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普通高校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初探
——以常州大学为例

2022-05-09 03:13王金立
华东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利申请科技成果专利

文/王金立

(常州大学产学研合作处,江苏常州 213016)

1.常州大学知识产权基本现状

1.1 知识产权的创造

常州大学坐拥以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重点科研平台24个,建有绿色催化省级协调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大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创新成果。“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8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项。近十年,学校申请国内外专利11500件,其中发明申请11277件、实用新型申请188件、外观设计申请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30件、国外专利申请3件;专利授权量3506件,专利授权率30%。

1.2 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常州大学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从更高层次以全面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管理、多元化保护和高能级服务。知识产权职能部门科技处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立了学校、学院、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学校出台相关文件提升学校专利质量,拓宽授权专利运营途径,促进专利转化应用;修订科研业绩积分办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分计算标准,配套管理制度,为专利挖掘、专利分析、专利布局、专利运营、专利保护等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提供了全面的制度保障。

2.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偏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高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号召,学校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旨在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多数科研人员由于在知识产权转化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所以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动力不足,远离了市场导向原则,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转化。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到款占比较低,高质量专利转让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地方主导产业与学校优势学科匹配度不高,校企深度的交流与合作不足,高校科研成果无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1]

2.2 专利申请数量大,专利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

经过多年的体制机制改革,学校教师和科研团队成果取得了显著提升。学校现有新材料和石油石化两大重点学科,涉及的专利覆盖面广,涉及方向更为前沿,但学校在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缺少科学的定价体系。目前,学校仍然根据发明人与需求方协商议价,达成一致后经学校专利转化管理部门公示14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才可成交。专利转让普遍许可经费较低,超过10万元以上的转让、许可专利数量较少,专利价值体现率较低。

2.3 专利新颖性、创造性认识有待加强,专利价值度较低

学校在知识产权成果评价和奖励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将评估重点放在标志性成果的图谱性进展和高水平成果的增长率方面,部分教师存在对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认识和理解不足,尤其是对发明专利的“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把控不到位,导致科研资源浪费和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或申请文件中的权利要求书不具备创造性而被驳回,从而降低专利价值度。

2.4 大量授权专利学校代为维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政府一直以来倾向于以地方专利保有量、万人专利拥有量作为高校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这就对高校在专利的维护上提出了巨大挑战。高校内部又因考核体系的问题,使得科研人员将技术研发的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上,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关注较少。大量科研成果在专利获得授权后被搁置,造成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违背了专利“公开换保护”的初衷。

2.5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最后一公里缺少专业的“搬运工”

目前,社会上从事科技创新服务的机构较多,但是能够做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较少。现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从经济效益出发,将精力主要放在围绕政府考核和企业需求的高企申报材料组织、省市级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它们误将简单的专利权人变更当成科技成果转化,从高校购买知识产权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产权价值高,也不是将高校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只是将其作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或各级各类项目的支撑材料。

3.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建议与对策

3.1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螺旋式上升新局面

目前,学校科研团队研究与地方产业结合紧密度不够。例如,学校科研团队紧盯各行业最前沿技术进行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与地方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导致科技产业脱节现象严重。学校应开展多方举措,推动学校科研团队与地方企业联系,增强校企产学研融合黏度。也就是说,学校应积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区域创新体系,优先与企业采取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合作模式,解决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难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高高校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加强专利申请的前置审查工作

首先,学校应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辅导,提高科研团队和教师的知识产权申请撰写水平。其次,学校应加强专利运营布局,引导科研团队和教师围绕重点领域、专业方向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由零星状态、单个专利形成集结型专利群和专利包,提高专利质量。最后,学校应通过与专利申请服务机构合作,签订责任书,委托专利服务机构加强对学校科研团队和人员提交的专利进行前期评估及审查,保证学校的专利申请质量。

3.3 构建学校专利价值体系模型,对学校现有专利价值进行科学评估

学校应根据专利申请时长、专利维持时间、进入国家数量、引证数、技术创新难度、专利保护强度、专利许可转让情况等情况,按照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对有效专利开展价值评估,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专利价值评估机制和体系。对具有高潜在运营价值的专利,学校应实施质量导向的专利转化定价机制,促进专利成果高质量转化。

3.4 进一步简化知识产权转让运营程序,提高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学校在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应增加“发明专利授权与转化情况”,并将其作为主要考核点,对高校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专利申请不提考核指标,对专利授权提出总量考核指标。学校应通过成立以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技术委员会、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专利协同运用机制等举措,高起点引领产业技术发展,培育高技术价值和高经济价值的高价值专利、高价值专利组合。[2]

为了响应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应用的号召,学校一方面应对授权专利代为维护时间进行调整,并对授权5年以上的专利转化不设转让底价。另一方面,学校应拓宽专利的运营途径,授权5年以上的专利经发明人同意,可以转入地方中介机构或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代为运营;发生二次转化后,收益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分配。同时,学校应明确提出通过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达300万元的,可以通过职称晋升直通车直评教授。

3.5 加强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学校应通过定期开设知识产权信息及利用系列专题培训,健全知识产权队伍体系,依托学校知识产权学院学科平台,通过“专职+兼职”方式,努力打造一支涵盖知识产权管理、培训、专员、信息服务等工作的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学校还应培养具有学科背景的高质量技术转移人才,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打造一批能够从事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的专业人才,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从“书架”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普通高校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创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承担起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排头兵和先锋队的重任。[3]因此,新时期地方普通高校将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管理部门职能,完善科研组织机构建设,优化科研管理政策,激发团队创新的积极性,依托学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创新基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专利申请科技成果专利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专利申请三步曲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