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效应

2022-05-12 01:48韩江波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线南水北调供水

韩江波 陈 雯

(1.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061;2.南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研究院,河南 南阳 473061;3.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南 郑州 450016)

1 引 言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魂”,是人类一切生活、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素”和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关键支撑”。自古以来,人类择水而居,城池滨水而建。长三角、珠三角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很多重要经济增长极,均是围绕“水”而形成。从此意义上看,水资源不仅可被视为“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而且能被看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取决于“水的承载空间”[1-5]。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作为缓解我国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直辖市;受水区域为沿线的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9座大中城市;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供水范围总面积15.5万km2,输水干渠总长1277km,天津输水支线长155km。通水7年多来,河南省受水区严格秉持“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务”的建设理念,逐步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积极彰显配套工程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进程,各部门在严格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基础上,高质量完成城乡供水的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让沿线越来越多的群众享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成果[6-8]。

当前,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定量”方面,多采用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指数法、神经网络法等单一的方法[9-12],近年来有学者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分析南水北调的经济社会影响[13-16]。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缺乏专门的研究,尤其是未从社会、经济、生态等角度综合、系统地研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从理论上深刻把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才能在实践上采取针对性政策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2 社会效应:改善就业和居民生活条件

首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为受水区创造一系列的就业机会。重大、系统性的水利工程不仅有“覆盖面广”和“吸纳投资大”的特征,而且有“产业相关性强”和“创造就业机会多”的特点,具备较强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功效。南水北调中线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均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多年的反复论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庞大的投资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投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经济的拉动作用)的乘数原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能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若按照每5万元~10万元的投资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的标准,根据2000—2013年投资年度分摊计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能为河南省增加8.6万个就业机会,尤其是工程建设高峰期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有近10万建设者在现场工作,加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每年增加数十万个就业岗位,而投资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0.12个百分点,通过乘数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扩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吸纳就业的因素会逐步增多,例如,调水提供的水资源能对受水区的土地带来直接影响,增加对土地有效开发,也可对受水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由此引致一系列就业机会。充足的外来水源能为生产用水提供充分保障,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新兴企业发展,为受水区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中线工程通水之后,受水区及其相关产业会乘势发展和崛起,甚至会加速受水区产业经济格局的演化和变革,发生“产业基地化”“产业集群化”“产业园区化”,这将极大促使劳动力、科技人员、资金的集聚,甚至有可能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形成“经济移民”。这对受水区尤其是河南、河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结构会产生“重塑效应”,从而有效缓解部分地区、产业过大的就业压力。

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提高受水区居民生活质量。我国绝大多数缺水地区呈现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特征,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亦如此,随受水区城市规模逐步增大对水资源需求愈加迫切。通水以前,河南省受水区城镇供水水源主要为黄河水、周边径流或水库和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17]。尤其是,河南、河北等省份的很多地区为发展经济不得不牺牲生态用水需求,而生态用水的不断减少,造成城市河湖清洁水源缺乏,城市水体浑浊甚至臭气熏天,极大破坏了城市水环境。一到非汛期,很多受水区城市河道干涸,或只有少量排入的污水。这极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身体健康。通水后,依托南水北调中线这条纵贯南北的主动脉,河南省受水区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很大改观,增加的水源供给充实了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不仅大幅度缓解用水紧张,而且极大改善环境卫生条件,进而高质量平衡受水区的“水资源区域配置”,最终使受水区城市因长期缺水而形成的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改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例如,河南的水资源总量低于全国的1.42%,而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郑州、濮阳等地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20]。2021年7月1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陶岔渠首调水入渠水量累计达400亿m3。南水北调工程调来的水(以下简称南水)已成为工程沿线京津冀豫大中城市主力水源。自2014年12月工程通水以来,南水已经由规划时沿线大中城市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转变为主力水源,改变了京津冀豫受水区的供水格局。400亿m3水量中,除渠中存有的水量之外,已分别向河南、河北供水135亿m3和116亿m3,向北京、天津供水68亿m3和65亿m3,惠及沿线20多个大中城市及131个县,直接受益人口增至7900万,比2015年通水1周年时的3800万增加1倍多。其中,北京有1300万人喝上南水;天津、河北分别有1200万人、3000万人受益于南水;特别是南水已成为天津城区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14个主城区居民全部用上南水。天津为提升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建设集中供水厂,拓展自来水管网,并用调来的南水代替地下水,对2817个村286.8万农村人口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河南郑州、南阳、平顶山等11个省辖市,及邓州、滑县等40个县级市的2400万群众全部用上南水;在河北,工程供水范围已覆盖石家庄、邯郸、邢台等7个省辖市,及定州、辛集等90余个县级市。工程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400多天,极大确保了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18]。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不仅可对“水资源配置格局”进行大幅度优化,还可从根本上保障群众用水安全,更可复苏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最终增强受水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定优良的水质极大改善水资源供需关系,从根本上扭转部分地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局面,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充分保障受水区城市供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外,工程对于沿线城市生态环境和地下水源涵养、回升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19]。

3 经济效应: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河南省、河北省都属于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农业用水份额被严重挤占,有时只能使用污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质量。调水后,新增的水源除了满足城市发展用水,还能增加农业用水,进而推动农业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8月18日,河南省累计受水137.41亿m3,供水范围覆盖河南省11个省辖市市区、41个县(市)城区和64个乡镇的87座水厂、引丹灌区、6座调蓄水库及20条河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受益人口2400万。充沛优质的南水注入农田,极大推动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和增收,也大幅度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水质的安全,关停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的污染企业,对有些工业企业逐步进行改造和外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客观上优化了产业布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推动受水区的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调水后受水区水量的增加极大改变沿线植被状况,进而逐步提高空气质量,并塑造崭新的绿色长廊,最终对沿线的生态景观形成美化、调节作用。在此情况下,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获得较大程度的发展。例如,河南省淅川县在南水北调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2万元。通水后,沿线水资源供给量极大增加,而缺水的地区用水紧张局面得到扭转,进而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塑造新的旅游业发展优势。

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区域产业体系。我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在调水之前,受水区中河南、河北存在“区域产业体系与当地水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尚未被看成是区域产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水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体系形成的多种因素之一,而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水资源的承载水平可对区域产业体系的形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产业体系的形成受制于经济利益、历史因素等多重因素,如果缺水地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节水目标通常会让位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则很难形成。例如,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冀中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于缺水的原因无法适应当地水资源禀赋。此外,受水区的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天津属于发达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而河南、河北等受水区的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在河南省、河北省的一些地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食品加工制造等作为支柱产业,均体现出“高耗水”的特征[19]。在水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供水分配通常采取“限农、压工、保生活”原则,部分耗水产业因此停产停工,相应的企业设备闲置,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与当地水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区域产业体系也无法建立。调水后,这些地区和行业用水紧张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并成功解决工业用水企业之间争水的矛盾,退还被挤占的农业和生态用水份额,闲置的生产设备重新投入使用,原先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受到限制的项目也得以恢复,受水区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得到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尤其是,优质的水资源能极大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优势,且把高效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回用于农业生产,并以此为基础充分保障农业灌溉,进而促进农业发展。这不仅能极大减弱甚至解决部分受水区因缺水存在的“二元产业结构”问题,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而且能极大推动受水区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繁荣、增长。调水之后,可充分秉持“节水优先”的发展思路,认真评估受水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步推进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向“节水型”转变,且以此为基础塑造与区域资源禀赋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那些严重缺水地区而言,调水可充分满足生活所需,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并适当发展部分低耗水产业。对于那些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在妥善处理污水排放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耗水产业,最终形成“各展其长”和“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体系。依靠不断优化水资源管理机制和模式,逐步倒逼产业结构转向升级,进而彰显受水区的生产水平和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体系逐步“节水化”和“高端化”。

值得注意的是,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用水情况的变动显然会造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变化,且沿线地区水资源空间配置的重塑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南水北调工程虽可缓解沿线地区水资源的发展瓶颈,为受水区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但也很可能会造成受水区之间的资源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区域的“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问题,进而损害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甚至有可能降低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水资源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要高度重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可充分依托南水北调工程,进一步促进沿线有关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更趋科学、合理,防止沿线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化,尽可能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促进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且以此为基础促进高效节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大幅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还可严格遵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区域特征、发展优势,深层次推进区域产业特色化、多样化分工,进而逐步产生“上下游产业联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健全的产品价值链,不断促进区域间的产业深度对接协作。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产业绿色协同发展机制”,并陆续提升区域产业发展速度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最终为产业的高端发展提供相对健全的配套设施和更高端、高级、高质量的环境保护水平。

4 生态效应:调节生态环境

首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大幅度增加生态用水量。当受水区出现用水紧张状况时,为生产和生活会占用部分生态用水,生态用水减少会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引水后,沿线城市的水资源获得保证,充足的水资源能确保城市生活、生产的正常运作,而原先被挤占的生态用水也会“得到归还”,生态用水量得到提升,生态用水保证率不断提高。这会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自我净化能力,进而改变过去由于水资源缺乏造成河流径流量减少或断流的状况。按照工程建设初期目标,中线供水侧重于解决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并兼顾生态用水。这能大幅度提高受水区的生态用水量,相应增加用于绿化、营造水体、清污等环境建设和高效治理的水资源,城市生态环境因此获得改善。在优化供水格局的同时,南水北调中线通过生态补水,促进沿线河湖生态恢复,同时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已向北方48条河流生态补水59亿m3。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段回补37.89亿m3。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滹沱河、大清河等河流水清岸美,白洋淀水质持续好转,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北京市永定河、潮白河水量丰沛,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南水”。南水北调工程供水量仍然在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12月,中线工程向豫冀津京调水348亿m3。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中线一期工程首次以420m3/s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并借机向沿线39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m3。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制开采地下水等综合措施,河湖、湿地面积明显扩大,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了沿线生态文明建设。中线工程向受水区47条河流生态补水49.6亿m3,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等“饮”上“南水”,重现生机;华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止跌回升。例如,白洋淀区水位升高0.4m,水面面积扩大47.18km2。

其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减少地下水开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穿四个省及直辖市,受水区很大部分缺少地表水水源工程。用水需求逐步提升,入境水量逐步减少,沿线区域用水相对紧张,地下水开采加剧。频繁、大量的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漏斗面积不断扩大。例如,河南省受水区长期以来是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部分引黄水组成的供水结构,除少数城市可由西部大中型水库、引黄及河道提引水供水外,其余城市一般是由地下水供水。在河南省原有的供水系统中,8个省辖市60%以上的水资源供给来自地下水,而其余3个城市中40%~60%的水来自地下水。而这11个省辖市市区范围内深层地下水漏斗面积已超出1000km2,许昌、焦作、鹤壁等市地下水最大埋深已经超过60m。河北省累计超采地下水170×108m3,有30多处降水漏斗,总面积2×104km2。北京市累计超采地下水36.5×108m3,形成1000km2的漏斗区,中心地下水埋深已达40m。显然,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严重的达到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20]。引水后,受水区的地表水水量逐步增加,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部分水用于地下水回灌,阻止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有效控制和防止地面沉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最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进一步改善河湖和城乡生态环境。截至2021年8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量总共超47亿m3,充足的水资源量提高了生态用水保证率,并以此为基础恢复了受水区的水资源净化能力,过去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所造成的径流减少甚至断流的局面得到大幅度改善。同时,受水区的湖泊、水库获得充足的补给,重获生机,而用于绿化、营造水体、清污等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水资源会相应增加,生态环境获得显著改善。依靠生态补水,推动沿线河湖生态持续恢复和水环境持续改善,既可为淮河、海河、黄河流域河湖水系健康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奠定坚实的基础,又能为受水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支撑。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共向北方48条河流生态补水达59亿m3,而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段回补37.89亿m3。利用调水,近年来北京陆续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并向重点水源地及城市河湖补水,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自2016年起,北京地下水水位开始“止降回升”,而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已累计回升3.72m。调水促进了“枯泉复涌”和“臭水沟摘帽”,为北京注入崭新的发展动力,使之呈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新格局。当前,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滏阳河、七里河、瀑河、大清河等多条河流水清岸美,而白洋淀蓄水量达3.67亿m3,水面面积达267km2,水质持续好转,湖心区水质稳定为Ⅳ类,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北京永定河、潮白河水量丰沛,重现清水灵动、鸟语蛙鸣的自然景观。2021年6月7日至7月9日,中线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等河北省多条河流实施夏季生态补水,中线总干渠补水总量为1.14亿m3。这极大助力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子牙河、子牙新河等已断流的河道重现生机。补水后的滹沱河与2018年补水前相比,沿线两侧10km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回升0.54m,滹沱河广阔的水面有效调节两岸的温度和湿度,生态回补效果显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做好水源地水质保护各项工作,夯实了水源地水质保护基础,沿线水质明显提升。以2016—2018年全国万元GDP平均需水量73.6m3计算,南水北调为北方增加的近300亿m3水资源,可为受水区约4万亿元GDP的增长提供优质水资源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目标达效速度由“慢”变“快”,中线工程调水量逐年递增,2020年度实际供水86.22亿m3,超过中线工程规划多年平均供水规模。随着调水量的递增,受水区用水需求由“弱”变“强”,沿线各省(直辖市)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高效利用南水北调水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5 系统效应:优化水资源系统

水资源系统可被看成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水资源的有机整体。”水资源是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纽带”,而水资源系统通常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水资源本身系统三个部分构成,且三个部分之间相互促进、密切相连,进而产生彰显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1]。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期间,一定区域的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相互交融,进而发展为“水资源系统”。各因素(子系统)可被视为水资源系统的“链条”,当其产生变化时会对其他链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该系统所起的作用体现为耦合升压效应(加大系统变化)、耦合减压效应(减小系统变化)、耦合恒压效应(系统发生微小扰动)[22]。水资源子系统能对区域社会经济、人民生活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并连同其他子系统一起支持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中,南水北调受水区社会经济系统包括水资源系统、其他资源系统、农业子系统、工业子系统、其他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生活系统,而其中水资源系统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统和受水区当地水资源系统共同构成,且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和水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其他自然资源的密切联系[23-2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进入受水区的水资源系统后,受当地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并与当地水资源系统一起支撑受水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为受水区带来崭新的水源的同时,也能极大改变水资源系统。

作为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有机联系的“链接”,水资源优化配置涉及的是“把水资源在不同需水单位间的合理分配”,而水资源配置效应涉及的是“把水资源分配到不同用水部门之后形成的一系列收益”。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是由“水资源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5-28]。从此意义上看,水资源配置效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水资源依靠一系列的优化配置工作,将水资源分配到不同需水部门后形成的“生态效果”和“社会经济效果”。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推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其建设运行期间,显然会对全社会形成一系列的影响,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的调水工程,与受水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更是需要水资源的充分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的城市集中度高、人口密度大,且有些地方向天津、北京等还是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水后,较高的供水保证率、优质的水源直接影响了受水区的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进一步促进受水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通水以前,每个受水地区城市的地表水、地下水、用水户等构成各自的水资源系统,并逐步产生水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耦合、发展的综合体。特别是,以各地市为单位分别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领域进行管理,并陆续产生全套相对健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保护体系。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涉及许多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治理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造成区域间环境标准很难统一,因而无法产生高效的环境治理协同机制,甚至会造成“跨区域污染转移问题”。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者应统筹协调、系统治理。调水之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各受水区进行有效的“串联”,而受水区的地方政府紧紧围绕南水北调工程,各地之间不断强化沟通,进一步推动政策的“协同性”,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缩小受水区环境治理的制度、政策、体制、机制区域差异,渐进、持续地推动区域间生态环境治理标准趋同,且充分依靠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塑造高效率的“区域间环境污染联防联考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把不同的流域耦合为“水资源大系统”,逐步突破已有的地区、流域水资源系统结构,重塑原有的水文环境、径流效应。这会深层次推动调水工程与受水区经济结构、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新增的供水水源在有效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不仅能对原有的水资源子系统的组成结构进行重塑,而且能依靠优化水资源系统结构的关系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产生正向的“反馈关系”。尤其是,充分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不断强化制度机制创新建设,全方位突破各水量管控单元的协商、信息共享、监督的机制障碍和保障瓶颈,进而塑造相对健全的流域、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密切互动的体制机制、水资源“政府+市场”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水资源管控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建立等领域进行探索突破,最终把优质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塑造为支撑受水区各行业新经济、新消费、新功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驱动力。

6 引致效应:构建配套工程体系

在新增水源建设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新的配套设施与原供水系统进行高质量的匹配,为受水区带来崭新的工程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健全供水的结构系统。伴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完工,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效益的推动作用和有效配合受水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一系列有关的基础设施正处于逐步健全之中。相应地,城市路网体系陆续增强,城市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获得较大发展,而受水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获得极大改善。配套工程规划始终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治水理念,和科学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循序渐进、重点推进的分步建设计划。多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配套工程与干线工程同时规划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延伸和完善。配套工程规划建设预算总投资为150.2亿元,除国家财政补助一部分资金之外,省市财政、南水北调基金(资金)及银行贷款按4 ∶4 ∶2的比例筹措。河南省严格按照“以城镇生活、工业供水为主,适当兼顾生态用水”的发展原则,可持续、高质量推进中线配套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每年向河南省分配水量37.69亿m3,扣除引丹灌区分水量6亿m3和总干渠输水损失,至分水口门的水量为29.94亿m3,由南水北调总干渠39座分水口门,通过配套网络向南阳、平顶山、周口、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等11个省辖市的34个市县的83座水厂供水。同时,河南省制定“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的建设管理总体思路,高效调动、发挥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集资方案,最终形成“安全优质”“畅通高效”的水网体系。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河北配套工程构筑起安全供水网络体系,通过40余座分水口、128座地表水厂,将优质的南水送达受水市县。

河南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化南水北调水资源配置,合理扩大供水范围,科学布局调蓄工程,完善供配水体系,让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根据“节水优先”“优水优用”“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水资源配置思路,河南省向省内水资源紧缺、水源单一的城市以及无其它替代水源的深层地下水开采区扩大供水,范围涵盖13座省辖市的76座城市及城乡一体化供水涉及的乡镇,扩大范围包含沈丘、项城、孟州、沁阳、林州、开封市区等26座市(县)。到2025年河南省将从南水北调配套体系就近引水,向中东部地区城市和工业供水,增加改善125万人用水问题,最终受益人口将达到2525万。河南省规划新建供水管道2742km,新建观音寺、沙陀湖、鱼泉、马村4座调蓄工程,形成“以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进而增强南水北调资源在河南省的利用能力、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未来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输水能力可扩大为117.4亿m3,这显然能更好地满足用水需求,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水安全保障。

依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省受水区严格推进科学管理,不断强化工程运行管理,最终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通过高强度推进“精准定价”,对工程土建、绿化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合理地列出标准化的工程量清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动项目定价的透明化和科学化。此外,通过实施科学的“精细维护”,从“编制维修养护项目方案”到“选择维护单位”,从“评定过程质量进度”到“安全文明施工”,都要保证各环节求精求细,并在此基础上全力塑造“生命线精品工程”。为保证供水的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采用高新科技手段,全方位塑造“自动化调度闸控系统”,高效完成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调度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各类闸门的远程自动控制,并高效结合沿线的水情和工情,高质量制定和科学下达调度指令,而各级调度机构据此全方位开展精准输水调度。为高质量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中线工程的水质监测体系主要由“1个中心、4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组成,充分借助现代化检测设备定期检查水质,并依靠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等智能设备与工程巡查人员、水质日常巡查人员、警务室人员联动配合,及时发现、处置水质异常状况。积极推进“智慧中线”建设,有效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开发“自动化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巡查维护实时监管系统”,并充分利用信息、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促进中线工程44个管理处全场景视频智能分析,为工程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7 结 语

文章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效应分为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系统效应、引致效应。其中,社会效应体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受水区创造一系列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受水区居民生活质量;经济效应体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优化区域产业体系、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优势以及推动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生态效应体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增加生态用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以及改善河湖和城乡生态环境;系统效应体现为改变水资源系统和支持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引致效应体现为科学布局调蓄工程,完善供配水体系,让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未来,应对发达国家重大水工程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从中探寻相关经验启示。此外,还要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驱动受水区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中线南水北调供水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全线通水7 周年等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建设管理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书写要点(三)