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探析

2022-05-10 07:58丁若时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区党委办报浙东

丁若时

(宁波图书馆 浙江宁波 315100)

1 引言

浙东抗日根据地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三角地带,根据地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淞沪四个基本区和三东游击区。自浙东抗日根据地建成起,秉持“一手拿枪杆,一手拿笔杆”的指导思想,浙东区党委始终将舆论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设办创立小型的报纸,帮助群众〔提高〕抗日政治水平”[1]40,涌现出诸多由中国共产党主持或领导完成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的报刊,鼓舞了浙东军民的抗日斗志,成为浙东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1942年6月谭启龙抵浙并成立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至1945年11月浙东纵队和党政机关及地方工作人员完成北撤任务,本文对此期间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报刊进行梳理,探析红色文献,目的是研究其成因与影响,以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中共史料的深入发展。

2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办报概况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中国共产党面对新闻出版的限制和舆论宣传的封锁,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建成以《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中心,及《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新华日报》华东版(晋冀鲁豫根据地)、《大众日报》(山东根据地)、《抗敌报》(华中抗日根据地)等各大根据地报刊为辅的中共媒体体系[2]。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比较小又最年轻的一块,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创立、巩固与发展过程中,新闻出版事业也从无到有,形成机关党委、部队政治部和统一战线的三种办报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高参与度成为其鲜明特征。

2.1 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报刊

通过调查,笔者将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报刊及其主办单位进行了整理(见表1),其中如《文艺周刊》《新文教》《浙东青年》《浙东妇女》等为《新浙东报》副刊或专刊,且《时事简讯》与《浙东报》均为中共浙东区党委主办且先后停办,由《新浙东报》承继,故本文以《新浙东报》为例进行分析。

表1 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报刊分析表

这些报刊不仅反映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以浙东抗日根据地为依托迅速形成规模,且给予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这些报刊大多以党的政治纲领与行动路线作为宣传重点,但不同办报形式仍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职能作用。

2.2 根据地报刊内容及阅读对象

机关党委办报的阅读对象主要为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党员,如被明确为浙东区党委机关报的《新浙东报》就要求“各级党必须经常组织研究讨论”,在宣传抗日的稿件外,还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其中以“浙东区党委及各部门负责人之文章以及中央的、华中局的与浙东党的各种文件”[1]88作为党的正式指示。另有四明地委出版《学习与工作》以“改造思想与转变领导工作作风”[3]165,浙东区党委宣传部、新华社浙东分社联合发行的《做学写》旨在“供给党政军民各给各部门的党员干部与进步的非党同志阅读与发表写作的”[3]201,《团结》则是浙东区党委创办的党内刊物。

部队政治部办报侧重于部队战士,如《战斗报》属于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机关报,刊登内容主要为部队的生活与战斗,作为部队工作的指导中心与教育工具[1]90。《战斗报》改版后阅读对象改为干部,而战士的阅读需求转由同是纵队政治部创办的《战斗画报》提供[3]219。总的来说,这一类报刊虽然也刊登各类新闻消息,但仍以服务部队为主。

此外,由浙东地区文化人士成立的东南文化社筹备有《东南文化》为“反映现实生活,提高东南抗日民主文化运动的热潮”[4],日本反战同盟浙东支部主办的《解放周报》由楼适夷主编(另有黄源任主编),日本人共办,内容主要为两类:新华社电讯译文、日本人自撰稿件,主要起到对敌宣传的作用[3]347-348。

2.3 根据地报刊从业人员

基于提高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正确认识并扩大政治影响力的目的,浙东区党委为保证根据地报刊的宣传效果,在报刊工作中的参与度很高,直观体现在办报人员上。

从根据地报刊的主办单位上看,机关党委与部队政治部办报数量较多,属于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直接领导与操办,并成立有以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为主任的党报委员会[3]89。此外,浙东区党委还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充任负责人,如《新浙东报》的社长由宣传部长顾德欢(即张瑞昌)担任,新华社浙东分社社长于岩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战斗报》的社长为浙东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江岚,主编则由浙东文工队副队长丁柯担任,其曾为粟裕、陶勇部队的随军记者,有在苏中四分区《江海报》的采写经验[5]。

党外办报也不乏中共党人的参与,如《解放周报》的主编黄源与楼适夷,分别为浙东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与副院长,此外两人还分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与副处长,其中黄源在前往浙东抗日根据地前曾参与编辑《文学》《译文》《呐喊》等著名刊物,以及有担任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报》副总编辑的工作经历[6]。楼适夷早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与编辑《救亡文艺》《奔流新集》等刊物[7]。《东南文化》则由黄源、楼适夷、张瑞昌、江岚、于岩组成的编辑委员会负责[4]。

对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工作,浙东区党委对负责人的考量以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并重,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正因为对宣传工作的重视,根据地报刊才得以满足根据地形势发展的需要。

3 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发展成因

1942年6月,谭启龙在古窑浦登陆,当月出版油印《电讯稿》,同年7月成立“时事简讯社”并改出《时事简讯》,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份正式的红色报刊。虽然根据地的报刊工作在第二次反顽战役中遭受严重挫折,但在浙东区党委的重视下始终保持活力并发展壮大。

3.1 浙东区党委统筹引导

浙东区党委制定的任务与总方针指出“报纸内容的充实及其发行普遍深入迅速,不能专靠报社少数工作同志,而应由全党来负责”[8],并明确“奖励抗日书报的发行”[1]86。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地的报刊发展有着具体政策与措施,同时也要求部队开展宣传学习工作,不仅创办有《战斗报》等刊物,还制定墙报、读报、干部小报的“三报制”。此外,浙东区党委积极联系各地热心新闻文化人士,听取报界工作者改进意见[9],成为根据地的“主心骨”,起到指引报刊工作任务的作用。

浙东区党委贯彻中共中央有关抗战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响应“全党办报”的号召,重视宣传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办报与培养报人的有效模式,对促进根据地的报刊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2 外来文化力量支援

早在1938年,中共江苏省委派陈静等人建立了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领导浦东抗日武装斗争,并为连柏生所组建的抗日保家武装小分队(后获得了“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的番号)送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其他进步书籍[10]。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上海、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等地先后沦陷,诸地的出版机构先撤至金华,后又退到丽水、云和一带,虽一度繁荣稳定,但在日军的威胁下,浙江新闻出版事业陷入困顿,勉强维持各自为战的局面。

至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浙东地区有了坚实的领导核心,浙东区党委对广大知识分子秉持信任的态度,兴办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文化事业,促使许多文化人士投入革命宣传工作,为根据地报刊注入强劲动力,其中不仅有受中共组织的派遣,从各地党政军文化部门抽调而来,也有来自沪、杭、甬及其他各地的知识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11]。外来知识分子的涌入,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力量。

3.3 出版发行建设完善

按照党中央“每个根据地都要建立印刷厂,出版书报,组织发行和输送的机关”的要求[12],浙东区党委在敌人的封锁中,在四明山陆埠杜徐岙泥镤里建立根据地第一个印刷厂。浙东印刷厂自1943年7月1日开印第一份文件,至1945年10月1日《新浙东报》终刊号宣布结束[13],期间浙东印刷厂是根据地报刊出版印刷的重要保障。

1944年,为统一出版物的发行工作,浙东区党委成立“浙东书局”,同年改名为“浙东韬奋书店”,除负责管理发行部外,还负责领导印刷厂和芝林纸厂,组成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发行网络。至北撤前夕,出版发行人员发展到200多人,其中浙东韬奋书店50人左右,印刷厂 120多人,芝林纸厂 20人左右[14]。依靠建成的专业化出版发行网络,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得以广泛地发行到各阶层群众中。

4 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影响

报刊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反映出根据地建设和浙东地区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历程,是仍待深入挖掘潜在价值的红色文献。

4.1 巩固浙东抗日根据地

随着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国民党部队溃败,多地沦陷,浙东地区抗战局势异常紧张,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抗击了敌伪的军事进攻,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而根据地报刊的宣传工作,通过扩大区党委的政治影响,争取了广大群众与民主人士。《解放周报》发行两月后,受其影响的日军官兵逃跑10次41人。其中3名日军士兵手持《解放周报》及投诚通行证,寻找新四军三五支队[15]。《抗日报》的刊头字为吴山民题写,其在抗战初期任义乌县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引领下,与党真诚合作,争取到金东义西地区的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对金义浦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有着多方面且重要的作用。

根据地报刊与根据地的革命与战斗紧密结合,抓住生动事例进行宣传鼓动,以激发群众的斗争意志,鼓舞根据地的抗战热情。1944年浙东游击纵队以少胜多的大渔山之战,被誉为“海岛狼牙山之战”,由新华社全国播送,这一光辉业绩在《新浙东报》连载有报告文学《大渔山战斗》。《战斗报》则编印“血战大渔山”木刻连环画,对战斗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4.2 新闻出版工作下沉

抗战年间,浙江报业格局发生变化,正规化的大报减少,抗日油印小报增多,记者活动也从城市移到乡村和前线,抗日战争的通讯日益增多,无价值的社会新闻减少,副刊的作用和地位明显提高[16]。相比老解放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出版事业起步晚、规模小,但办报方式与刊登内容灵活多变,契合基层群众、工农兵读者的需要。

《新浙东报》有《文艺周刊》等副刊或专刊,而《战斗报》也衍化出《战斗画报》《战斗半月刊》,除新闻通讯、评论文章等形式外,根据地报刊还采用了诗歌、笑话、版画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如《新浙东报》刊发的《满山红》是为悼念俞菊生烈士所作,其中写道“我轻轻地折了朵(满山红),心在跳动偷偷地吻着”,真挚的诗句满溢对战友的情意[17]914-915。《战斗画报》则刊有版画《国民党的说和做》[17]1028和漫画《蒋介石下山来了》[17]1034等极具辛辣讽刺意味的美术作品。同时,根据地报刊的内容提供者不限于专业报人,如《欢迎新同志岩冈文雄君》是原为战俘的日本人栗花落岩所作[18],而《新四军和宋部的比较》则为英雄部队小战士金福根撰写[17]969-970。这些报刊扎根根据地,以贴近群众的视角与形式,反映真实的斗争生活,更易为文化水平不高的根据地群众所接受,并提高他们的觉悟。

4.3 保留浙东地区新闻出版火种

1945年10月,浙东总队和党政机关奉命北撤,《新浙东报》终刊号发表《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但浙东地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并未就此断绝。在原浙东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开辟的浙东游击根据地里,抗战时期保留下的火种重燃光辉,如作为金萧地区党和政府的新闻出版机构的鸡鸣社,其“鸡鸣”就来源于北撤前留下的油印出版物[19]。再有《新浙东报》社新闻二台报务和译电工作人员乐子型,在北撤时奉命坚守四明,后负责《新华电讯》(后改为《四明简讯》)的编印工作[20]66-76。面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办报者以非同寻常的意志,实现了党中央主张思想与游击根据地革命宣传的及时传播。

相较于抗战时期,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报刊更具规模,各地区工委和支队出版有《台川简讯》《路东简讯》《路南简讯》《金萧报》等十几种油印报刊[20]207,并有鸡鸣社、新浙东出版社、四明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发行机构。从这个角度上说,浙东游击根据地的报刊发展史,即为浙东抗日根据地之后的浙东报人与报业演进史,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浙东新闻出版事业开了先河。

5 结语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共产党急需唤醒民众,鼓舞抗战士气。报刊因其出版周期相对较短,时效性较强,成为党政军及群众团体做好宣传工作的有力手段,在抗日救亡的革命宣传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浙东抗日根据地报刊既是中共党史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东出版发行历程的重要见证。作为极为重要的红色文献,进一步对其开展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对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区党委办报浙东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鄂西北区党委旧址急待抢修
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自治区关工委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