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2022-05-06 07:37王一民纽晓丹池爱平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4期
关键词:阻力常规身体素质

肖 涛,王一民,纽晓丹,池爱平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有研究显示,抗阻力训练在改善体成分、增加肌肉含量方面优于单纯的有氧运动。通过抗自身重量为主要训练手段的抗阻力训练结合静力性和动力性练习,可以增强骨骼肌力量和耐力。 此外,抗阻力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础代谢水平和脂肪消耗,增加肌肉量,进而促进健康。为此,本文研究创新抗阻力训练模式,在传统自重抗阻力训练中引入小步跑移动、跳跃、俯卧撑等项目并进行新的组合和设计,简称新型抗阻力训练。研究对比发现,新型抗阻力训练在改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指标上均优于常规抗阻力训练,对提升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指导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新型抗阻力训练模式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验。

1.2 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选取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非体育专业243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纳入标准:年龄为19~20岁,所有实验对象体健康,无心脑血管病史,无身体残疾。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抽取其中达到《国家体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大学生单项评分及格标准的243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并随机编成8个教学班,其中5个班(137人)为常规抗阻力训练组、3个班(106人)为新型抗阻力训练组。所有实验对象均同意参加此次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过程中如实验对象有不良反应,均可以选择退出。实验结束后,排除数据不全和中途退出的实验对象,实际有效的实验样本人数共221人,占初期实验人数的90.95%,其中常规抗阻力训练组127人,占初期实验人数的92.70%;新型抗阻力训练组94人,占初期实验人数的88.68%。

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实验共计12周,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在素质训练部分采用常规抗阻力动作,包括立卧撑、团身跳、高抬腿,每项15个1组,共3组,组间间隔40s。拉伸部分采用弓步压腿、侧压腿动作,左右腿各4×8拍。运动负荷的心率(最大心率百分比HRmax%)水平控制在65%~85%。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在素质训练部分采用自重抗阻力组合动作,时间为30min,分3个阶段进行。方案新型抗阻力训练见表1。

表1 新型抗阻力训练方案

各组训练开始前采集大学生的体质基础数据,再分别在训练的第5周(第1阶段)、第9周(第2阶段)、第16周(第3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素质和身体成分测试。身体素质选取测试项目为坐位体前屈、握力、纵跳、1min仰卧起坐、肺活量,测试方法严格按照《国家体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体质测试的操作方法进行,采集的数据为3次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身体成分采用Inbody230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测试。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成分变化状况

表2显示,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和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不同阶段身体成分在3个实验阶段的测试结果都有所改变。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体重、体脂肪、体质百分比、脂肪控制,前2个阶段的降幅明显,第3个阶段下降幅度减少;骨骼肌、健康评估在前2个阶段增加,第3个阶段下降;基础代谢3个阶段呈逐步下降趋势。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3个阶段的体重、体脂肪、BMI、体脂百分比、脂肪控制呈逐步下降趋势,骨骼肌重量、基础代谢健康评估呈上升趋势。第1阶段测试结果显示,新型抗阻力训练组与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比较,BMI有显著性差异(<0.05)。第2阶段测试结果显示,新型抗阻力训练组与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比较,体重、骨骼肌、体脂肪、BMI和体脂百分比、腰臀比有显著性差异(<0.05)。第3阶段测试结果显示,新型抗阻力训练组与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比较,体重、体脂肪和体脂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0.05)。结果表明,与常规抗阻力训练组比较,新型抗阻力训练对降低体重、体脂肪、体脂百分比,提高肌肉重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更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表2 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和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不同阶段身体成分一览表

2.2 身体素质变化状况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摸高平均值提高了1.50 cm,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摸高平均值提高了0.24 cm,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成绩的增长率比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摸高成绩的增长率多0.55%;2个训练组大学生的握力成绩未发生明显变化;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平均值提高6.3个,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1min仰卧起坐平均值提高5.7个,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1min仰卧起坐成绩的增长率比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成绩增长率多1.82%;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肺活量数值降低了71.69 mL,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肺活量数值降低了65.33mL,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肺活量数值的下降幅度比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下降幅度多0.25%;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平均值提高0.33 cm,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成绩未发生明显变化,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增长率比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成绩增长率多1.89%。以上数据表明,新型抗阻力训练对大学生摸高、1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3项身体素质的改善优于常规抗助力训练。然而,大学生肺活量和握力未有明显改善,其原因是抗阻力训练主要改善力量和耐力素质,因此抗阻力训练可使与力量相关的素质指标提高。肺活量改善主要由有氧运动引起,同时,在自重抗阻力训练过程中大学生俯撑性动作对小臂的刺激较弱,导致握力变化较小,因而导致实验过程中大学生肺活量和握力的差异性不明显。

3 讨 论

抗阻力训练多采用对抗阻力器械包括哑铃、杠铃等进行力量练习,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和训练安全的考虑不能多人集中训练。自重抗阻力训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通过俯撑、跳跃等练习方式即可完成对抗自身重量的力量训练,对强身健体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新型抗阻力训练对自重抗阻力训练进行了新的组合,对间歇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进行了新的设计,对比常规抗阻力训练,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率水平,促进其力量素质和健康状况的提高。

通过12周的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进行常规抗阻力训练在前2个阶段(共6周)的锻炼效果优于新型抗阻力训练,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新型抗阻力训练长期的锻炼效果更好。实验结束后,相对常规抗阻力训练,新型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体重、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均呈显著性差异(<0.05)。而未呈显著差异性的指标显示,新型抗阻力训练基础代谢在3个阶段呈逐步上升趋势,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基础代谢在3个阶段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在综合健康评分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的情况下,体重、体脂肪的适度降低能促进大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新型抗阻力训练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上更具有优势。

对新型抗阻力训练组优于常规抗阻力训练组大学生的摸高、1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3项身体素质分析发现,初始测试成绩低于平均测试成绩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成绩提高显著,初始测试成绩高于平均测试成绩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成绩提高不显著。对比健康评估分数,初始分数处于平均值以上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不显著,初始分数处于平均值以下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显著。基于上述分析,新型抗阻力训练通过对体弱者的核心力量和下肢力量提高,更能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大学生而言,其是一种很好的保持力量水平的训练方式。

4 结 论

新型抗阻力训练是一种针对性强、易于开展的力量素质训练方式。对比常规抗阻力训练,采用新型抗阻力训练,大学生的体重、体脂肪、体脂百分比显著降低,摸高、1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3项身体素质的改善明显,说明新型抗阻力训练在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效果优于常规抗阻力训练。本研究将新型抗阻力训练引入大学生体育课的模式,旨在改善目前大学生力量素质薄弱的现状,为今后制定力量素质训练教案、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阻力常规身体素质
基于正交试验的整车驱动轮滚动阻力因素分析
常规之外
工程船舶拖航总阻力预报方法
Explore wild skating on nature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猪猴跳伞
锻炼
新发现
破常规 获巧解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