版了庆祝、献礼的抒情诗集《礼赞》,这是一部豪情激荡、底蕴深厚、极具家国情怀的优秀之作。这部抒写时代精神、直达社会现实大目标的颂赞之诗,是诗人清醒面对世界、发自心底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国家和民族宏图伟业的真诚歌唱。

翻开诗集开卷的“大国重器”,一股新时代发展的强气流扑面而来。国运勃兴,风云际会,一幅幅动人的画图,提振了一个东方大国的诗性精神和深远的复兴之梦。携“重器”而来,宁明的诗既体现鲜明的政治性,又极力熔铸诗意的重量,绝不满足于那些浮泛的抒情。《祖国的位置》是以诗的方式致敬“北斗三号”:

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

都渴望擦亮自己的眼睛

无论是飞行的导弹,还是远航的舰船

抑或是一场赴约的浪漫爱情

迷失方向,就意味着背弃出发的初衷

北斗开放的爱心对所有人免费

它能帮你找到近在咫尺的陌生朋友

也能为你校正稍微显露出来的急躁冒进

还能使你成为一个守时的人

在各种诚信的考验面前,绝不差分毫

诗人在抒情的虚化中采取了审慎的姿态,诗意的构成以写实为主,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写北斗,凸显导航特色,避免“迷失方向”,北斗是明亮的“眼睛”。诗人以“浪漫爱情”为喻指,在想象中营造期盼与渴望的情境之美。诗中的“开放”“校正”和“绝不差分毫”都是实在性的表意方式,使抒情有了一种稳健的风度。

在这些颂赞之诗中,宁明的“求实”向度是与大国重器的精神本相血肉相容的。即使是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人不是以“虚”来遮蔽“实”,而是重在烘托,使虚成为一种情感推助的力量。他这样写“北斗三号”,“每一个后浪,都有居上的雄心/当新时代的大潮汹涌澎湃地奔来/每一座保守的浅礁终将被大浪淹没/没有水涨船高的眼界与驾驭本领/驶向彼岸的航船便会遭遇搁浅的命运”,诗用航行来做比喻,又以拟人化的方式来虚化风浪,缺少足够的“雄心”和“眼界”是无法抵达彼岸的。诗人的笔下有实有虚,虚化了物象,却把情感的襟怀直接地敞开来,呈示了某种直抒胸臆的言说状态,其中的哲理,以及思辨性的描述都在诗意的虚化中变得更加坚实。

在宁明笔下以诗来表现的“大国重器”都是国家强大的立足之本,诗人托举的一字一词都充满了虔诚和敬意。在漫长而坎坷的路上,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艰苦卓绝、从弱到强的百年长途,带领人民战胜了强敌,从被奴役和欺凌的状态中挺身而起,并一天天地强大起来。时至现代化支撑天下的今日,科学化、智能化的大国重器訇然崛起,是中华民族强国、强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定海神针。可以说,这些“神器”在宁明的心中都是诗的意象,是最真实、最直接的意象,诗人看到了每一件的“重器”都是具象的,都充满了家国的如火的激情,都寓含着充沛的生命精神和关联天地万物的道义、哲理。

在致敬山东舰的《航母驶向深蓝》一诗中,山东舰就是诗的一个意象,诗人赋予了多种精神维度的可能性:

站在这艘大船面前

我更想探究一下它的内部结构

比如,在哪里安放远大理想

在哪里焊接辉煌的未来

大船在船坞的怀抱里

很像一个加班加点长大的孩子

它的身躯渐渐强壮的过程

建造者们正在用鬓角新添的白发

一根一根地计数清楚

诗人探究船的“内部结构”本来是实在性的陈述,但诗人没有仅仅停留于“实在”之上,而是在想象中朝着诗意的深度挺进,诗出现了虚化的风景。比如“安放远大理想”“焊接辉煌的未来”,比如船坞变成了“怀抱”,船变成了“加班加点长大的孩子”。当然,宁明的这种意象化,也是从物象抵达心性和情感的过程,是诗人以自我的生命情怀抒写对于大国重器的独特感受。

意象化是诗歌表意的重要途径。宁明的这些诗虽然偏重于写实,但他仍然不放弃意象的努力。他的诗是在虚化中变得更加明晰,而不是在虚化中进入迷津。如《腾飞》一诗写“长征五号”的宏大气势,“从翻卷升腾的巨大烟浪中/冉冉升起来的那团橘红色的火焰/像一枝回眸的美丽花朵/一边向地球微微挥手,一边/将人类的美好愿望托举向浩瀚的太空”,把火箭发射升空的景象用“美丽花朵”来虚化,花的开放所彰显的美丽,更加亲切自然,更加贴近人的情感。诗人的比喻使情感的抒写更加走心,更加明朗。

明代诗论家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一文中说:“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之以意象,使人思之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如果诗的语言过于“实”,情感表达过于“直”,很难让人领略美的韵味,很难让事物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意象的方式是解决的手段。宁明的诗为追求鲜明的现实性,尽量呈现事物的真实样貌,但又取来意象,在审美的情境中强化抒情言志的力度。

远远望去,舞动在索塔上的中国结

让全中国的手臂紧挽在了一起

三只活泼可爱的中华白海豚

跃上桥头,仿佛在兴奋地报告海底的秘密

桥头堡上迎风破浪的帆船

高昂起自信,表情从未像今天这般骄傲

紫荆花、三角梅和莲花在隔海呼唤

海风把他们骨子里的记忆融为了一体

一群海鸥从伶仃洋上空飞过

它们以好奇的眼光,竟然辨认出了

镶嵌在两座人工岛上的象形文字

并不由自主地大声读出——中华!

这首题为《巨龙腾飞》的诗作是献给港珠澳大桥的颂赞之诗。诗中的意象如“中国结”或“白海豚”,都是大桥上的图案,都寄托了并不隐晦的寓意,紫荆花等三种花朵以及海风的记忆都是意象的形态,像海鸥读出“中华”的象形文字,也是以意象来抒情。这些意象都是祛除了重度的隐喻性,重视从写实的情境中实现象征和深化,诗的表意明晰通透,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意象的作用使诗的情感表达得到了一定的软化,像宁明这一类诗歌虽然写实性较强,但却不是王廷相所说的“言征实”“情直致”的诗。

若从政治抒情诗的角度说,宁明的政治抒情是有自己追求的。既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可能,考虑政治内容传达的准确性,又要考虑诗意构建的高质量。宁明坚持足够的现实性,在诗意的创造中保证了写实内容的比重,但他又适时适度地进行意象化,做到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他的政治抒情诗既不是大话连篇的浮泛煽情,又不是云里雾里的故作高深。从容叙写,稳健抒情,清新流畅,开阔大气。

“大国重器”中的诗,是具有政治抒情特性的抒情短诗。这些诗自成格局、自有特色,集中在一个器物的点上,在短制中进行诗意的“诠释”。在写中国航天站的《最高的家园》中是这样完成政治抒情的:

把这个最高的家园叫做天宫

它有五间房子,各间都取了一个

流淌着中国血脉的名字——

天和、梦天、问天、神舟、天舟

它们牵手连在一起,就是一座

比老北京的四合院更精致的中华建筑

高度与距离,不再催生人的寂寞

每人的心跳,都与祖国保持着高度同步

这里有三个兄弟姐妹轮流值守

它们在一起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

并为未来的生存发展寻求更多的途径

这样的抒情,完全是一种接近“叙事”的手法。描述“家园”的具体情状,情感的抒写是寄托的方式,情感深沉内敛,具有很强的思辨性,与常态的政治抒情诗有很大的不同。诗人描述“五间房子”之命名的中国特色,写值守兄妹的心跳与祖国“高度同步”,是在叙事中抒情。写实性的因素在诗中形成了意象和情境氛围,这样的政治抒情不是缺少激情,而是把激情内敛在物象与心性之中。

除了“大国重器”的独特政治抒情之外,宁明的一些缅怀历史的政治性题材也是写得极有特色。比如叙写角度的别致,比如思考的深切、人与事的具象呈现,都表现出诗人创造的独立性。写长征的组诗《永远的长征》就把政治性的表现提升到一种诗性之美的高水准,给人以人情人性的艺术享受。这些诗以舒缓的节奏、自如的结构、聊天的语态,带来讲“政治”故事的新表情,甚至是讲述一个深入人心的道理,诗人也要放松情绪,实现一种反思的云淡风轻。这或许就是宁明的一种风格,在无论多么严肃的话题中,也不会忘记细腻和情境之美。《遵义品茶》写的是“火烧眉毛”的历史关头的故事,但诗人不急不躁,居然在一杯茶的氤氲气氛中打开了诗意的大门:

闯过乌江天险

疲惫不堪的红色军队

在遵义城下的芙蓉江畔

顾不得掬一捧江水

洗一把满面的征尘

便打起精神

穿着草鞋或光着脚板

威武地进城了

一群年轻的革命领导者

经过一路的争论

终于决定

在敌师长这座漂亮的住宅里

坐下来认真地讨论一下

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每个人都捧着一杯热茶

细细地品味着

遵义茶叶

与井冈山茶叶的不同味道

每个人都激动地说出了

自己心里的感受

深夜,漂亮的煤油灯愈显明亮

在人们的眉宇间

照出了一片橘黄的光彩

写政治的内容,但是打破了政治的“面目”化模式,进入生活的情境之中,让生命活动起来。即使是说着政治的理念,如“坐下来认真地讨论一下/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也是气如柔风,没有任何僵硬的程式。“一杯热茶”舒缓了紧迫的时代神经,在一百年的历史卷帙中,民族家国命运的底气在一群人的“眉宇间”是那样张弛有度,那“一片橘黄的光彩”不慌不忙,洋溢着旷世的英雄颜色。这样的抒情是不是“政治”的抒情呢?也许在诗意的蓬勃之时,标签与否未必十分重要。

《心中的草地》把女儿在草地上玩耍与红军长征穿越的草地联系起来。在浓郁的生活情调和氛围中形成一种不同时空的情境比照,诗人巧妙地架通了一座“历史与未来的精神之桥”。宁明这样营造了灵动的诗意氛围,“在女儿的心目中/草地永远是生长快乐的地方/草地和节日连在一起/和漂亮的连衣裙连在一起/她可以娇气地在草地上打滚/用满脸的天真摆出一副/在电视里学来的娇媚姿态/让爸爸为她‘咔嚓’一张/节日的纪念/望见草地/我便联想到历史课本里的长征/并力图以最通俗的语言/最形象的表达/来重现几十年前的那片草地/告诉女儿当年有一支红色的队伍/怎样穿过那片死亡的沼泽/并怎样用鲜血/才把她脖颈上的红领巾染红/女儿瞪大疑惑的眼睛/像听一个遥远的神话”,写女儿童年的幸福生活,平和的生活氛围使政治性的硬度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历史的情景退向了生活现实的背后,诗意的展开不是直述政治的感怀,而是站在现实之境中的回望与反思。这样的抒写虽然也是政治性鲜明,但人与事的场景寓含了深度,加大了情感表达的曲折与审美的细节化。这样的诗,也可以看作是政治抒情诗的变构。

作为有着几十年创作经历的诗人,宁明始终在不断地深化着自己,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他是一位风格特色鲜明的诗人。诗人赵野曾经说过:“我认为一个当代汉语诗人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于传统的认识、了悟和转化。传承不是道具和符号,而是精神气质,是我们对社会、自然、生命的态度,是我们面对虚无和死亡的方式。传统的当下转化,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接续伟大的传统》)诗人所要抵达的“高度和深度”不是凭空而为,而必须立足于传统之上,必须了悟社会与自然,融入生命精神,才可能在创造的过程中锻造全新的自我。基于宁明的政治抒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传统经验的尊重,坚持写实性的基本路数,在稳健中前行,清醒地寻找到新方位的变构。

从传统走来,宁明的变化最为明显之处是更为冷静地抒写。他的诗重物象,重思辨。即使是理性之思,也能从容地措置而抵达心性的波澜与起伏之中。《走出井冈山》一诗是一首理性思考较强的诗,诗人强化思辨与反思,在理性的通道中让历史再现了深度:

一旦人的思想

拒绝了真理的沐浴

一旦无言的真理

被谬误随意地嘲弄

一场灾难的病根

便潜伏于肌体之内

红军的造血功能极强

红军从不怕流血

但一个幼小的生命

在黑色恐怖的夜晚

一旦被推向了危崖

无论如何也构成了一种

灭顶之灾

“走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生死存亡的关键性标记。由于高层指挥的失误,第五次反“围剿”使井冈山根据地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在危急关头只能转移撤退,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选择改变了历史。这首诗的开头两节以理性的方式把诗引向了具象的情境,但是诗人的感性描述始终是与深刻的反思相伴而行的。诗的结尾就是在思辨中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图,“代价也是一种财富/常令人灼痛般地沉思/那些漂浮在湘江之上的/红军战士的尸体,或曲或直/和圆圆的斗笠一起/有意无意地组合成了/一片片红色的问号和感叹号/警示着未来/也启迪着未来”,诗说的是沉痛的历史教训,革命的挫折,付出了众多红军战士生命的代价,让人领受了历史远方深深的痛。诗人的笔是沉重的,读来却是难以平静,心性的世界与远方的风云气象连接在了一起。

让写实成为情境的基础,但不是泥实不化。让意象在“实”中生根,不排除理性,但把理性化而为诗。宁明的政治抒情是在中国新诗的传统中的一种创新,是在遵循现代汉语诗意表达规范前提下的另辟蹊径,并充分体现了自己深切、稳健的抒情特色。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从许多前辈诗人的创造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宁明的这些“政治”类型的诗歌有了自己的气象。这是政治抒情诗不断发展的好兆头,他的努力为诗歌的进步增加了新质。

《礼赞》出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倾情歌颂建党百年的丰功伟业。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为党为祖国的献礼之书,是新时代中国前行的激情奋进之书,是民族复兴继续开启新的航程的号角之书。诗人宁明以诗的方式展示了“大国重器”的风采,抒写了中国走向世界前列的壮志豪情。百年之路创造了人间奇迹,我们还将继续走向远方,在宁明的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时代的诗意风景,看到了历史长途上的壮丽篇章。为历史和时代而歌,倾听大国的百年回声,我们祝愿这位有着特殊经历的飞天诗人在新时代展开诗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重器礼赞抒情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礼赞40年
简论抒情体
采油树礼赞
『双阳』抒情十八大
“五老”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